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1日上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冯小波莅临荆楚文明讲坛,在湖北省博物馆给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的实证——湖北“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及意义》的精彩讲座,线上线下同步直播。
冯小波教授结合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介绍了郧县人遗址的发现、调查、发掘历史,认为“郧县人”文化的时代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大约100万年,是中国砾石文化早期遗存的代表之一,其特征可归纳为:文化遗存以大型的砾石制品为主,砾石的基本成分与汉江阶地底砾层中的砾石成分相一致;石核和石片显示石核以天然砾石面占绝大多数;石器的加工技术很原始,石锤直接打击法是主要的加工方法;器物类型简单,砍砸器和刮削器占绝大多数;有特征的代表性器物有向心状剥片的石核、手斧和郧县砍砸器。
冯教授着重讲述了“郧县人”头骨化石颅骨面貌复原的研究历程,指出“郧县人”头骨化石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目前研究认为属于直立人类型;动物化石表现出浓厚的古老性质,与蓝田公王岭动物群性质一致。对于颅骨面貌的复原,冯教授强调始终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一是人体头部软组织厚度的精确测量;二是颅骨形态与软组织形态的相关性。
冯教授认为“郧县人”遗址的意义重大,在早更新世的众多地点中,“郧县人”遗址有清晰的地层关系,有数量可观的哺乳动物化石,有三具相当完整的人类颅骨化石,有丰富的石制品,而且保存的堆积相当多,为探讨南方砾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南方和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郧县人”头骨化石为探讨中国远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例证;而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表明郧县动物群具有南北过渡地区的特点,这对探讨我国早更新世动物群的演变和迁徙、气候环境的变化都是重要的信息。从材料的全面性、完整性、丰富程度、可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衡量,“郧县人”遗址的重要性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讲座最后,冯小波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并详细解答了听众提问。
来源部门:学术研究中心
撰 稿:罗 恰
审 核:杨理胜
终 审:王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