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闻动态

荆楚文明讲坛第55讲:段天璟教授讲授《类型学中国道路的开端》

发布时间:2025-05-19 10:46:26    浏览次数:247 次   

5月16日下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天璟莅临荆楚文明讲坛,在湖北省博物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类型学中国道路的开端》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先福主持,线上线下同步直播。

段天璟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系统梳理了中国考古类型学的发展脉络。讲座围绕“类型学基本理念”“考古学东渐与本土化实践”“中国类型学理论体系构建”三大核心议题展开,通过回顾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学术发展历程,解读类型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及其在历史阐释中的多维价值。

段天璟教授以商务印书馆再版蒙德留斯经典著作《先史考古学方法论》(滕固译)的故事为切入点,揭示了中国类型学理论萌芽的深层脉络。关于《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这本书,段教授提出了五个问题:遗存本身及其所在的空间位置和时间属性;怎样才能找到可作为判定年代依据的人工制品和这些物品所具有怎样的特征;同时期埋藏的一群器物,就一定是同时生产制作的吗;什么是体制,怎样分辨体制;使用分类方法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科普对类型学的早期认识。

在探讨“考古学东渐与本土化实践”时,段天璟教授通过李济、梁思永等学术先驱的研究案例,生动展现了中国考古人的理论探索精神。他以安特生依据形态判定仰韶彩陶年代的尝试及其在仰韶村的考古发掘这一标志中国考古学的肇始与引发的学术论争开始,通过李济、梁思永等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山东城子崖、安阳殷墟等地的发掘与研究,指出蒙德留斯的类型学在当时的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处于引领地位,这个时期中国学者实践了类型学的方法,催生了中国类型学的话语体系。

在阐释“中国类型学理论体系构建”时,段天璟教授通过《斗鸡台沟东区墓葬》《瓦鬲的研究》等著作重点解析了苏秉琦先生的学术突破。他引用了李济先生的盛赞“对原始材料的处理既详尽又贴近,且力求准确,已超越了一般标准”来表达对苏秉琦先生学术成就的敬意。苏秉琦在《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一书中创造性地建立“类-属-种”三级分类框架,以质料、形制、功能为标准,对113种器物进行科学归类,实现了器物谱系的立体化呈现。尤为重要的是,他将墓葬形制与葬式等多元要素纳入类型学分析,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使用双重或三重符号表述器物的分类,而且使用类型学从多个角度、多重标准出发分析了遗存的形态特征,首次明确了谱系研究思想。段教授特别指出,苏秉琦先生让材料牵着鼻子走,结合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做出了类型学研究的典范,从而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类型学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

在讲座结尾,段天璟教授深刻地指出,无论是考古学还是其他学科领域,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方法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改造方法论的过程中,必然能够推陈出新。此外,创新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传承之上,只有深刻理解并接受传统,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他认为,如今我们正处于美好而不又断向前的时代,必将孕育出更多的创新。

最后,段天璟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并详细解答了听众提问。

来源部门:学术研究中心

撰  稿:柯萍萍

审  核:杨理胜

终  审:王先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