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博物馆辉煌70年

湖北省博物馆竹木漆器保护工作概览

发布时间:2023-09-20 16:11:56    浏览次数:208 次   

摘要:饱水竹木漆器类文物的脱水保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陈中行先生1988年研发的乙二醛复合液法适用于各类饱水木漆器的脱水保护,为解决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保护这一国际性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本文对湖北省博物馆在竹、木漆器类文物的现场保护、脱水与修复、制作工艺及复原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作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竹木漆器;文物修复;文物保护;湖北省博物馆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木漆器使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和漆弓,距今 8000 多年。竹木漆器类文物在密封、绝氧、恒温恒湿的水浸泡环境下能长时间保存。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湖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战国及秦汉竹木漆器,器物出土时一般都呈饱水状态,含水量很高,若保存不当,会由于快速且不均衡失水造成木胎的强烈收缩而开裂变形。通常考古人员会采用将这些竹木漆器清洗后浸泡在纯净水中保持饱水状态的保存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器物浸泡在水中虽然能保持它们的外形,却难以抑制木胎腐败、漆膜脱落、褪色等劣化现象的日益加重。因此,必须用科学的脱水、加固、定形处理方法保护,才能使这些精美的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

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陈中行先生毕生致力于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加固定形保护技术研究,他研发的乙二醛复合液法 1988 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乙二醛复合液脱水法可普遍使用于木漆器的保护,从此解决了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保护这一国际性难题。历经几十年验证,该方法现仍是目前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保护专业领域首选的,集实用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于一体、综合性能优异的保护技术,是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原创性成果。以此为基础,湖北省博物馆的几代研究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并博采众家之长,逐步在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和修复保护研究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优势,并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2005 年湖北省博物馆成为首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

一、竹类文物保护

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类文物,如竹简、竹牍、竹席、竹扇、竹笥、竹帘、竹筒、天平横杆、笔杆以及笔套等等,一般都呈饱水状态,相对含水率 100% 〜 200%。由于地下水和其他自然因素对这类器物的长期作用,它们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外形也有相当程度的改变,强度极弱20 世纪 70 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开始研究竹简的脱水定形保护技术,经几年努力,终于研究成功了显示固定竹简字迹、现场保护处理和脱水定形等一整套物理化学方法

陈中行在 20 世纪 90 年代采用醇—醚法对曾侯乙墓、望山一号楚墓、包山楚墓、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脱水加固定形,采用醇—醚—硅酸盐法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收藏的一批饱水竹简脱水保护处理,采用乙二醛复合液法对包山楚墓出土的竹笥、竹筒、竹枕等竹类文物脱水加固定形。

二、木器文物保护

墓葬中和遗址中的木质文物因长期泡在水里或长期埋在潮湿的黏土里,木材会发生一种分解过程,木胎里的木质纤维素蜕化,许多较细的纤维组织消失,但较粗的木质结构仍留存着,这些结构保持着木材的形状,很多时候还保持着完美的器形。木质文物种类繁多,出土时情况各异,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保护措施。常用脱水方法有醇醚连浸法、冷冻干燥法、超临界流体干燥法、自然干燥法等。

(一)木质文物保护

陈中行采用高级醇脱水加固定形荆州毛家园出土的一批饱水木马、木俑等木质文物,取得了良好效果。李澜采用乙二醛填充加固法对云梦徐杨墓地、郑家湖墓地出土的一百多件饱水门板画、木俑、木梳、木耳杯、木璧等木质文物脱水定形保护,效果较好。

(二)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护

目前国内出土的含有大型饱水木构件的遗址有十多处,其类型有古矿遗址、墓坑遗址、古船遗址、古桥遗址、原始部落遗址、古井遗址等。考古发掘出土的含有饱水木构件的遗址包含主体部分木构件和周围环境两部分。含有大型饱水木构件的遗址要实现原址保护必须在研究木构件脱水保护技术的同时,研究复杂的环境保护技术。这是一项系统保护工程,它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边坡加固、围岩加固等岩土工程,墓室的温、湿度(即小气候),与墓葬(或遗址)紧密相关的环境治理,墓坑(或遗址)稳定性监测,木构件及其环境的防霉杀菌处理等有关学科

陈中行采用 PEG(聚乙二醇)复合液脱水加固定形出土饱水木构件,2005 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方法是 PEG 对腐蚀程度严重的木质文物的脱水定形,将遗址中或墓葬中出土的木构件文物用蒸馏水充分浸泡,以除去可溶性杂质,如盐类等,然后用 7%尿素、21%二甲基脲、PEG(聚乙二醇)(分子量 4000)5%的复合液浸泡,并逐步递增 PEG 的浓度直到 60%,待饱和后取出,在室温下让其自然干燥,直至稳定。该方法是对原有 PEG 法的改进,工艺简单、无须加热、易于操作、脱水效果好,便于推广应用。

陈中行多年来在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护诸多项目中担任课题组组长,对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墓坑遗址、杭州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遗址等项目进行指导,为遗址大型饱水木构件原址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漆木器文物的保护

(一)脱水

出土漆木器因墓葬环境因素,含水状态大致有三种类型 :饱水状态、半饱水状态、潮湿状态。饱水漆木器的脱水保护方法主要有醇-醚连浸法、乙二醛复合液法、聚乙二醇渗透法和自然干燥等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脱水方法。

陈中行在 20 世纪 70 年代采用乙腈 - 乙醚法脱水定形云梦大坟头西汉彩绘漆盘、曾侯乙墓漆瑟、望山一号墓彩绘小座屏底座,采用甘油喷、涂法对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具彩绘陪葬漆棺脱水保护。陈中行、程丽珍、李澜采用聚乙二醇(PEG 复合液)法对枣阳九连墩楚墓、襄樊地区沈岗、余岗、团山墓地出土的残破漆木器进行脱水保护。

湖北省博物馆先后承担了省内、省外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多项漆木器保护修复项目,主要的脱水方法采用陈中行首创研发的乙二醛复合液法,是根据支撑加固细胞壁理论设计的填充固定法,这一方法对于饱水漆木器脱水具有普适性,具有可重复处理、操作非常简便的优点,在中国饱水木漆器保护应用领域尤其是饱水漆器保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陈中行在 20世纪 80 年代起运用乙二醛复合液法对江陵望山一号墓、随州曾侯乙墓、安吉五福楚墓、荆门包山和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云梦睡虎地、大坟头等秦汉墓出土的一大批漆木器脱水加固定形,使这些精美的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2013 年起,李澜、程丽珍采用同方法对山东金雀山汉墓、广州东山大墓、云梦徐杨和郑家湖墓地出土的 700 多件漆木器脱水保护与修复,完成效果较好。

(二)修复

饱水漆木器受墓葬埋藏环境、材质及自然界中各种腐蚀因素影响,一些器物出土时已糟朽老化、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脱水定形后需要对其进行修复。漆木器修复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协作的综合研究性工作。按照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则,视其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复。首先在制订修复方案前,要对文物客观分析进行前期研究,全面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埋藏环境、病变原因、保存状态、结构特性、制作工艺等。在综合以上各类信息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技术、工艺、流程等,制定保护修复方案。在文物修复保护实践中遵循“最小干预”和“可再处理性”原则,使文物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原貌,保存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现场保护

漆器出土时的现场保护非常关键,现场保护的时候对文物处理得好,脱水成功率也会比较高,文物整体保护修复就会很成功。2021 年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工作中,湖北省博物馆派出李澜、叶璐莹、李宗华等人组成项目团队常驻出土木漆器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梦工作站开展文物保护等相关工作。团队第一时间对出土饱水木漆器文物进行专业化处理,出土的 400 多件木漆器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该项目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1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四、漆器工艺与复原研究

(一)工艺材质研究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要研究漆器保护方法,也应该了解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了解古代漆器的各种材料的性能,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漆器的保护工作。漆器是由胎骨和漆膜等性质不同的物质材料构成的复合体,胎骨多样,工艺复杂。漆器文物保护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涉及的学科广泛,需诸多专业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综合运用。

2015 年起,李澜在修复实践工作中,收集了各个时期的漆膜残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分析手段,通过漆膜微观表征观察和物相分析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检测分析和研究。初步厘清了湖北地区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漆膜的特点,一定程度

上还原了战国楚漆器的髹漆工艺通过 CT 扫描无损检测方法,了解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古琴、耳杯、扁壶、卮、奁等器物的内部结构,掌握了古代漆器的制胎工艺,为漆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古代漆器工艺材质的研究,将传统的修复保护经验与现代的实证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修复保护实践,为漆器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二)文物复原研究

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原和利用工作一直是文物保护专家的研究课题与探索方向,四十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在古代音乐文物复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凝聚了几代科研人员、音乐专家和博物馆工作者的心血。

程丽珍等在 2004 〜 2006 年 完成了湖北省“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曾侯乙瑟的复原研究”“曾侯乙笙复原研究”,该项目还原了战国漆瑟的丝弦和瑟码音位的排列问题,并找到了与曾侯乙笙外形完全一致的笙匏和竹簧片。2022 年湖北省博物馆漆器保护工作室在此研究基础上,又进行曾侯乙十弦琴的复原研究和曾侯乙瑟的二次复原研究。此项目对曾侯乙十弦琴琴轸上弦调音进行深入研究,解决了曾侯乙十弦琴琴轸上弦难题。对曾侯乙瑟进行二次复原研究,复原了瑟柱上弦调音的问题。音乐文物的保护与复原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古代乐器的音响、音乐性能、制作工艺,并对后世乐器的改革、研究、传承、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复原的曾侯乙音乐文物逐步搬上古乐器演奏舞台,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获得极高的社会效益。

五、合作交流

(一)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不断拓展研究视野,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攻关,与武汉大学合作的“有机硅基复合材料在高度劣化漆木器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项目,采用有机硅通过溶胶 - 凝胶法对饱水漆木器文物样品进行脱水定形加固,能提高饱水漆木器文物的力学强度、结晶度和热稳定性。该加固体系可以有效地保持文物样品饱水时的模样,预防样品干瘪,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与武汉工程大学合作开发“漆器漆膜现代仪器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理论项目,实现了古代漆器漆膜数据的存储与检索,为国内古代漆器漆膜的系统化数字化研究提供科研数据平台。在漆器数据库技术上,开展现代数据分析研究工作,实现漆膜数据的可视化、现代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使用模式识别分类算法实现对漆膜数据的聚类分析,结合神经网络及大数据分析算法,探索漆膜成分与年代、工艺之间的联系,为漆器修复、保护以及制作工艺的科学分析提供决策依据。

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合作开展考古木材解剖结构特征分析研究 ;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合作开展古代漆器彩绘颜料中的胶结物的研究 ;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作开展古代漆器髹漆工艺研究。

(二)人才培养

通过与高校合作教学,为培养漆器修复人才,采用项目实训方式在专家指导下参加漆木器修复实践,了解了漆器文物修复技术路线和方法。为上海大学、江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院等高校培养 20 余名漆器修复学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六、结语

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在现有基础上,今后还应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加强研究文物保护的新材料和提高文物修复技术和工艺。

迄今,湖北省博物馆已成功脱水修复保护了数以千计的出土饱水竹木漆器,其中定为一级文物的有 100 多件,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经脱水保护的战国秦汉漆器赴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精美的展品受到广泛欢迎,出色的脱水保护技术也赢得广泛赞誉。

文章来源:摘自《文物天地》总第387期/湖北省博物馆七十周年纪念专辑

作者:李澜  叶露莹  李宗华  程丽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