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媒体关注

湖北六大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2021-10-18 15:00:20    浏览次数:27 次   

10月18日上午开幕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重磅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湖北省六大项目入选,入选数量为长江流域最多,与山东、河北并列第三,仅次于河南、陕西。

这六大项目分别是:

湖北随州曾侯墓群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广受关注。遴选推介活动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截至7月10日申报结束,共收集到全国337个申报项目材料。经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审核、专家提名,最终确定321项作为候选项目参加遴选推介活动。

活动设初评、终评两轮评审推介环节。由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各专业委员会以及各省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机构相关专家组成的110位评委,从321项参评项目中遴选推荐160个项目入围终评。终评环节秉承“公平、公正、公开、专业”的评选原则,并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等多角度综合评审,最终产生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湖北六大入选项目

一睹为快

一、湖北随州曾侯墓群

湖北曾侯墓群为湖北曾侯乙墓及近年叶家山、郭家庙、苏家垄、汉东东路、枣树林、文峰塔等曾国系列考古发现。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使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也成为了商周考古工作的范例研究。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一部“曾世家”完整的展现于学术界。

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曾侯世系说明曾国历史存续从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至今曾国已发现国君或曾侯14位,即曾侯谏——伯生——曾侯犺——曾伯陭——曾侯絴白——曾中游父——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曾侯與——曾侯——曾侯昃——曾侯乙——曾侯丙。系列考古发现说明曾国为姬姓,受封于西周早期,为南公括支系。

曾夫人墓与“随侯”铜器的同出等众多考古证据均说明曾随为一国,圆满解决了长达四十余年“曾随之谜”的学术争端。曾国墓葬出土的厚重的青铜器及大量的编钟等乐器,为研究两周时期礼乐制度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构建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标尺。曾国出土的大量铭文,为解决两周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出土文献资料。

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西北郊,长江二级支流府河的北岸,东距长江干流仅9公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以来,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至今,为长江流域考古工作持续时间最长、工作最为系统的遗址之一。经历多年的考古工作,盘龙城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遗物,发现有城垣、壕沟、宫殿基址群、贵族墓葬、铸铜手工业作坊等遗迹现象,展现出了遗址极高的社会等级。

盘龙城宫殿基址模拟展示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首次在长江沿线揭示出一座属于中原青铜文化体系的城市聚落,展现了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经略和开发历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发展的有力证据。它的发现与相关研究,为认识夏商王朝对外经略和统治模式、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金属等重要资源在早期国家社会中的流通等诸多重大历史课题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以及发现的铸铜手工业作坊,表明在早商时期长江流域已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礼仪文化和复杂的青铜器生产活动,为目前所见夏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属于早期中原王朝向南扩张过程中所建立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盘龙城遗址出土绿松石镶金饰件 ,是年代最早的金玉镶嵌饰件

盘龙城遗址长达近70年的考古工作,不仅极大推进了我们对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认识,更是成为新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湖北云梦睡虎地墓地M11秦墓和M77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简文反映了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提供了可信的史料,对于整个古代历史文化的探讨都有重大的意义。在法制史上,秦简中的法律条文,尽管不是秦律的全部,但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理解,汉简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两卷并列,律篇呈现明晰的分类,出现《律》《旁律》这样包含众多律篇的分类题名,这为中国法制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汉简算术

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上,秦简也具有很大的意义。传世文献以为隶书是秦始皇时程邈所作,过去对秦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业已证明隶书的萌芽在秦始皇以前好久就已经出现了,所谓程邈作隶,大约只是对流行的隶书字体加以一定的总结。隶书秦简的发现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并且扩大了秦文字研究的眼界。

汉简中保存了篇幅较大的质日,具体记写一年中各月大小和各日干支,还记有腊、出种、三伏等时令,是复原和研究当时历法的珍贵资料;再者质日的记事内容相当丰富,对于了解当时基层小吏的生活日常以及职官、政区、赋敛等制度有重要作用。睡虎地汉简中的算术是目前所见保存状况最为完好的科学考古发掘的算术文献,对认识汉初以至秦汉时期的算术文本有重要作用。

四、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位于长江中游腹地、大洪山山脉南部的山前开阔平原,长江以北、汉水以东,东河、西河自北向南流经遗址后注入汉水的支流天门河,汇入长江。

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40多处遗址点连接成片,最早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体年代跨度距今约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中心,对于探索长江中游在早期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家河遗址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开展考古发掘的遗址之一,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已走过60多年的探索历程,发现了大量实证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实证,并在探索人地关系、生业技术、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出土虎座双鹰

2020年,石家河遗址群研究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2020-2035)子课题“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化研究”、科技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子课题“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支持项目。

五、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市城区之西南约3公里,遗址保护区面积为555·7公顷。

先后两轮考古发现夏商周时期露天采坑(场)7处,发现古代地下采矿区18处。地下釆矿深度由商代30米、至汉代的近百米。在铜绿山遗址区,调查发现冶炼遗址50处,皆有炉渣堆积,有的炉渣堆积厚度达3米,推测炉渣约40万吨,冶炼出粗铜8-12万吨。在岩阴山遗址炉子旁发现生产者赤足印迹35枚,为中国矿冶遗址考古首次发现,展现了当年赤足工人冶铜时“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冶炼场景。

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

在四方塘遗址首次发现与釆冶管理与生产者的墓葬区,已发掘墓葬258座,其中夏代至战国墓葬246座。四方塘墓葬区之大,墓葬数量之多、随葬品文化特色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为中国矿冶考古所首见。

铜绿山岩阴山遗址炉子旁发现古代生产者赤足印迹35枚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蜚声海内外,学术界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规模之宏大、釆冶时间之早而延续时间之长、冶炼水平之高,生产组织分工与管理之严谨,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中国辸至世界矿治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填补了中国冶金文化史多项空白,也对于研究中国青铜文化起源与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六、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位于“中国农谷”核心区湖北荆门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面积达2.84平方公里。其主要文化内涵是屈家岭文化及其前身—油子岭文化,主体遗存年代距今约5300-4500年。

屈家岭遗址聚落布局(点击放大查看)

屈家岭遗址是湖北考古的起点,1955年,考古学家张云鹏在此主持了湖北地区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命名了长江中游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屈家岭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大量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和磨光黑陶,不仅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屈家岭遗址出土陶器

2015年至今的第四次考古工作,完善了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发展序列,大量考古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屈家岭遗址的内涵。进一步揭示了屈家岭遗址的价值:聚落等级高,规模巨大,结构完整,文化发展连续性强,影响深远。

转自湖北日报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通讯员张君、李晓杨

编发:黄伟审核:唐晓煜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