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揭晓!入选考古界“奥斯卡”

发布时间:2024-03-22 12:20:20    浏览次数:24 次   

3月22日,在京举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布会现场传来喜讯,经激烈角逐,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该考古项目继入选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后,再次斩获中国考古界大奖。

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起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之后,2015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等单位在此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发掘团队留影

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陶洋介绍,2023年,考古队会同航测、水利学、环境考古领域的专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经系统勘探和多地点解剖,发现多组依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是目前已知的构成要素最为完备的史前水利系统。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出土遗物、测年数据显示,晚期坝距今约4900-4800年,早期坝距今约5100-4900年。

发掘工作照

2021年至2023年的考古工作,确认屈家岭南部台地存在以F38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高等级建筑区。揭露一座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型建筑F38,依据建筑形制及特征,推测其为一处公共礼制性建筑。主体面积约340平方米,外围设施(或为廊道)现存面积约170平方米。发现F38有黄土台基和数量众多、体量巨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已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F38正射影像

F38磉墩(25号磉墩)平、剖面照

此外,考古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深度合作,持续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植物考古表明,屈家岭遗址各史前文化时期是以水稻种植为主,兼以粟作为辅的农业经济模式。史前水稻遗存主要属于粳稻类型,驯化程度在油子岭文化早期即已达到现代栽培稻水平。残留物分析表明,遗址出土的陶杯与壶形器和先民的饮酒行为具有直接关联。制陶技术方面,发现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了将近一千年。土壤微形态的研究证明,熊家岭水坝的营建并非简单的取土后堆筑,而是对不同性状的土料进行了搅拌和混合调配。

屈家岭文化H304出土陶器

专家认为,要素完备的水利系统,集抗旱与调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屈家岭遗址的治水范式,再现了江汉平原早期治水文明的壮美图景,不仅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等问题的重要考古依据。大型中心聚落、高等级建筑和水利工程设施的集中出现,年代明确,结构清晰,工艺高超,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示出史前文化的发展高度和社会复杂化程度,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为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关键样本。

熊家岭水利系统示意

(来源: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