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弘扬中华文明 展示荆楚文化——湖北博物馆事业发展掠影

发布时间:2022-05-28 17:17:45    浏览次数:187 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湖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远古人类文化的演化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南北文化的融汇地,红色文化的繁盛地,是文物大省,也是全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享誉海外的越王勾践剑、弥足珍贵的郭店楚简、精美绝伦的楚国丝绸等,这些收藏在博物馆里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是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湖北悠久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重视下,湖北博物馆事业与祖国共同成长,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全面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谱写发展新篇章。全省博物馆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展览交流更加活跃,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显著增强,全省人民在享受丰富多样的博物馆文化中,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

荆门市博物馆新馆

空降兵军史馆

大悟县中原突围纪念馆

赤壁青砖茶博物馆

仙桃市博物馆

坚持系统观念,做好全省博物馆发展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属性、不同类型博物馆发展,健全普惠均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自2012年以来,全省博物馆数量由145家增长至234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十),平均每年有9家新博物馆建成开放。截至2022年4月底,全省已登记备案博物馆234家,其中:文旅系统归口管理博物馆127家,其他国有行业博物馆42家,非国有博物馆65家,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武汉市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现有各类博物馆123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3,达到每十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前列。

博物馆质量显著提升。积极推动全省博物馆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规范博物馆行业管理,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秉持“以评估促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博物馆运行评估和定级评估工作,推动全省博物馆办馆水平迈上新台阶。经过三次定级评估,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达到58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博物馆15家,三级博物馆34家,数量位居全国第十,中部地区第二。湖北省博物馆发挥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重点博物馆引领作用,积极争创“世界一流”博物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博物馆类型更加丰富。构建荆楚博物馆特色体系,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专题博物馆。近年来,江汉关博物馆、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自然博物馆、恩施抗战纪念馆、三峡工程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馆建成开放,成为城市新地标。围绕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革命、非遗、工业遗产、荆楚名人等主题,形成省博荆州随州“荆楚文化博物馆片区”、武汉黄冈“红色博物馆片区”等一批区域性博物馆特色片区。

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支持、规范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发展,数量从2012年的43家,增加到2022年的107家。2013年9月,武汉市出台《武汉市促进民办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暂行)》,经过近10年发展,目前武汉市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达到94家,占全市博物馆总数76%,政策和资金扶持效果明显。加强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管理指导,开展对口帮扶,培育一批运行管理规范、社会效益良好的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2家被评定为二级博物馆,4家被评定为三级博物馆。

目前,全省基本形成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初步构建以湖北省级博物馆为龙头,以地市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县级博物馆为基础,以国有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布局,为“十四五”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础工作不断夯实

保护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高度重视博物馆设施建设、藏品管理、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夯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基础,推动全省博物馆发展步入快车道。

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全省各级政府逐年增加公共博物馆财政拨款,从2012年的2.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75亿元,年均增长11.1%。投资近10亿元的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项目于2021年12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襄阳、荆门两市博物馆新馆进入布展阶段,宜昌、孝感、天门等8家地市级馆以及南漳、竹山等20余家县级博物馆陆续建成开馆。截至2022年4月底,全省博物馆建筑面积307.5万平方米。同时,仙桃、京山、监利、公安、黄梅、蕲春、远安、保康等一批新馆完成主体建设或正在布展。

藏品管理更加规范。着力提升藏品管理水平,健全博物馆藏品登录制度,推进藏品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藏品数据库,使藏品日常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目前,全省馆藏文物和标本250.4万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2744件(套),实现了珍贵文物的“动态管理”。实施湖北省第一次国有文物普查、全省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两项重大项目,基本摸清全省博物馆藏品家底,登录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1531877件/套、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151582件/套,两项数据分别居全国第5、第8。加大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力度,近十年投入6340万元,不断改善文物保管条件。牢固树立“隐患即事故”安全理念,确保藏品安全,全省博物馆十年未发生藏品安全事故。

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效显著。推进文物科技保护机构建设,全省现有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省级文物保护中心1个、具有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资质单位13个。加快实施馆藏文物和重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争取项目资金2.6675亿元,支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50余项,年实施文物修复3000余件,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出土文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科研工作,依托湖北省博物馆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建立的“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先后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国家文物局、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及自主科研课题50余项,在饱水简牍和漆木器脱水保护、纺织品保护、青铜器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研究成果,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科研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全国建设的7个工作站运转良好。

优秀讲解员向小学生介绍革命历史

博物馆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加强博物馆人才培养,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博物馆系统专业人才队伍。全省博物馆从业人员数从2012年的3078人增加到4324人,其中编制人员数2248人,具备高级职称329人,中级以上职称1199人。同时,在博物馆管理、可移动文物保护、讲解服务等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代表。1人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先进个人”,1人荣获国家文物局“先进个人”,多人荣获省市县各级“三八红旗手”。多名讲解员经选拔赴京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等国家重要展览讲解工作,在国家平台展示湖北博物馆讲解员良好形象。

免费开放持续开展

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以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文物藏品研究阐释,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和空间,充分发挥博物馆提高人民素养、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功能。

免费开放发挥更大效能。自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免费开放后,2008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按照中宣部等四部委要求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开展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促进各博物馆加强管理、提升效能,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湖北省文化惠民的品牌工程。目前,全省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221家,是2012年106家的2.08倍。中央下达湖北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共10.56亿元,有力保障了全省博物馆正常运行开放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十余年来,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稳步开展、扎实推进、效果显著,接待观众约2.55亿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达7750万人次,年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的博物馆5家(2019年)。

陈列展览精彩纷呈。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断推出符合公众需求的高质量展览,全省博物馆年举办历史展、革命文物展、民俗文化展、自然科技等主题展览1000余个,吸引观众不断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体验,成为广大人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殿堂”、深受孩子喜爱的“第二课堂”。树立精品展览意识,陈列展览的科学内涵、艺术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至今,先后有4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特别奖,5项展览荣获优胜奖,1项展览荣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7项展览入选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2项展览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推介名单。实施博物馆展览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展览水平,十年支持各级博物馆展览提升项目81个,经费14720万元,其中县级基层博物馆展览项目56个,经费9070万元,有效提升了基层博物馆展览水平,实现文化权益的公平享受。

桥梁博物馆触摸大屏

“沙”话武汉的展示形式

社会教育品牌效益明显。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不断探索博物馆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旅游、乡村振兴,通过每年开展近万场次的“百万学生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进校园”“我们的节日”等全省性活动,实施全国“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试点项目,不仅赋予“社会教育 ”新内涵,更形成一批彰显荆楚文化魅力的品牌教育项目。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为示范,带动省市县三级博物馆逐步形成“孝礼雅塾” “行走的课堂”“荆楚瑰宝大讲堂”等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品牌。“礼乐学堂”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团中央、国家文物局及湖北省有关部门表彰。全省博物馆优秀志愿者和团队层出不穷,先后5次荣获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称号,志愿者成为博物馆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物藏品“活”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文物资源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大力拓展馆藏文物适度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用现代科技为博物馆赋能,通过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不断拓展博物馆文化服务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投入经费1974万元,完成湖北省博物馆“数字三峡”等4项藏品数字化展示利用项目。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文创专委会,确定省内7家试点博物馆,统筹推进、科学谋划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连续推出“舌尖上的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U盘”等爆款文创,让观众将博物馆记忆“带回家。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全省文博工作者始终牢记文化使命,在做好博物馆疫情防控、实行限流开放的同时,推出“云游•春光中的武汉” “夜游博物馆” “文物不言一等待复苏后的倾听”等线上活动,阅读量转发量达数亿人次,发挥了文物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传递真情、共克时艰的重要作用。全省博物馆积极开展抗疫文物征集,征集藏品万余件,部分文物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重点展示。

对外交流硕果累累

博物馆成为“国家文化客厅”

充分发挥文物“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文物“走出去、请进来”,讲好荆楚故事,让博大精深的荆楚文明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散发独特的光芒。

博物馆成为“国家文化客厅”。2018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在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习近平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博物馆在国家外事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物“金色名片”作用彰显。全省博物馆多措并举开展文物对外交流,深入挖掘荆楚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不断“走出去、引进来”,通过配合重要外事活动推出展览、主动谋划在境外举办文物展览、引进境外展览、开展中外学术合作等多种方式,营造全省博物馆对外交流的良好局面。2012年以来,全省博物馆参与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境外组织的展览4项,在美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文物外展33项,引进意大利、新加坡、美国、捷克等10个国家展览37项,承办或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论坛3次,发挥了荆楚文物的独特作用,展示了湖北悠久的文化底蕴,扩大了湖北的影响力。

回首过往,全省博物馆事业一路精彩、令人鼓舞。展望未来,新时代号角催人奋进,全省博物馆事业必将再攀高峰。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征程中,全省博物馆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继续发挥楚人“箪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