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博物馆辉煌70年

打造品牌教育 彰显博物馆魅力——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21 11:25:29    浏览次数:41 次   

摘要:教育作为现代博物馆的灵魂,宛如一座桥梁构建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让博物馆承载的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依托馆藏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教育,分析观众、赢得观众,做好分众教育,让博物馆走进公众生活以彰显博物馆魅力是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为例,探究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社教活力;可持续发展


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与美好生活 ”。 2022 年 8 月 底, 博物馆的定义在布拉格举行的第 26 届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Museums)大会上有了新界定,与会的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基于现阶段博物馆角色的一些重大变化,通过并向全球公布 :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无论是博物馆最新的定义,抑或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均体现出当下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即包容性、社区参与和可持续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品牌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现代博物馆的灵魂,似一座桥梁,构建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如“春风化雨”,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让博物馆里承载的优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国际上发达地区的博物馆长期致力于教育,以推进全面教育和休闲服务为己任,并将公众教育和服务作为主要使命。可见,博物馆教育的优质发展,关乎博物馆发展成果是否能给公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关乎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更关乎博物馆是否更好地履行自身在新时代服务公众的使命

品牌教育应是博物馆教育优质发展的最佳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各大博物馆非常注重自身的品牌教育建设。品牌教育是彰显博物馆活力的重要途径,品牌教育是博物馆能顺应时代发展、赢得公众、走进公众并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手段 ;品牌教育更是博物馆自身可持续发展最好的载体

本文将以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品牌教育为例,探究博物馆如何依托自身文化优势资源打造教育品牌,如何以不同形式广泛服务于社会公众,如何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打造品牌教育

品牌教育精准定位是日常工作的科学指南,也是自身追求的方向,更能彰显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力。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央地共建的国家重点博物馆,2018 年中印两国元首会晤的“国家文化客厅”,承载和弘扬荆楚文化的中枢,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工作,2014年 9 月,依托馆藏优势文化资源创办的“礼乐学堂”,在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引起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曾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委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线上大赛三等奖,八次获文化部典型或优秀教育案例,四次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等活动中获评十佳、最佳课程和优秀线路等佳绩 ;负责“礼乐学堂”的社教部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巾帼文明岗”,湖北省博物馆也被授予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全国首批科普教育基地等国家级荣誉

成绩的取得与品牌教育的定位密不可分。“礼乐学堂”教育品牌名称源于礼乐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核心主题文化。何为礼乐?据《礼记·乐记》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中国古代的统治制度及社会秩序,其重要的物化载体是以鼎为核心的青铜器 ;而“乐”可使天地和谐,是为维护当时统治服务的工具,“乐”的重要物化载体是编钟、编磬等乐器。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多达 24 万余件(套),其中以代表江山社稷的九鼎八簋,象征王权的青铜尊盘、被誉为千古绝响的曾侯乙编钟等礼乐重器闻名遐迩,礼乐文化是湖北省博物馆的主题特色文化,教育品牌命名为“礼乐学堂”独具魅力,旨在以“礼”和“乐”的精髓,引导社会公众感受“有序”“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拓展品牌教育内容

营造博物馆语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离不开多元丰富的教育内容,它有效地提升品牌教育黏度。应充分认识博物馆教育的特点,注重利用学校等其他教育机构难以实现的实物教学、情景式教学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等学习方式,引导公众探索优秀文化。基于此认识,“礼乐学堂”从六个方面着手,致力于以湖北省博物馆特色文化、传统佳节文化、主题日文化、大型临展文化、红色文化、美好生活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夯实品牌教育体系。

馆藏文化课程是品牌教育的中枢,它们依托馆藏特色文物而研发,避免千馆一面,也最能彰显博物馆教育的魅力。不仅包含探寻人类起源的旧石器时代的《100 万年前的郧县人》系列,反映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石家河人的衣食住行》系列 ;代表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曾侯乙的惬意生活》系列,也有反映楚文化之《楚人的美好时光》系列 ;土与火的艺术系列,明代瑰宝《金锭带你下西洋》系列以及近现代彰显荆楚儿女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的红色文化系列,共计研发执行 300 余个课程,系统讲述 100 万年延续至今的荆楚故事。

传统佳节课程使品牌教育更具仪式感,也更接地气。因为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为了让社会公众真正认知身边的传统节日和节气,“礼乐学堂”共推出此类课程38 个,包括 14 个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等内容,适时带领公众依托馆藏文物了解节日由来、体验节日习俗并结合某个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策划系列教育活动,让人们爱上博物馆里的节日。例如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礼乐学堂”以楚国漆耳杯即觞为线索,引导人们了解节日由来、节日重要习俗“曲水流觞”;讲述东晋王羲之等文人在兰亭集会将“曲水流觞”推向极致,成就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最后引导大家互动现代的“诗词大会”。不少受众表示,此系列教育活动非常接地气,让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了。

主题日课程是相对于传统佳节课程而言的,包括植树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16 个内容。其课程依托馆藏文物,紧紧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日的文化而策划执行。以植树节为例,为了有效引导公众树立美化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策划推出“植此青绿”教育活动, 赏析 2400 年前的曾侯乙衣箱上的扶桑树,近千年历史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上绘制的兰、莲、菊、梅等植物,明代玉禁步设计成“金枝玉叶”的形态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质地的文物,以不同类别的树木植物为装饰题材,不正是先民环保意识的生动写照吗?“礼乐学堂”正是依托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因势利导,启发公众如何传承这份爱护自然、美化家园的传统美德。多位活动参与者表示,“礼乐学堂”植树节课程的命题很有时代语感,而且活动环节紧扣时令,构思巧妙。

(二)品牌教育不断创新

博物馆教育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力。

首先是善于结合时事热点创新,走进公众生活,赢得观众。

“礼乐学堂”美好生活文化课程是品牌教育创新的见证。缘起于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结合防控阻击战要求,深挖文物内涵,在闭馆期间适时推出《荆楚瑰宝 齐心战疫》线上系列活动 100 余期,让疫情中的人们足不出户即能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和自信。例如依托睡虎地秦简里的防疫方法,秦人面对麻风病这种传染病的应对措施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步是发现,第二步是确认,第三步则是将确认的病例隔离治疗。让文物“说话”告诉特殊时期的人们,2000 多年前的荆楚先民总结出“早发现,早隔离”的处理方法是今天抗疫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依托古人盥洗器告诉人们如何用流动的水正确洗手,通过崇阳铜鼓,结合曹刿论战,引导人们一鼓作气战胜疫情。后疫情时代,又以楚人饮食文物讲述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诉求。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推出的红色文化课程是品牌教育创新的另一有力见证。荆楚大地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从中精选出引人入胜的红色故事,每一个故事代表共产党员的一种品质,再结合新颖的红色手工体验、学唱红色歌曲、红色献礼等环节,避免枯燥说教,于“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人们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其次是受众类型不断创新。

品牌教育应遵循分众教育的理念,认真研究不同年龄、职业、教育层次、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生理特征等不同人群的认知能力及文化需求,研发出适宜的教育项目,服务最广泛的受众,最大程度彰显博物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价值。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用爱心关注每一类社会成员的文化需求“礼乐学堂”受众类型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从幼儿到老人全年龄段覆盖,并且为留守儿童、盲人等弱势群体以及监狱的服刑人员搭建无障碍平台、策划实施温馨关爱课程。“让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课程被誉为“是为视觉障碍人士量身定做的”课程,基于分析盲人视觉的障碍,听觉、触觉异常灵敏等因素,设计出聆听“历史知识课堂”“触摸体验文物”,讲述“我心中的博物馆”等环节,帮助受众感知礼乐文化。此课程已为海峡两岸多所盲校、社区的两千名盲人朋友服务,成为武汉市盲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大型临展课程让博物馆品牌教育常变常新,须与本馆特色文化作比较,更益于文化交流。2017 年,配合大型临时展览“文明之海——从古埃及到拜占庭的地中海文明”,精心策划推出 “探索文明之旅”系列教育活动,备受欢迎的当属“文物对对碰”,它将临展内容与馆藏特色文物作对比,观众在对相同历史时期、相同质地青铜器、陶器、乐器等作横向比较、特色互动中,加深对中西文化异同的认知。不少游客感慨地说,不用走出国门,在湖北省博物馆即能领略异域文明的魅力。

(三)让品牌教育无边界

新时代“无边界博物馆”理念的实践探索日趋成为中国博物馆发展之热点。“博物馆 +”是跨界合作的体现形式,让博物馆教育价值实现最大化。这一理念认为,传统的博物馆应打破内外边界,正如博物馆新定义中提到的包容性、社区参与等核心要点,只有通过开放、共建、共享,打破内外边界,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使博物馆拥有的资源、服务、理念和业务在博物馆内外跨界流动,互融共享。

近年来,“礼乐学堂”突破地域界限,积极走出博物馆,走向学校、军营、社区等地开展教育服务,不仅走进全省 17 个地(市)、县及偏远山村 ;还跨省到浙江、台湾、新疆等 25个省、市、自治区作文化交流。“礼乐伴你快乐成长”让边远乡村的留守儿童心不再留守 ;“献给银发族的爱”让福利院等处的“空巢”老人有了家的温暖 ;送文化进汉口监狱,让高墙铁丝网下的服刑人员看到了诗和远方,助力他们的人生重新起航⋯⋯

运用“博物馆 + 现代科技”构建更广大的教育空间,2019 年 11 月与山东博物馆首创,利用 5G 技术,重构想象,让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千古绝响”曾侯乙编钟和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天风海涛”古琴,相隔千里,实现古代历史文物跨时空演奏,仿佛两位长者同步诉说着古老和年轻!利用“博物馆 + 互联网”等多元方式,受众逾 2 亿人次,积极打造智慧教育体系,使品牌教育 24 小时无边界广泛地服务社会公众。

(四)配合“双减”赋能素质教育

不少专家认为,人类未来的教育模式将会以自我引导、体验式和分布式学习为特点,致力于培养公众的批判思维、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等素养,而博物馆教育正具备这些优势,可以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教育的主流模式。

配合“双减”,博物馆品牌教育填补了减负之后的学校和培训机构释放的空间。积极探索,运用 PBL 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未成年人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造未成年人的第二课堂,推出美学、植物、动物、天文、自然等各类研学课程和线路,在“和泥有约”“编制美好”等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在“我们一起追星”中观察太空,在“小小考古家”里认知考古⋯⋯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博物馆品牌教育可持续发展策略

博物馆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积极思考,确立品牌教育追求,多途径彰显博物馆魅力,还应该研究当下乃至未来公众的需求,前瞻性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一,构建教育评估体系。这是博物馆品牌教育工作优质发展的保障,通过设置具备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定量和定性评估结合,指导未来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馆校融合。不是一味地迎合,而应该研究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彰显各自的优势。

第三,建立智慧教育体系。与现代科技结合,用好社交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构建博物馆智慧教育体系。

四、结语

国家对博物馆教育的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为博物馆品牌教育优质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也为博物馆品牌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国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守正创新、携手共进,必将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教育之路,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来源:摘自《文物天地》总第387期/湖北省博物馆七十周年纪念专辑

作者:钱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