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荆楚文明讲坛总第56讲:董宇辉研究员讲授《核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5-20 15:51:39    浏览次数:284 次   

2025 年 5 月 15日下午,荆楚文明讲坛总第56讲在湖北省博物馆开讲。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多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董宇辉研究员受邀带来《核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主题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文物爱好者与专业人士呈上一场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的学术盛宴。讲座由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委员、副馆长李奇主持。

董宇辉研究员是我国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军人物,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多年来,他深耕核技术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领域的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文物科技领域的创新发展。

讲座中,董宇辉研究员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基于大科学装置开展的文物研究案例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未来可能提供的研究手段,并介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X射线荧光、CT成像等核技术文保装备研发及应用方面的情况。

他指出,核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与广泛应用前景,核技术凭借穿透性强、无损分析的特性,成为研究珍贵文物的理想手段。同步辐射X光借助衍射、吸收和成像技术,可无损探测文物微观结构,在文物研究、保护修复等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散裂中子源,其无物理损伤、高穿透性的中子技术,能精准分析文物晶体结构、探测内部构造、测定元素分布。

董宇辉研究员还展望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和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在文物研究中的潜力,强调这些大科学装置将为我国文物研究注入先进技术动能,助力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迈向国际化。

讲座尾声,董宇辉研究员再次强调核技术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鉴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与珍贵属性,无损研究手段至关重要,而核技术正契合这一需求。他呼吁文博界与科技界深化合作,依托大科学装置,搭建核分析文物研究平台、研发专业装备、培育专业人才,为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国际领先的技术支撑。

讲座结束后,董宇辉研究员与现场听众积极互动,细致解答各类提问。此次讲座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核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更为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的科技化进程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对促进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部门:文物保护中心

撰  稿:祁筱菡

审  核:江旭东

终  审:李    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