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媒体关注

155件(套)珍贵档案文献回顾曾侯乙编钟故事 众多展品系首次公开

发布时间:2023-12-13 09:22:05    浏览次数:1197 次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通讯员黄敏)12月12日,“中国记忆——曾侯乙编钟出土45周年文献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展览以155件(套)珍贵档案文献详细回顾了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众多展品系首次公开展出。

展品主要来自谭维四家属捐赠的谭维四档案、参与曾侯乙墓发掘的考古工作者捐赠的原始档案,以及湖北省博物馆正在整理的曾侯乙墓档案,包括文件、信札、手稿、笔记、日记、影像、书籍、纪念品等。

展览首次全面公布发掘工作人员名单,编钟测音及复制原始资料,及曾侯乙墓音乐文物的研究与展示历程。包括1978年在随州的首次汇报展、首场编钟音乐会、在湖北省博物馆首次正式对外展出、首次赴京展览,及在考古研究过程中谭维四等湖北考古工作者与夏鼐、马承源、黄翔鹏、李学勤、裘锡圭、张光直、程贞一、杜志豪(Kenneth J. Dewoskin)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往来书信及论文手稿,众多档案资料系首次公开展出。

据介绍,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1984年曾侯乙编钟的复制成功和1988年曾侯乙编钟国际会议的召开,是中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和考古研究国际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在历史、古文字学、天文、物理、冶金铸造、音乐及区域文化研究方面开启全新模式。

作为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在过去的45年里,围绕曾侯乙编钟的研究、展示和文化传播工作从未停止。经全方位研究,曾侯乙墓及编钟引发的重大学术问题取得众多成果,如曾随之谜、双音钟之谜、二十八宿观象体系、地方性文化在礼乐和文字方面的表现等。尤其是以曾侯乙编钟3755字铭文为代表的记忆遗产,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公元前5世纪声文对应的乐律档案文献,是人类轴心时代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有力见证。该项成就促使曾侯乙编钟继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后,已列入国家档案局申报新一轮《世界记忆名录》备选项目。

曾侯乙墓文物展览及编钟还承担了香港回归、两岸交流、参与国际交流等重大活动。编钟复制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超6亿人通过各种途径领略了编钟乐舞的魅力。

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称,此展览填补了对曾侯乙墓考古发掘过程以及学术研究历程进行展示的空白,同时向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和学者专家致敬,将进一步扩大曾侯乙编钟的影响力,助力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曾侯乙甬钟与纽钟(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曾侯乙编钟部分铭文(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1978年3月6日,襄阳地区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少泉致信谭维四,汇报随县擂鼓墩发现墓葬(谭维四捐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1978年5月编钟现场测量数据(冯光生记录并捐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谭维四自制卡片盒,内装卡片:编钟复制大事记(白绍芝、谭白英、谭白明捐赠)(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