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武汉革命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砥柱中原——湖北抗战文物主题联展”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负一楼正式开展。
展览紧扣“砥柱中原”主题,分为序篇“民族危亡 救亡兴起”与“全面抗战 团结御侮”“全民动员 保卫荆楚”“敌后抗战 鄂豫烽火”“铁军浴血 五师抗战”“战略反攻 夺取胜利”五个部分。400m²展览面积中,共展出历史图片约300张,文物80余件(套),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挺进报》鄂东战斗胜利增刊、《全民抗战》保卫大武汉特刊、新四军烈士童述亭的家书等十余件(套)文物在展览中亮相。
展览综合运用实景搭建、多媒体与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抗战是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厅内景
该展览入选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项目。
锚定时代命题,着眼国际视野
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日战争的重要论述精神,着力讲好党的故事、抗战故事、英雄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展览内容设计上,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抗战的历史地位。同时,坚持“一点也不能少”的原则,在抗战胜利版面,增加了“台湾解放”等相关内容,彰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为凸显国际性,展览设置了“争取国际援助”专题,通过介绍斯诺、路易·艾黎和史沫特莱等著名国际友人的事迹,展现了各国无产阶级和各阶层人士对华援助的史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红色中国。
此外,展览还介绍了为扩大国际反战统一战线而在敌后成立的“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第五支部”的历史。这些细节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挖历史细节,文物见证初心
抗战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不仅承载着悲壮厚重的历史,还闪耀着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精神。展览依托武汉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及湖北地区抗战类主题场馆的珍贵文物资料,通过深挖历史细节,以物证史,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湖北抗战是中原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湖北省博物馆藏
《全民抗战》保卫大武汉特刊,湖北省博物馆藏
“抗战时期瑞蚨祥布荘‘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全民抗击日帝侵略’铭文木尺”(武汉革命博物馆藏 三级文物),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主张的认同。
铭文木尺,武汉革命博物馆藏
“1937年10月汉口业余歌咏队、武昌群声歌咏队、武汉大学歌咏队联合出版的曾昭正、李行夫编选《大家唱》第一集”(武汉革命博物馆藏 三级文物),展示了各地文艺精英齐聚武汉,以救亡音乐唤起民众抗战救国的信心。
《大家唱》,武汉革命博物馆藏
“李先念使用过的毛毯(1943年缴获日军)”(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藏 二级文物)、“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兵工厂自制“十子连”手枪”(随州市曾都区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藏)等文物,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四军第五师孤悬敌后、浴血奋战的历史。
李先念使用过的毛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藏
打造沉浸体验,彰显时代精神
该展览通过精巧的叙事设计与多元化的展示技术,致力于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从而深刻彰显伟大抗战精神。
“保卫大武汉”场景采用音频+灯箱照片结合的方式,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抗日救亡团体为骨干,救亡书刊为导向,救亡活动为内容”三位一体的抗日救亡活动,以武汉为中心,迅速席卷全国。
“火烧胡家祠堂”采用艺术场景+视频结合的方式,定格侏儒山战役中的胡家台战斗,生动刻画出百姓毁家纾难与新四军第五师并肩作战的英勇精神,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胜利来之不易。
推进全域协同,实现资源共享
此次展览是湖北省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的创新成果,展出文物中有30余件(套)来自专委会10余家成员单位。在湖北省博物馆协会这一交流合作平台上,全省文博系统打破地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共同展示了湖北抗战的全貌,也为今后文旅资源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部门:陈列展览部
撰 稿:张 明
审 核:曾 攀
终 审:何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