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媒体关注

战国编钟VS盛唐古琴!来自两大省博的5G跨时空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9-11-28 15:12:45    浏览次数:160 次   

当战国编钟遇上盛唐古琴,将演绎出怎样的乐曲?近日,湖北省博物馆与山东博物馆运用5G网络,在相隔几百公里的武汉、济南两地,让战国曾侯乙编钟和唐代“天风海涛”古琴进行了一场“隔空”协奏,并向全球观众直播。此次博物馆间运用5G技术进行“跨时空”演奏,在我国尚属首次。

湖北、山东两地演奏现场

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发出雄厚的钟鸣,来自山东博物馆的“天风海涛”古琴奏出古典的弦乐,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这次演奏采用华为Mate30系列5G版的畅连通话进行现场直播互联,两地省博在本地演奏的同时,将对方的演奏现场实时投放于大屏之上。由于5G网络具有高速度、低延时的特性,因此两地在接收信号上几乎同时同步。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为宏伟的一套编钟。1978年,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随县(今随州市)境内发掘了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乐器等共15000余件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发掘过程

编钟是由大小渐次的青铜钟相编而成的打击乐器。早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有陶质的单体钟、铃,约在四千年左右,青铜铃已出现。由三、五件青铜钟相编组成的编钟,大约出现于商代中、晚期。这套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分三层八组,悬挂着65件青铜钟,最大的钟重253.6公斤,最小的钟重2.4公斤。编钟上的铭文记述了楚惠王送曾侯乙宗庙祭器的事件。与编钟共同出土的还有丁字型小木槌、彩绘大木棒等八件演奏工具。整套编钟低音浑厚,中音圆润,高音清脆。

曾侯乙编钟甬钟、钮钟

关于曾侯乙编钟,最为神奇的是“一钟双音”现象,即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相差三度的乐音。这种效果来自一种名叫“合瓦”的构造,即钟的形状如两片瓦合在一起。此外,钟体内壁上有凸起的音塬和凹陷的音隧,这些都是古代工匠们留下的调音、调律痕迹。

“天风海涛”古琴

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天风海涛”古琴,是我国出土的古琴中保护完整的唐代七弦琴。此琴出土于山东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朱檀墓。朱檀是朱元璋第十子,十五岁来到山东兖州当藩王。1970年,由山东博物馆主持,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墓中出土了冠冕佩饰、家具服装、彩绘木俑等文物,其中尤其难得的是这张“天风海涛”古琴。此琴是朱檀生前娱玩之器,琴背面刻着“天风海涛”四字,形容琴声犹如天空的长风、大海的波涛。

古琴局部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唐代时已达到相当高的制作水平。这张“天风海涛”古琴属仲尼式琴,由桐木制成,琴身涂黑漆,纹如蛇蚹。琴身长121厘米、宽19.5厘米,琴七弦已缺失,调弦用的玉轸尚存,十三徽由金片镶嵌而成,琴底二雁足为玉雕仰莲形,有长条形龙池和凤沼两共鸣槽。

古琴背面

“天风海涛”古琴的琴底龙池内有墨书“大唐雷威亲斫”,这表明此琴是由唐代制琴师雷威制作。雷威为唐代制琴名家,以善制蛇蚹琴著名,有“唐琴第一推雷公”的美誉。雷威的蛇蚹琴在宋、明两代已是传世珍品,因而这件“天风海涛”古琴是一件弥足珍贵、极其难得的珍宝。

山东演出现场

此次编钟、古琴合奏的是《关山月》《梅花三弄》《楚商》《竹枝词》四套古曲。在历史上,汉代鼓吹曲中就有《关山月》,古琴曲《关山月》最早出现于清代《龙吟馆琴谱》,表现了古代戍边将士一心报国的英雄豪壮之气。晋隋以来有笛曲《梅花三弄》,经唐代颜师古改编为琴曲,展现了梅花高洁、典雅、安详的形象。唐代晚期古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离骚》创作同名琴曲,其开始部分为《楚商意》,《楚商》据其音调改编而来。《竹枝词》则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

湖北演奏现场

编钟古音浑厚、古琴韵律悠远。两地演奏者如同站在彼此对面一样,将两大省博的国宝打破距离限制进行合奏,给观众带来震撼。现场观众表示,在欣赏的过程中,几乎感觉不到延迟。

现场观众

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也将迎来新机遇。一场5G跨时空音乐盛典,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充分融合与展现,为观众带来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动体验。未来,博物馆还将结合新的技术手段,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资料来源:山东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山东省纪委监委 湖北省纪委监委 新华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