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博物馆辉煌70年

湖北省博物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述略

发布时间:2023-09-20 16:24:06    浏览次数:71 次   

摘要: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类型齐全、内容丰富,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馆藏古籍资源特色、存藏条件、修复能力、整理研究、宣传展示等几个方面介绍湖北省博物馆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的整体情况,期望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关键词:湖北省博物馆;古籍;保护;利用


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类型齐全、内容丰富。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湖北省博物馆古籍藏量占到全省文博单位古籍藏量总数的 40%,是当之无愧的古籍收藏大馆。

自 1953 年成立以来,通过政府调拨、个人捐献等途径,湖北省博物馆入藏普通形制古籍 9400 多部、73000多 册, 其 中 善 本 约 1 千 部、9 千 多册,有 100 多种古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另藏有甲骨、出土简牍、碑帖拓本、卷子本经籍文书、名家手稿书札、契约文书等多种类型古籍资源。自 2008 年至今,馆藏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 种、《湖北省珍贵古籍名录》8 种。近年来,新建古籍专用书库、获批古籍修复资质、建立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整理出版馆藏古籍文献、举办古籍展览、积极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等,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馆藏古籍资源特色

湖北省博物馆藏古籍类型齐全,拥有甲骨、简牍、金石、纸质等多种载体形式,以纸质类古籍为大宗,最具特色。纸质类古籍因为书写、印制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各种不同版本类型,包括写本、刻本、稿本、抄本、活字印本、套印本、钤印本、石印本、铅印本、拓本、影印本等,时间跨度长,从唐代直至清代末年,不乏珍本佳椠。

馆藏甲骨 110 余片,来源于 20世纪 50 年代中南文化部移交,既有龟甲,也有牛肩胛骨。这批甲骨多数刻有文字,有 2 片涂朱,除了 24 片著录于《甲骨文合集》外,绝大部分未曾刊布,内容都与占卜有关。根据出现的贞人名有争、取、旅、 等判断,时代应在武丁时期。

馆藏简牍 10 余批、2300 多枚,均为湖北本省考古发掘出土。战国时期简牍有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九店楚简、郭店楚简(《缁衣》《太一生水》《老子》乙种)等 ;秦简牍有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等 ;汉代简牍有毛家园汉简、光化汉简、孔家坡汉简(《日书》《历谱》)等。这批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典籍、遣策、卜筮祭祷记录、日书、法律条文、司法类文书等。

馆藏卷子本经籍文书 65 件,内容主要为佛教典籍,也有具注历、书仪、诗歌、寺院及世俗文书、年中行事等,书写的年代在公元 7 世纪到 19世纪。经过初步研究,有 4 件可能属于流入日本的唐人写经。这批经籍文书原为杨守敬旧藏,系其从日本搜集,主要属于日本京都高山寺文书典籍,且未收入 1982 年出版的《高山寺文书典籍》内,十分珍贵。1965 年,这批卷子本经籍文书由杨氏后人捐赠入藏。

馆藏普通形制古籍由于没有历史“旧账”,难以弄清全部来源,部分来自原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化部和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移交。馆藏善本绝大部分是明清本,内容涵盖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其中湖北地区方志较全,明清人诗文集稿抄本较有特色,不乏稿本、佚本。以所钤藏书印判断,有一部分属于柯逢时旧藏,而柯氏藏书多来自杨守敬、蒋凤藻、周星诒、谢章铤、李嘉绩、冯辨斋、李宝常等人,流传有绪,具有较高的藏书史研究价值。

馆藏古籍文物中尚有碑帖拓本12300 余件,其中杨守敬题签碑帖达 500 余种,契约文书中仅湖北天门熊氏家族即有 1820 件,时间从清康熙九年(1670)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内容连续、完整。另有石经残石 100 余块,杨守敬刻历代舆地图、水经注图木雕板 2600 多块等特色古籍资源。

二、改善古籍存藏条件

湖北省博物馆新建古籍专用库房于 2009 年底投入使用,面积达 600 平方米左右,配置樟木书柜 200 个,绝大部分入藏古籍都配备了函套予以保护。所有古籍按经、史、子、集、丛书、方志、善本、手稿八类分级分类编目入柜,重要文献和名家手稿开辟有专柜管理,建立了藏品电子档案和登记总账。在搬进专用库房之前对全部古籍进行了药物熏蒸、杀菌、防虫及除尘处理。

库房内配备有温湿度监测仪,有温湿度监测记录。购置了空气净化装置,在不影响照明的前提下,使用自然采光和含紫外线较弱的白炽灯,配置了防紫外线窗帘。配备了 IG541 气体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防火大门,安装有隶属于全馆的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保证古籍安全。

库房严格执行藏品安全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古籍库房由专人负责管理,实行入库登记、定期巡查、古籍出入库核验、日常安全管理、读者阅览等规章制度。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初期,文物库房条件不足,随着新馆改扩建工程的进行,近年来,馆藏古籍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也生成了许多有益思考,古籍保护工作迎来了快速发展。

三、提升古籍修复能力

湖北省博物馆古籍修复工作由馆文物保护中心承担。文保中心成立于2001 年,是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2015 年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主要开展漆木器、青铜器、纸质文物(古籍)、陶瓷器等各类藏品的保护修复工作。

2020 年,新的文保中心大楼投入使用,其中古籍保护场所近 300 平方米,基本实现修复室内恒温恒湿,配置了恒温恒湿储藏柜,可保证待修复文物的恒温恒湿保存。所有修复室、信息采集室、分析检测室均配有安防监控和报警系统,与安防中心联控,全天候保护文物安全。配备有用于古籍保护的分析检测设备和修复设备共 25 种,有力保障了古籍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古籍保护与修复团队现有 12 名成员,其中研究生学历 6 人,占比50.0% ;10 年以上古籍修复工龄有 7人,占比 58.3% ;高级职称 3 人,占比 25.0%,是一支由材料学、化学、生物、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历史文献学等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成员组成的高素质的修复团队。

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古籍存藏状况,对破损严重的善本进行科学、规范的抢救性修复。2018 年以来,文保中心主持古籍保护修复项目5 项,均获得了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旅厅的批复和经费保障,历时 5 年共为本馆及兄弟馆修复古籍 630 册、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 638 万,年修复量稳步上升。

四、推进整理研究工作

长久以来,文博系统所藏古籍是作为资料收藏,而非藏品,将古籍文献作为艺术品收藏,而非古籍本身,如手稿、信札在文博系统中主要取其书法属性等。只有破除认识上的局限,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古籍整理研究水平。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最近十余年,整理、出版与研究工作迈上快车道。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上岷先生整理出版了馆藏杨守敬手稿《学书迩言》,此稿本,对学习书法和研究碑帖者来说十分珍贵,对促进中日友好、开展中日书法艺术交流更是起过不小的作用。至 90 年代,陈上岷、刘信芳等先生先后整理出版《杨守敬评碑评帖记》和《杨守敬题跋书信遗稿》等著作,促进了对杨守敬的学术研究。

进入 21 世纪,利用馆藏资源,整理、影印出版了《湖北省博物馆藏日本卷子本经籍文书》和杨守敬《邻苏园藏书目录》;与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秦简牍合集(壹)》和《秦简牍合集(贰)》,收录了馆藏云梦睡虎地秦简牍和龙岗秦简牍,合作出版《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第三、四、五卷,收录了馆藏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简和九店楚简 ;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共同整理出版了《湖北文徵》(选本)与《湖北文徵》(全本),其中《湖北文徵》(全本)入选 2016 年首届“十佳荆楚图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近十年来,整理、影印出版了《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钱穆致徐复观信札》等著作,编撰出版了《云梦睡虎地秦简 :让秦国历史“活起来”》和《望山楚简普及本》等馆藏简牍科普著作,申报成功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科研重点项目并顺利结项。

出版的意义在于传播,如果一部古籍只有文物价值而文献价值不大,就没必要浪费资源出版。秉持这样一种理念,湖北省博物馆发挥资源优势,为多个古籍整理出版项目提供古籍底本,以供整理与出版,如先后与《荆楚文库》《八闽文库》、上海古籍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编辑出版单位合作,提供 30 多种古籍资源,让馆藏稀见古籍化身千百,真正“活”起来,嘉惠当代,泽被千秋,积极发挥博物馆在保存文献、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学术研究方面,近年来主要集中于馆藏古籍版本价值、校勘价值的揭示、文献释读以及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迄今在《中国典籍与文化》《民族研究》《文献语言学》《江汉考古》《南方文物》《中国文物科学研究》《纸和造纸》等各种学术刊物发表30 余篇研究论文。

五、加强宣传展示力度

为更好地提高社会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湖北省博物馆不断加大古籍的宣传展示工作力度,依托馆藏古籍资源,通过展览、电视节目、短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古籍成果转化利用,让馆藏古籍“活起来”,进一步拉近古籍保护与社会大众的距离。

十多年来,利用陈列布展优势,先后成功举办、协办了“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展”“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千年遗墨 :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徐行可捐赠古籍文物 60 周年精品展”“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湖北巡展暨湖北省古籍保护工作成果展等多个古籍专题展览,在新馆基本陈列“楚国八百年”专题展内长期展出郭店楚简、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以及《老子道德经》《庄子》《楚辞》《史记》《文选》等多种馆藏古籍文物,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此外,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古籍捐赠仪式,参加“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以短视频、音频为传播媒介,有效吸引社会公众聚焦古籍保护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特别是馆藏云梦睡虎地秦简,在2017 年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中,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变身”秦朝基层法官“喜”,守护来自家乡的国宝,上演了一出趣味十足的秦朝版《今日说法》,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2020 年,湖北省博物馆开展“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睡虎地秦简成功入选。2021 年,在《国家宝藏·展演季》中,又以情景演唱的方式,再现出土于睡虎地秦墓的中国第一封家书“黑夫木牍”的传奇故事,演绎了秦统一中国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再一次点燃了观众对湖北省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的热情。

六、结语

“十四五”时期,古籍工作迈进新时代。2022 年 4 月,“两办”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同年 10 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2021—2035 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一再被强调,这对推动新时代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而言,是重大的历史机遇。

今年是湖北省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关键一年。湖北省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在全省博物馆系统的引领作用,以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为契机,打造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古籍文物保护中心,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守护好中华文脉。

文章来源:摘自《文物天地》总第387期/湖北省博物馆七十周年纪念专辑

作者:罗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