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第五届“咸丰·世遗唐崖论坛”开幕。本次论坛恰逢唐崖土司城址申遗成功十周年,以“守护世界文化遗产 共铸民族交融新篇”为主题,汇聚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秘鲁、墨西哥等外籍专家、文旅系统及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路径和方向。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关强,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文物局原政策法规司司长陆琼,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陈飞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来自文旅系统、高校、研究机构的200余名嘉宾参会。
论坛期间,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土司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两大主题,从考古研究、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等多个视角发表见解,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以《深耕荆楚文化沃土 谱写文旅融合新篇》为题,结合湖北省博物馆的探索实践,从“藏品征集与深研、陈列展览与传播、品牌塑造与转化”三个维度进行了大会分享。
张晓云表示,藏品是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湖北省博物馆已构建形成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简牍、明代藩王文物四大特色藏品系列。近年来,进一步夯实藏品基础,坚持广泛征集,制定发布藏品征集三年计划(2025-2028年),不断拓展藏品征集范围、类别。同时,持续挖掘文物价值内涵,启动曾侯乙编钟三年研究计划(2025-2028年),深度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艺术与科技价值;运用工业CT与数字技术,破解尊盘铸造工艺难题,复原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与“郧县人”头骨化石科学相貌,让沉睡千年的文物绽放时代光彩。
张晓云表示,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核心文化产品。湖北省博物馆制定发布了三年展览计划(2023-2025年),适应展览任务从以基本陈列为主到以临时展览为主的转型要求,提前谋划,创新展览内容与形式,走出去,请进来,系统构建荆楚特色展陈体系。
张晓云表示,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推进品牌建设,是提升博物馆社会价值与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中枢”和“国家文化客厅”,充分挖掘核心藏品品牌价值,从展览、文创、社教、研究、传播等各领域协同发力,逐步建立以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为核心,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博物馆品牌体系,为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张晓云建议,文物保护利用与文旅高质量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顶层设计,以研究服务对象和打造人才队伍为抓手,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系统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影响力,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15年7月4日,由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组成的“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8处世界遗产。唐崖土司城址具有中国西南地区土司城址的典型特征,并以长官司的职级属性为“土司遗址”系列遗产整体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城内保存完整、井然有序的道路、院落体系,呈现出城址主体一次性集中规划营建的特点,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格局最清晰、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址之一,被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誉为“小故宫”,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誉为中国宝贵的土家族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