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新编曲目《梁祝》 获观众一致好评

发布时间:2017-10-17 00:00:00    浏览次数:126 次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成立于1983年,自成立之初起就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编钟音乐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所有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感受到远古的美妙乐音。乐团现有成员26人,除每日常规演出外,还多次接待过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也曾多次出访海外,并与多个著名音乐家、乐团合作演出,扩大了荆楚文化的影响。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的表演采用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同墓出土其它类别乐器为辅的表现形式。青铜器作为一种礼器,一般只为上层社会所用,而编钟音乐更是只服务于皇室宫廷。随着青铜器的衰落,以编钟为主的古代宫廷雅乐也逐步消失,现今所用曲目也因此多为后人重新创作。失掉了“传承”这一环节,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便容易产生陌生感。

在广泛征求观众意见的基础上,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决定尝试曲目改革:在保留原有“时间点”为主线的形式中加入“时间轴”的概念,即在曲目编排上,不只让时间停留在“春秋战国”,而是让时间活起来。乐团决定以《梁祝》乐曲为切入点,进行改编尝试。“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这对中国观众来说,容易在心底产生一种熟悉的碰撞。同时,《梁祝》这首乐曲极富江南地方特色,表现了丝竹音乐的细腻、温婉与含蓄,满足了外国游客心目中的中国式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而《梁祝》的精髓在于“化蝶”,这正是舞蹈可以向所有观众展现的视觉魅力。

通过编钟乐团全体成员两个月的努力,这首曲目的“杨柳清风”与“缠绵悱恻”以一种立体的形式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乐曲的编排环节,乐团在选择保留传统主旋律的基础上,大胆运用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加以改编。例如,用箎代替笛子,而民乐中大量的弹拨类乐器被编钟、编磬所替代,音域区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使乐曲从婉转到跌宕一气呵成。在经过多次排练、修改之后,《梁祝》这一曲目终于与观众见面了。每当主旋律响起,总有合着拍子的观众跟着哼唱,甚至还有一些观众会在演员谢幕时竖起大拇指叫好,意犹未尽。

接下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将会推出与《梁祝》曲目配套的舞蹈,在编排上会准备有“双人舞”与“群舞”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将有别于现阶段乐团所展示的“楚乐舞”。借此次曲目改革的良好开端,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将在今后更多地搜集与学习历史资料,在创作中进一步了解民众喜好,努力编创出更多为大众所熟悉和欢迎的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