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考古博物馆简介

发布时间:2022-06-10 10:57:28    浏览次数:1655 次   

湖北考古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风景区演武路,毗邻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占地面积100亩,是湖北考古出土文物的保管、收藏、保护、展示与研究机构,致力于传播荆楚文化与长江文化,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多所高校文博教学实习基地。

湖北考古博物馆收藏有湖北考古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来历年发掘的200余处遗存出土文物标本2万余件,包括三峡工程正式开始前的宜昌杨家湾、白庙、三斗坪,秭归官庄坪等遗址,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丹江库区调查文物,还有建始人、郧县人、鸡公山、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雨台山等多个湖北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物标本。

湖北考古博物馆的前身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兰湖基地,2017年,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包括文物整理展示中心、水下考古基地和科研中心。2021年,二期工程湖北省考古标本库房项目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储备库,将建设了2600平方米的标准库房及2100平方米的室外配套工程。

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北考古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湖北考古博物馆现有三个基本陈列:

1.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近70年来,湖北考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1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6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新发现”,展示了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长江文明的湖北高度,也为长江文明的传播作出了湖北贡献。

展览分为“人类起源”“文明之路”“夏商南土”“周之南国”“江汉入秦”五个部分,时间线自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湖北建始人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止,通过选取典型遗存出土的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成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等展品1000余件,揭示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呈现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传承中弘扬荆楚文化,赓续千年文脉。

2.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

作为长江上中游的廊道,三峡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文物保护项目,考古工作者共发掘遗址723处,出土文物24万件/套。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三峡地区形成的东西对立、博弈,又互相影响、交融的两个文化圈,既体现了上下游的文化差异,又揭示了上下游持续近万年的文化互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内容和生动诠释,三峡考古工作揭示并印证了这一过程。

展览分为“大江之中”“巴楚之地”“千年走廊”三个部分,选取陶、瓷、铜器及石刻拓片近百件,概要介绍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巴楚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后的文化面貌,通过扎实而丰富的考古成果,历时性展示这一区域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长江文明展(数字)

在历史长河中,长江流域的先民孕育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遥远时代的元谋人、郧县人,证明长江流域是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给予全人类的贡献。夏商周三朝,湖北大冶、安徽铜陵、江西瑞昌等地的优质铜矿,是青铜器的原料产地;而惊采绝艳的楚文化,也在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融会贯通,最终集中了东周文化的一大半精华。

展览分为“文明之光”“金道锡行”“礼乐中国”“异彩纷呈”“交融和合”五个单元,选取长江沿线各大博物馆各时段的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竹简木牍等100余件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这是先秦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一个数字展览,也是湖北省博物馆第一个手机端的数字展览,可以让大家对长江文明有更多的认识,对全面了解中华文明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同时,在室外还设有阳光展厅,主要展出石家河遗址与关洲遗址的陶器、石器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