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博物馆辉煌70年

国君之礼 旷世之美——曾侯乙墓出土漆器述略

发布时间:2023-09-20 10:31:54    浏览次数:1176 次   

摘要:曾侯乙墓漆器数量多、种类全,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纹饰精美,大气端庄,是战国漆器的光辉典范,代表了当时漆器制造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曾侯乙墓饮食器、乐器、生活用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各类代表性漆器的形制特征、纹饰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曾国音乐、天文成就的贡献,展示曾侯乙墓漆器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曾侯乙墓;漆器;音乐;天文


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悠久,从距今 8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从未间断。战国时期是古代漆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生产关系的变革、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活跃为这一时期漆器的繁荣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空间。漆器造型灵活、色彩绚丽、轻便耐用的优点,满足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用品追求实用美观的需求。

战国漆器多数出自长江流域战国墓葬中。1978 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国附庸国曾国的国君墓葬,出土的大量漆器是迄今所见战国墓葬漆器中保存最好者。这是受南方地下水位高、楚地墓葬埋藏深且封闭性好,以及高等级贵族漆器制作精良等因素影响。曾侯乙墓漆器种类齐全,制作讲究,纹饰精美,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当时祭祀、饮食、起居、出行、娱乐、丧葬等社会生活及文化面貌。

曾侯乙墓漆器的胎骨以木胎为大宗,竹胎、皮革胎次之,骨角胎、金属胎等相对较少。部分漆器采用了不同材质组合的复合胎。其木胎漆器的制法主要有剜制、斫制和雕刻三种,实际上往往是多种方法并用。如盖豆,豆柄、座是斫制,豆盖及两耳浮雕龙凤纹是采用雕刻手法,而豆盘内面则是剜制。漆器部件的接合主要采取榫卯法。曾侯乙墓漆器的制作风格古朴,具有明显的前期漆器的继承性和由前期向后发展的过渡性

曾侯乙墓漆器纹饰大体可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景象纹样、几何纹样以及叙事题材纹样五类。叙事题材纹样是曾侯乙墓漆器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如 E.61 号漆箱“后羿射日图”“伏羲女娲图”、E.66 号漆箱“二十八宿图”、E.67 号漆箱“夸父逐日图”,以及绘于鸳鸯形盒腹的“撞钟击磬图”“击鼓舞蹈图”,绘于内棺侧板上的“神灵护魂图”等。这些叙事题材图案,有的取材于当时的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实景。

曾侯乙墓漆器按器物属性可分饮食器、乐器、生活用器、兵器、丧葬用具、车马器和杂器等几类。中室、东室、北室、西室均见出土漆器。中室出土漆器 136 件 :食器有无盖豆、杯、枓、 勺、 禁、 房 几、 俎、 酒 具箱、食具箱等 ;乐器主要有建鼓、扁鼓、鼓槌、有柄鼓、瑟、笙、箫、篪等。东室出土漆器 522 件 :食器有无盖豆、有盖豆、带足盒、案、俎 ;乐器有悬鼓、鹿鼓、瑟、琴、筑、笙等 ;生活用器有箱、梳、翣柄、杖 ;兵器与车马器主要有戈、矛、弓、箭杆、盾、车舆、镳、纛、盖弓形器、双叉形器等 ;杂器主要有龟形盒、杯形器、木案座纺锤形器等。北室出土漆器 547 件 :兵器与车马器主要有戈、戟、矛、殳、弓、盾、甲胄、车盖等 ;食器有案 ;杂器主要有桶、磬匣、木片俑等。西室出土漆器 54 件 :生活用器有梳、鸳鸯形盒、箱形盒 ;杂器有小圆木饼等。

曾侯乙墓漆器琳琅满目,精华纷呈,以下我们从饮食器、乐器、生活用器、兵器及丧葬用具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漆器作简要介绍,从中欣赏曾国漆匠的高超技术,领略曾国漆器的华彩乐章,也感受曾、楚文化的深邃与厚重。

一、饮食器

漆木饮食器包括盛食器、承食器、酒器、水器等,很多也属礼器,用于祭祀、宴享等礼仪活动。

(一)彩绘龙凤纹盖豆

豆属荐羞之器,用来盛经调味加工过的肉、菹、酱、粮类食物。《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器身整体雕凿而成。椭圆盘口,椭圆形盖隆起,盖与盘平口相合,盖嵌装两耳,盘与盖两耳相对处凿有两鋬,耳、鋬上均雕有穿孔。豆盘、盖内面朱漆,外表以黑漆为地,用朱漆彩绘,间以黄彩。均采用了浮雕与彩绘。浮雕施于盖顶、盖耳及鋬三处,浮雕有龙,龙的鳞甲用黄彩勾出轮廓,龙体上的凸起部黄彩圆点纹、旋纹、涡纹,龙体外凹处亦用黄彩填充。盖、盘、柄、座的彩绘分圈层层施彩,朱漆纹饰有勾连纹、卷云纹、菱形纹、网纹、云雷纹、蟠螭纹、变形凤纹等 ;黄彩主要施绘于朱漆纹饰之间,有对称三角纹、弦纹等。通高 24.3、盘径 18 ~ 20.8 厘米

(二)彩绘双耳杯

杯属饮器,有无耳、单耳和双耳之分。此类形杯,战国楚墓少见,楚墓遣册所记“杯”一般是指耳杯。木胎,全器整体剜凿而成。杯身筒形,口近圆形,两扁柄对称,侧面有穿孔。杯内外黑漆,杯口沿内侧用朱漆施一道线条,器表黑漆为地,用朱漆勾勒波折纹、曲线条纹,柄侧面朱漆回旋纹。通高 16.2、通宽 24、口径10.1 ~ 11.7 厘米。

(三)彩绘凤足案

案用来承酒。《周礼·考工记·玉人》记载“案十有二寸”,孙诒让正义引戴震云 :“案者,棜禁之属。”木胎。面板长方形,两端各安一足跗,跗上三立柱,两边之柱作鸟形。面板四周及当中浮雕宽带、兽面纹,形成相邻的两方框,方框正中阴刻窄圆环及“S”纹。面板与足跗的侧面亦阴刻云纹。通体黑漆,用朱漆勾勒阴刻纹饰的轮廓。高 44.5、长 137.5、宽53.8 厘米。

(四)彩绘兽足方禁

禁一般用作承酒器。《仪礼·士冠礼》载“尊于房户之间,两甒,有禁”,郑玄注 :“禁,承尊之器。”面板整木雕成,方形,四角各安一雕兽柱足,四足下安有一方框底座。禁通体以黑漆为地,朱漆花纹。禁面以“十”字带纹隔成四小方块,方块内透雕勾连纹,方块四周及禁四边侧面阴刻云纹 ;在面板的四角及四边当中浮雕有龙,龙上绘鳞纹 ;面板的侧面下部绘草叶纹、绹纹 ;雕兽柱足的兽首部位雕成龙形,兽身绘鳞纹、涡纹 ;方框底座的座面绘云纹,侧面绘草叶纹。通高 52、面板边长 55、底座边长41.8 厘米。

二、乐器

曾侯乙墓随葬的乐器分两组,分别出土于放置有九鼎八簋等青铜礼器的中室和放置有主棺、陪葬棺的东室。中室出土乐器是 :编钟、编磬各1 套、建鼓 1 件、扁鼓 1 件、有柄鼓 1件,瑟 7 件,笙 4 件、排箫 2 件、篪2 件 ;东室出土乐器是 :悬鼓 1 件,瑟 5 件、琴 2 件,笙 2 件。中室所陈应为祭祀、宴飨等重大活动的乐用器,属“宫廷乐队”,东室乐器应属寝宫乐队。鼓、瑟、笙三种乐器为二类乐队所共有,应是当时乐队的基本乐器组合。曾侯乙墓乐器体现了国君用乐的盛大和高雅,凸显了先秦时期礼乐制度的重要地位。战国时期曾国音乐的发达亦可见一斑。

(一)建鼓

建鼓属大鼓,用来控制乐队音乐节奏。战国铜壶、鉴上的刻纹图案及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图案中均有建鼓的图像。《仪礼·大射》载“建鼓在阼阶西”,郑玄注 :“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柎也。”建鼓出土时位于编钟架旁。由蒙皮漆木鼓、漆木楹柱及青铜鼓座组成。鼓作桶形,由数块腔板拼合而成。鼓皮系用四排竹钉固定在鼓腔外壁周沿,已朽失。楹柱为圆木柱,从鼓腔中部贯穿,固定鼓体,并插入青铜鼓座中心的柱洞内。出土时楹柱折为两截。鼓腔深 106、口径 74 厘米 ;楹柱长 3.65 米。

(二)彩绘凤鸟纹五弦琴

《 说 文 》:“ 琴, 禁 也。 神 农 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整木做成,长条状,五弦。琴面平直细长,首端近于长方柱体,尾端近于半圆柱体,中空为共鸣箱。首端嵌装1 枚弦枘,尾端五弦孔。通体以黑漆为地,除琴面外,其余处以朱漆、黄漆彩绘。琴首端饰鳞纹,周边绹纹 ;琴的共鸣箱部位在侧面、底面饰方格网纹地的凤鸟纹、卷云纹 ;尾部在正面、侧面、底面饰方格网纹地的凤鸟纹、变形鸟纹、龙纹、云雷纹、人形纹。长 115、首宽 7、尾宽 5.5 厘米

(三)素漆十弦琴

木胎,琴体以整木剜制,活动底板,十弦。琴体的共鸣箱部位近长方体,琴面中腰微凹 ;尾板部位上翘,底部有一燕足。共鸣箱内有木制琴轸4 枚。出土时,琴面可见勒弦痕迹。通体黑漆,琴面阴刻有双线弦纹。通长 67、宽 1、高 11.4 厘米。

(三)彩绘凤鸟纹瑟

瑟是古老的弦乐器。《释名·释乐器》:“瑟,施弦张之瑟瑟然也。”木胎,长方体,尾部略收成弧形,中空为共鸣箱。面板微拱,有 25 个弦孔及瑟枘 4 个。底板两端部有首越与尾越,两越间由一狭长槽相连。通体以红漆为地,用黑、黄和少量银灰色漆彩绘纹饰。尾部以浮雕饕餮纹为主体,其上又雕出精细的龙、蛇。正中两龙对峙,两边各有七小蛇。面板中板无纹饰,周沿绘菱纹,内填几何纹、云纹、变形龙纹 ;首岳端部以方格纹为地,并排绘凤鸟 6 只。两侧板纹饰相同,共分四组,第一组为 12只凤鸟分上、下两排翅飞翔 ;第二组为变形云纹 ;第三组、四组分别为前两组的重复。首档板绘凤鸟纹等。通长 167.3、宽 13.7、身宽 42.2、尾高38.5 厘米。

(四)彩绘云纹笙

笙是利用管中的簧片振动发音的编管乐器。《尔雅·释乐》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郭璞注 :“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由斗、苗、簧组成。笙斗匏质,笙苗与笙簧竹质。匏身有 14 个对穿的笙苗插孔,笙苗长短略有差别。通体黑漆为地,用红、黄色漆彩绘纹饰,吹管内髹红漆。笙斗腹部饰云纹、绹纹。斗底面饰涡纹,四周饰绹纹,吹管绘成组绹纹、三角雷纹、变形菱纹、卷草纹。这是中国目前所发现最早的笙的实物。笙斗通高 22、腹部周长 29.5、吹管口径 3.25 厘米。

(五)彩绘三角纹篪

《吕氏春秋·仲夏纪》载“调竽笙埙篪”,高诱注 :“篪,以竹,大二寸,长尺二寸,七孔,一孔上伏,横吹之。”篪与笛都属横吹的单管乐器,其主要区别在于管有无封底,闭者为篪。以一节竹管制成,一端以自然竹节封底,一端以物填塞。管身有吹音孔一、出音孔一及指孔五个。通体以黑漆为地,用朱、黄两色彩绘,施绹纹、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竹篪之一。通长29.3 ~ 30.2 厘米。

(六)彩绘三角雷纹竹排箫

《释名·释乐器》:“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箫管以自然竹节封底。箫因系编竹而为之,也称排箫,古又名“参差”。《楚辞·就章》:“吹参差兮谁思。”由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递次并排加三个竹夹并经缠缚而成。箫管下端以自然竹节封底,上端为吹孔。通体黑漆为地,用朱漆彩绘绹纹、三角雷纹等。箫的最早实物见于西周早期的河南鹿邑长子口墓,为 5 件 骨 质 排 箫。C.28, 宽 0.85-11.7、长 5.01 ~ 22.5 厘米。

三、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主要是指居家室内摆放的各类家具、寝具、妆具等家用漆器。这类漆器的种类较繁杂,同类物品也是形态多样,不少器物个性鲜明,体现出创作上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和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

(一)彩绘鸳鸯形盒

木胎。盒体呈鸳鸯形,盒身由两半胶合而成,鸳鸯背部凿一方形口,其上承盖,腹底有足,浮雕。鸳鸯头与身颈榫接,可转动。通体以黑漆为地,除底部外皆朱漆彩绘,纹饰有绹纹、鱼鳞纹、菱格纹、三角纹、圆点纹、锯齿状带纹等。盒身两侧分别绘有击鼓和撞钟图案。通高 16.5、身长20.1、身宽 12.5 厘米。

(二)彩漆后羿射日漆箱

长方体,盖、身分别用整木剜凿制成。盖隆起为拱形。箱四角做有把手。箱内壁髹黑漆,箱外表黑漆为地,朱漆彩绘。盖面、侧面饰蘑菇状云纹、勾连云纹、龙纹、鸟纹,以及双首人面蛇缠绕图形、“后羿射日”图等,盖面刻“紫锦之衣”四字,盖一角还有二十字的漆书文字 :“民祀隹此,日辰于维。兴岁之四,所尚若陈,琴瑟常和” 。高 37、长 69、宽49 厘米。

漆文大意是说,辰星位正主四时,四时顺列得乐和,以此教民祀之,祈求天下政常。《荀子·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漆文鲜明体现了古代乐论“天地相合得乐和”的核心思想。此漆箱绘“后羿射日”图案正是表现了对日月星辰运行回归正常的恢复,天地顺经,则政事有常,音乐和美。

箱体侧面下方自左向右画出了四个即独立又连续的图案,体现了始一生二又四又八的意境,是一幅表现古宇宙生成与结构理论的组图。《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南方楚地的古宇宙结构理论具备了较规范的时空架构体系,同时浸润了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

(三)彩漆二十八宿图漆箱

长方体,盖、身分别用整木剜凿制成。盖隆起为拱形。器内髹红漆,器表黑漆为地,朱漆绘二十八宿图和其他纹饰。盖面中心书写“斗”,环绕“斗”字顺时针依次书写二十八宿名称。左侧绘白虎,右侧绘青龙,刻写“之匫”“后匫”。箱端面,一面绘蘑菇状云纹与圆点纹,一面饰卷云纹、圆点纹及勾连纹组成的动物形图案等。高 40.5、长 71、宽 47 厘米

此件衣箱记录了迄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宿全部名称 , 表明至少在战国早期中国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五纪》篇又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八宿名,再一次证明战国时期中国对于二十八宿体系确立的事实。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天文认知的先进水平。

四、兵器

战国兵器在制作中,对木、竹、皮革等部件一般都会髹漆,彩绘的也不在少数。主要有棜杆、盾、弓、棜及剑、刀、戈、戟、矛的鞘。

(一)彩绘变形龙凤纹盾

盾是蔽身的防护之具。《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操剑盾而立”,徐天祜注 :“盾,兵器,所以蔽身。”由盾板和盾柄组成。盾板出土时仅剩漆皮。盾板上缘中间有凸起,中部呈阶梯形,下部矩形。背面正中安有长条状木盾柄,中有拱形握手。盾正面黑漆,朱绘方格纹。背面黑漆为地彩绘。图案以朱漆双线在盾面上描出数个方框,双线之内以黄漆填绹纹,方框之内朱漆方格网纹地的勾连云纹,方框之间朱漆变形龙凤纹。盾面边缘有的还绘有斜菱形纹、云纹等。盾柄朱漆彩绘间隔卷云纹等。高 92.5、最宽处 55 厘米。

(二)髹漆人甲胄

由形制不一的甲片以丝带或革带缀联而成。外表髹 2 至 3 层黑漆。高84、肩宽 48、袖长 40、裙围 156 厘米

五、丧葬用具

战国时期用于丧葬的漆器主要有棺椁、笭床、木俑及车马明器等,彩绘棺椁出土的数量不多。曾侯乙墓有内外两重棺,保存完好,体大厚重,满绘纹饰,体现了国君葬具的无比高贵。绘画题材神秘,是战国南方楚地宗教信仰的写照。

(一)彩绘内棺

曾侯乙墓有内外两重棺,棺内面通体朱漆,外表均髹漆彩绘。内棺长方体,棺盖板与棺身以子母口扣合,盖板两端侧面各安两枚铜环,侧板、挡板、底板的组装采用榫卯结构,并加铅锡抓钉扣紧。外表黑漆为地,朱漆花纹,间以黑、黄彩。漆绘采用分组绘画,再拼合。主要以人面双身龙纹、鸟首龙纹、龙纹、凤鸟纹、蛇纹、鱼纹及绹纹等构成图案。高132、长 249、宽 127 厘米。

漆棺画饰中有一类“田”形纹的图案,学者或认为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门和窗。我们认为,这类图案应与式图、博局图、规矩纹属性相同,属“宇宙图式”的布局。这类用于饰棺的“宇宙图式”应是象征沟通天地人神的宇宙境界,与战国、西汉丧葬中广泛使用式图、博局图装饰笭床、棺具的手法如出一辙。用于饰棺的“宇宙图式”营造了一种置身整齐有序、无限循环的宇宙秩序中求应鬼神,招魂复魄,期望生命永恒的理想境界与神秘氛围。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 45 号墓出现的蚌塑龙虎布置墓主左右的形态可能就是为营造这样的氛围[9] 。至于曾侯乙墓漆棺画饰上那些在“宇宙图式”外围的人鬼异兽画像,有可能代表的是一类与司岁职能有关的神祇。将曾侯乙墓墓主内棺画饰上那些布置在“宇宙图式”旁手持戈戟的神像与主理生命、魂魄职能有关的神祇相联系,似更符合丧葬装饰的意图。在南方楚地,古宇宙结构理论已融入了一般意识形态的丧葬观念与习俗当中,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知。

曾国漆器构思灵巧,做工精细,作风飘逸,纹饰华丽,美观与实用兼具,充分展示了曾国高超的工艺水准、富有个性的审美造诣,体现出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曾侯乙墓漆器是长江文明殿堂的壮美支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

文章来源:摘自《文物天地》总第387期/湖北省博物馆七十周年纪念专辑

作者:陈春  林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