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湖北省博物馆“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喜评文化部“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7-04-21 08:27:06    浏览次数:68 次   

接文化部办公厅(办公共函〔2016〕413号)“关于公布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典型的通知”,湖北省博物馆“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喜评“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田晓松获“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个人”称号。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广泛吸引社会公众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活动广泛深入,打造了一批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涌现出一批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模范: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钱红荣获文化部“2014年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个人”称号;志愿者胡昇荣获“2014年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志愿服务项目2015年被文化部评选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受到表彰;“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新疆伊犁行”2015年被文化部评选为“春雨工程”典型案例受到表彰,2016年湖北省博物馆“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又喜评2016年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湖北省博物馆志愿者田晓松获“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个人”称号。

湖北省博物馆“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坚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为各地留守儿童举办特色博物馆教育服务。

1.“走出去”——基层大地遍留香。为了推广传统文化,将社会的关爱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与同龄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走进黄石市阳新县、黄冈市团风县、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十堰市郧阳区等多个地县(市、区)、贫困乡村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并带领当地博物馆联手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活动。

对于处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精神上的帮助和物质帮助一样不可或缺,甚至更加重要。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课外生活单调,大多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家乡,对博物馆的了解几乎为零,他们有更多对知识的渴求。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为各地留守儿童带去了精心设计的流动展览,依托这些展览开展“文物背后的成语故事”课程。在“文物小讲堂”上,引导同学们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学习拉近他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互动体验”环节中,让同学们触摸文物的仿制件,亲身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在“成语小故事”环节,让孩子们表演 “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成语故事。在“爱心捐赠”环节,为每位同学赠送专门定制的新书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真情关爱。每次活动均得到当地学校师生的欢迎,学校希望“礼乐学堂”能给孩子们带去更多更好的特色课程,让他们能够在家门口受到博物馆教育的机会,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请进来”——文化志愿服务常开讲。湖北省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不仅积极“走出去”,还充分利用春节、国庆节和寒暑假等节假日将留守儿童及部分孩子的父母“请进来”开展课程学习,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关爱。例如,2015年暑假期间邀请恩施州鹤峰县中营镇邓丽班留守儿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不仅为他们讲解了湖北省博物馆精美绝伦的文物,还准备了一场特色博物馆课程,包括“历史小课堂”、“触摸体验编钟”、“制作编钟小帽饰”等环节,丰富了同学们的暑期生活,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2016年春节期间,特邀十堰、黄冈、咸宁等地的35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举办了“金猴献瑞——礼乐学堂陪留守儿童过大年”主题活动。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们大部分与隔代亲人一起生活,十分渴望家人的团聚。湖北省博物馆特别邀请他们来武汉与父母团聚,让孩子们与父母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活动中,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聆听十二生肖中关于“猴”的神话故事,认真地在展品中寻找与“猴”相关的文物,还兴致高昂地表演起“猴子捞月”情景剧,并为爸爸妈妈送上新年的祝福,整场活动温馨感人。

湖北省博物馆关爱留守儿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引起《中国文物报》、“新华网”、“武汉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广泛赞誉。

湖北省博物馆将继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应有的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