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正式揭晓!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发布时间:2020-12-15 15:55:04    浏览次数:1118 次   

12月13日

经广大网友和专家委员会

历时一个月的评选

湖北省博物馆

十大“镇馆之宝”正式揭晓!



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郧县人头骨化石、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



作为“湖北客厅”展现大国文明风范的湖北省博物馆,是2018年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首站。在参观精品文物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博物馆被誉为荆楚文化的渊薮殿堂,馆藏文物达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为保证评选的广泛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本次评选活动公众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权重各占50%,从20件候选“镇馆之宝”中,最终产生十大“镇馆之宝”。令人惊喜的是,网络投票数据显示的前十名与专家投票结果高度一致。


刚刚当选的

省博十大“镇馆之宝”

都是啥来头?

一起来看看!



曾侯乙编钟:改写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曾侯乙尊盘: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虎座鸟架鼓: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


专家认为,“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几乎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陶瓷中的熊猫”

(局部)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


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石家河玉人像: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



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


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




评选“镇馆之宝”,专家怎么看?


为保证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次活动特邀请多位文博界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全程进行学术把关。


专家委员会名单中,除馆方专家外,有“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考古界泰斗李伯谦,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以及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多位专家教授等。在评选过程中,多位专家就珍宝价值、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录制代言视频,向公众推介。


多位专家表示,“候选文物,件件珍贵,实在难以取舍”“面对湖北省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文物珍宝,只能忍痛割爱,优中选优”。最终,专家们按照用“镇馆之宝”代言荆楚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思路,尽可能顾及不同时代、不同品类,兼顾其代表性和重大价值,进行了投票。


●专家委员会成员、“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新当选的“镇馆之宝”,类型丰富、器物精美、意义重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既体现了馆藏特色,也是长江文明的重点代表。



●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



“活动很有意义”,是博物馆和媒体发挥公共教育功能、提升公众文化自信的有益尝试。




●曾侯乙尊盘是首批永久性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之一,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站台”为曾侯乙尊盘代言:


尊盘是青铜重器中“璀璨的明珠”,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著名作家刘醒龙斩获多个大奖的小说《蟠虺》,故事就是围绕曾侯乙尊盘展开。刘醒龙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尊盘不只给了作家灵感,深入了解它前世今生的人,都会凝神屏息,叹为观止。在他心目中,“尊盘是国宝中的国宝,至今未有复制件。关于它的未解之谜,也是古人智慧及中国古代文明的佐证。”




●楚文化学者万全文:


虎座鸟架鼓是楚文化遗存出土的最典型文物,很好地体现了楚文化的精髓。“在楚人眼里,凤不仅是象征祥瑞的神鸟,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崇凤,开启了中华民族‘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随着南北文化相互融合,龙凤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期研究瓷器的研究员蔡路武力荐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他称:


元青花存世量极少,国内外现存完整器仅400余件,其中200多件在国外。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体量大,制作上乘,精致优雅,描述了四个经典故事,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樽梅瓶在国家博物馆参展“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外方领导人介绍说:“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



●作为郧县人头骨化石发现者之一和主要研究者,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冯小波凌晨5点多录制视频,为郧县人头骨化石代言。他介绍:


郧县人头骨化石距今100万年左右,别看郧县人这么古老,“智商可不低”,证据是郧县人脑容量较大,且使用当时先进的工具——手斧。30年郧县人考古研究成果,对人类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与总书记提到的“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相吻合。




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本次评选活动,获专家高度肯定。




●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研究员:



该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编钟研究院院长冯光生:



这些珍宝的意义绝不限于馆藏和地区,它们是代言荆楚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其中的代表,如曾侯乙编钟,其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信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众多网友热捧“镇馆之宝”



从双“11”到双“12”,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线上线下都受到公众追捧,广大网友更是纷纷为文物珍宝投票、点赞、打卡,省博十大“镇馆之宝”评选一度成热门话题。


一个月来,湖北日报及湖北日报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个平台,持续对活动进行全方位推介,主流媒体、文博专业平台及省内多地政府网站纷纷报道、转发。在评选启动当天,“湖北省博上新啦”就成微博热门话题。12月13日,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揭晓,更是吸引各大媒体聚焦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