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展览 临时展览

楮墨遗珍—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石碑帖展

发布时间:2024-08-01 16:04:06    浏览次数:9725 次   

汉字系统凝聚了我国古代先民无与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考古材料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或符号已具备汉字雏形。在纸张发明前,竹木、甲骨、金属、陶泥、玉石、绢帛等都是重要的书写载体,因书写材质的差异以及字形的发展演变,汉字呈现出不同风格。

为更好地研习和传播书法、文献,后人常将刊刻在甲骨、金石、碑版上的文字和图像用捶拓法复制到纸张上。金石碑帖拓本较清晰地保留了原迹的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展览遴选了馆藏的近百件金石碑帖拓本,多种角度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秦代的文字面貌,使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史以及博大精深的碑帖文化艺术。本次展览参展碑帖展品均为首次展出。

1. 陶支座

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晚期

残高6.8cm、顶径10.7cm

1998年年秭归柳林溪出土

距今约8500-7000年的城背溪文化是目前湖北境内发现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湖北宜都(今枝江市)城背溪而得名。三峡地区的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流行圜底器和支座,炊煮食物时常以石块或支座支撑。仅柳林溪就出土陶支座1000余件。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用以表达某种观念,可能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反映形式,或为文字的早期形态。

2. 杨守敬陶器拓册

同光时期拓本

册中有杨守敬收藏印。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一生从事历史地理和书法碑帖研究。其书法险峻古茂,作品在日本被奉为至宝。

3. 殷商贞卜残版册

民国初拓本

题跋:假得殷商贞卜残版最录六十有四,拓呈彊宧先生审定。维十又二年(1923)九月乙亥,南郡易忠箓。钤“箓”朱文、“均室手拓”朱文。

易忠箓(1886-1969),字均室,号穞园,斋号静偶轩,湖北潜江人。清末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经济科,并参加同盟会。先后任湖北图书馆馆长及西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等职。善书画,工篆刻,精金石。

4. (2.B1119)虢季子白盘铭文拓轴

民国初拓本

此拓本有翔园辛未年(1931年)题跋。

虢季子白盘于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为时任眉县县令徐燮所得并带回常州。太平天国时期,虢盘易手成护王陈坤珍藏。清同治三年(1864年)初夏,直隶提督刘铭传率部占领常州并发现虢季子白盘,后聘请金石学家吴云释读铭文并考订文字,刻成《盘亭小录》一书。1949年后,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将虢季子白盘献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虢季子白盘铭文用笔谨饬,字体端庄,是西周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5. (2.B1008)琅琊刻石拓轴

乾嘉时期拓本

翁方纲、梁于渭、志锐等题跋。鉴藏印:“孙诒经鉴赏章”朱文。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梁于渭(?—1913),字鸿飞,又字杭叔、杭雪,广东番禺人,经学大师陈澧的学生,喜画花卉,晚嗜山水,好法元人,意境宕逸。

志锐(1852—1911),字伯愚,一字公颖,斋号廓轩,署名穷塞主人,满洲正红旗人,他他拉氏,陕甘总督裕泰之孙。进士出身,官至伊犁将军。

6. 器物全形拓四条屏

同光时期拓本

此套四条屏分拓微子鼎(又名愙鼎)、微子簋(现名师眉簋)、卣、尊。每条器物全形拓屏均有吴大澂1876年题跋。鉴藏印:“有容室”白文等。

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书画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

时间:2024年7月2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湖北省博物馆南馆4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