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华夏正音”奏响时代新声 湖北省博物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纪实

发布时间:2021-05-14 15:59:29    浏览次数:92 次   

时间就像沙漏,在流逝中积淀着我们不舍忘却的记忆。庚子鼠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荆楚,在党中央精准施策、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下,我国取得了抗疫斗争的决定性重大成果,扭转了严重的疫情局势。2020年4月8日,武汉解除城市封控,这是一个值得每位亲历者铭记的时刻。

风雨彩虹,“解封”一年后的武汉,早已回归到了那熟悉的烟火气息。户部巷、吉庆街,街头巷尾的武汉市民用一碗冒着热气的热干面开启新的一天;夜幕下,食客排着长队等待心仪已久的美食店排位;路边摊,三两好友举杯畅谈;江滩上,休闲的民众又跳起了广场舞……武汉早已经恢复了勃勃生机。

解封一年后的2021年4月8日,湖北省博物馆用一场全新打造的“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回馈社会。

一、音乐会编创过程

2020年4月12日,武汉解封后的第5天,著名音乐家谭盾向全球云直播了他专门为武汉抗疫创作的乐曲《武汉十二锣》。演出一开始,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通过5G网络破空传来12响,如同历史深邃的回响。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生命的循环,也代表着祈福美好,共振生命。这场10余分钟的演出,共有7500余万人次在线观看。而两天前的4月10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编创的《文博战“疫”  黄鹤迎春》在全媒体平台推出。同一种共振,希望能以编钟为核心打造一台“抗疫”音乐会。

在看到一幕幕生机勃勃的场景后,再回想起武汉“封城”时刻,更是感慨万千:中国何以能够迅速控制疫情,并取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重大成果?除了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科学的抗疫方法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它支撑起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信心和愈挫愈勇的精神力量。

博物馆是承载与传播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窗口,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代表,被誉为“华夏正音”。它上承古代礼乐教化之功能,下应当今文化艺术教育之潜能。人们可以透过对曾侯乙编钟的解读,活化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要让公众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疫情的坚实基础,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带着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开始构思和策划,决心用一台编钟音乐诠释这一精神内涵,以此向抗疫勇士们致敬!向伟大祖国和英雄城市祝福!

在经过充分酝酿后,筹备工作于2020年9月正式开始。首先是对曲目的编创,本场音乐会作品在主题选择和内容表达上均与“抗疫”有关,我们原创了一部分作品,同时改编了一部分作品,力求在曲目上既契合主题,又体现艺术性和专业性。其次是维修、购置了部分乐器及其配件,为演奏提供了必要条件。三是结合新馆即将开馆定制了一批演出服装,让不同表演形式的演出服装更加贴近乐曲所表达的内涵,让舞台更具观赏性,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四是增加了LED显示屏,改进了灯光效果,通过音、画同步的形式,让舞台视觉呈现更加丰富,帮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五是要求全体演职人员放弃休假,全力以赴投入到新曲目的排练中。万事俱备后,我们就开始利用正常对公众演出的间隙和其他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合理分配演员各自承担的声部,采取单独练习、个别指导和集中排练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打磨作品细节,反复练习,最终以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

音乐会带妆彩排

经过3个多月精心准备,原本准备以“2021年新年编钟音乐会”的方式于2021年元旦当天演出,但由于国内出现局部疫情而决定延后。2021年4月8日是武汉“重启”一周年之际,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最终决定就在这一天对外公开演出,并将音乐会的名称确定为“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代表——曾侯乙编钟奏响时代新声。

二、音乐会曲目解读

音乐会一共有9首作品,包含器乐独奏、重奏、合奏、声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采用舞台LED背景视频,以辅助观众更好理解作品意涵。整场音乐会所用曲目都是全新编排、精心打造的,力求让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今伟大的抗疫精神相融合,让大家从中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同时诠释中国能够取得抗疫胜利的精神内涵之所在。

01

编钟歌乐《文博“战疫”》

音乐会以编钟歌乐《文博“战疫”》为开篇,在深沉、雄浑的大钟声中拉开大幕,LED画面定格在“江汉关钟楼”这一武汉的地标建筑上,瞬间把观众带入到2020年疫情封城的场景中,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其音乐素材来自抗疫歌曲《文博战“疫” 黄鹤迎春》,歌曲由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严丽娟作词,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罗乐作曲。作品以凝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再现了面对武汉突如其来的疫情,华夏儿女星夜驰援,与武汉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共同谱写可歌可泣的战“疫”动人篇章。作品以江城武汉享誉中外、千古吟诵的黄鹤楼为标志,“蕴含诗意”地预示武汉即将突破疫情重围,迎来亿万人民共同托举起非同寻常的春天,表达了对武汉的深情祈,对曙光在前的期盼与礼赞!

编钟歌乐《文博“战疫”》

歌曲在配器上融合了编钟、编磬等古乐器的元素,展示了古乐新声。在歌曲MV视频制作上,加上了文博人服务抗疫一线的真实场景,力求情景交融,脉络清晰,完整地呈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02

编钟乐舞《凤舞楚天》

恢恑憰怪、惊采绝艳的楚文化催生了楚人浪漫的生命哲学观,这体现在楚乐舞轻快的节奏以及飞扬流动的舞感中。古代楚人将凤凰作为自己的图腾,这其中既蕴藏着安详的寓意,也代表着不畏艰难的精神,还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

作品《凤舞楚天》以编钟古乐合奏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此曲结构清晰,主体分为慢、快、慢三部分。引子开始时,舞蹈演员依次登场,呈“一”字型依次摆开。引子中的某些装饰音经舞蹈演员演绎后非常具有韵味。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旋律,稳重不失大气,蕴藏着安详的寓意。乐曲第二部分在速度上形成了对比,为小快板。演员在此处巧妙地运用了5个鼓,让舞蹈元素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立体。乐曲第三部分又回到主题旋律,并进行了转调升华,表现了楚人筚路蓝缕、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也寓意了深处疫情中心的武汉人民面对疫情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夺取胜利的勇气。尾声处,舞蹈演员摆出了一支昂首挺胸的凤凰造型,体现了人们对武汉解封之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武汉恢复往日活力的期盼与祝愿,也是对武汉人民大无畏抗疫精神的一种礼赞。

03

编钟古乐《九歌》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共11篇,是屈原在楚国南部地区民间祭祀神灵歌曲基础上,为王室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一套祭祀歌舞。其中描绘了一系列的天神形象以及天神所担当的职责,通过对天神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招魂》曰:“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左传》上有“楚国地室金奏,晋使惊而走出”的记述。可见楚乐能激发楚人斗志,显耀楚国威名。

编钟古乐《九歌》

我们根据屈原的《楚辞》创作了《九歌》这首乐曲。曲作者依据大量史料对乐曲的音乐悉心设计:先钟声磬和,再鼓振柷协,次第发音。这首乐曲也是本场音乐会中充分体现打击乐器的特色节目。既有编钟、编磬这些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又有建鼓、大小鼓等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乐曲以强烈的节奏与舒缓的旋律相结合,采用慢与快的反复对比。在慢速部分利用软槌奏出舒缓的旋律,以大钟深沉、浑厚的低音相衬托,烘托出坚毅、沉稳的音乐形象,表现了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世界。快板部分用建鼓、大小鼓等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奏出激昂、强烈的节奏,表现了楚人筚路蓝缕、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寓意面对疫情的武汉人民,沉着应对、团结一致、共同战胜疫情的精神面貌。

04

编钟独奏《夜泊》

《夜泊》的创作源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作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的心情。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谱曲的这首《夜泊》,希望能向世人传递“凛冬已过、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呼唤,同时也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5

女子群舞《楚韵》

楚人善于想象,善于通过作品中的轻灵、飘逸来展示自由的个性。如屈原在《九歌》“东皇太一”诗中写道:“杨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楚国的音乐一向以恢弘著称。诗的字里行间,那绚丽辉煌的场景历历在目,细腰长袖的舞姿跃然出纸,庄严肃穆的合唱和五音纷繁的乐队如雷贯耳。

《楚韵》就是一首非常具有楚国特色的编钟乐舞作品。一是体现在音乐配器上。旋律优美流畅,舒缓中不乏灵动。古琴的运用让此曲的韵味增色不少。同时,编钟、编磬与西洋弦乐的合作,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张力,反映了楚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二是体现在舞蹈上。舞蹈演员身着长袖舞衣,展现出楚国女子婀娜多姿、长袖细腰的浪漫风采,给人以“绚丽多姿”的审美意趣。舞蹈演员头顶的三根翎子,还表现出楚人对凤凰图腾的崇拜。

其轻快的节奏、飞扬流动的舞感,正是古代楚人在逆境中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本场音乐会上,重新演绎的《楚韵》展现了武汉人民深处疫情中心但积极乐观的心态。

06

古筝独奏《逆行者》

《逆行者》原名《逆水行船》,该曲共分为“快-慢-快”三部分。音乐会现场配合LED背景视频,再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过程。第一部快板表现了事发突然、来势汹涌的疫情;第二部分慢板展现了抗疫过程中涌现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快板表现了四面八方驰援武汉,滚滚暖流汇聚湖北、武汉,抗疫取得了积极成效和重大成果。

抗疫洪流中的“逆行者”是最可爱的人,从这些负重前行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人间大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这是一场气壮山河、感天动地与疫情搏斗的人民战争。千灯共燃守一城,华夏齐心捍乾坤,抗疫逆行者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逆行者“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精神。“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们向英雄的逆行者致敬!

在配器上,该曲以古筝为主,辅以钢琴、大鼓、镲、碰铃等乐器,交相呼应,层次分明,古筝和钢琴既有旋律展示,又有和声织体分解及节奏型铺垫,打击乐器以节奏和气氛烘托,表现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人民星夜驰援,与武汉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最终取得了“武汉解除城市封控”的胜利。这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映照。

07

排箫与萨克斯二重奏《在此》

歌手韩磊演唱的《在此》,于诗情画意间描绘出了最美的江城武汉。词作者喻江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歌曲表现了他对武汉的深情厚爱,词中的古琴、黄鹤、长江、珞珈等展现了武汉独特的人文风貌,反映出沉淀千年的荆楚文化。此曲让听者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音乐会用古老的排箫与西方的萨克斯跨界融合,为战“疫”而鸣,体现了“有爱无疆、和谐共生”的美好祝愿,表达出在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硬仗之后,一个生机勃勃的武汉,一个充满活力的武汉,一个韧劲十足的武汉,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武汉再次回归。

08

编钟古乐《国殇》

《国殇》也是屈原的作品,源于《九歌》。乐曲分为两个部分,上篇《云中君》是描写云神的诗篇,乐曲表现了人们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祈求。下篇为《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对将士们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场面的生动描写,热情讴歌了将士们的勇武精神。

《国殇》是本场音乐会中的第二首屈原作品。此曲悲壮行进的旋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形象地描绘了战况的激烈和将士们奋勇争先的气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分为两节,第一节描写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第二节颂悼楚国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诗篇情感真挚炽烈,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奔赴“战疫”一线的有专家学者,有医护工作者,还有志愿者,在生死攸关之际,他们没有退缩,选择了奉献,他们是这场“战疫”的中流砥柱,是疫情压不垮的中国脊梁。这些“战疫”英雄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勇敢地冲在第一线,不怕牺牲、甘于奉献、保卫家园。他们的精神与《国殇》中体现的不怕牺牲、奋勇争先、热爱祖国的精神有着共同之处。

09

编钟乐舞《礼乐天下》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礼乐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武汉是一座得到了世界感谢、却更想对世界说一声感谢的城市。为一国封一城,疫情得以控制;举全国之力救助一座城,生命得以保障。本场音乐会最后一首作品《礼乐天下》表达了武汉人民以礼乐来回报全国人民温暖的爱。因为这份爱,山河无恙;因为这份爱,家国两安。

编钟乐舞《礼乐天下》

为了感恩在疫情期间支援武汉、关心武汉所有善良的人们,一场精心编排、节奏紧凑的音乐会在《礼乐天下》中落下帷幕,使观众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释怀。

纵观整场音乐会,有歌、有乐、有舞,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曲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极具代表的元素,植入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但又不失古乐特有的传统韵味和深厚底蕴,令人耳目一新,使听众对编钟音乐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让人感觉到“仿古而不复古,拟古而不泥古”的艺术追求,既展现了荆楚文化,又弘扬了当代抗疫精神。

三、音乐会传播效果

本场“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采用线上 线下的形式传播,共计近200万人次观看,近20家中央、省、市媒体进行了报道。

01

线下演出

线下演出共4场,当天上午、下午各两场,每场约45分钟,采取观众到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观看音乐会的形式开展。为了感谢为湖北抗疫作出贡献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展现本次音乐会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目的,演出票价维持不变,对学生、老人、军人等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的同时,抗疫医护人员、抗疫志愿者等凭有效证明免费入场。

现场观众

音乐会当天,为了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将上座率控制在75%以内。虽然演出当天为工作日,但上座率基本处于75%的满座状态。4场演出共计接待观众1500余人。现场很多观众深受作品感染,不少观众情不自禁留下热泪。

就在次日,省卫健委获知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演出消息后,组织来汉的80余名广东援鄂医疗队员专程来馆观看演出。

2021年4月17、18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受邀在新清华学堂举办了四场“荆风楚韵——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编钟音乐会”。为向清华大学及清华大学校友在疫情期间驰援、帮助武汉的无私奉献精神致敬,音乐会特意安排演出了“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九首曲目中的七首,受到了现场清华大学师生的高度肯定。

02

线上直播

为更好地传播本场音乐会,同步采用网络直播形式进行。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在音乐会演出当天,通过抖音、湖北广电长江云、九头鸟FM等平台进行全网现场直播。

数据显示,音乐会当天,抖音直播平台有23.6万人次进行了观看,湖北广电九头鸟FM瞰直播平台有102.3万人次进行了观看,湖北广电长江云直播平台有67.3万人次进行了观看。

03

社会反响

4月6日是音乐会演出的前两天,湖北省博物馆集中邀请多家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发布演出消息;演出当天媒体进行了现场报道。对音乐会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有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搜狐网、新浪新闻、湖北日报、荆楚网、腾讯新闻、长江日报、长江云、大武汉、极目新闻、好看视频、潇湘晨报等。这些媒体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不同形式,对该场音乐会给予了及时报道。

中国新闻网通过采访多名观众、参与抗疫的志愿者以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作曲、指挥等不同对象,从不同角度报道了观众的观看体会与创作者的创作初衷,收到“表演者用编钟乐舞《礼乐天下》回报来自全国的爱,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音乐传达众志成城的抗疫力量,也传递生生不息的希望”等评价。消息也被更多的媒体转载。其中,编钟歌乐《文博“战疫”》先后被湖北卫视长江云、湖北省总工会官方公众号、人民日报网络版、学习强国、湖北省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武汉市教育总工会等平台刊登报道。学习强国的播放点击率超过110万人次,受到好评。该作品获2020年全国博物馆故事文艺作品征集大赛“十佳博物馆故事奖”。

此次“浴火重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编钟音乐会”是湖北省博物馆最大文创品牌“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音乐会”的特演版。本场音乐会立足馆藏,结合实际,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最好践行,既唱响主旋律,又弘扬正能量,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照片、视频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提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