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博物馆辉煌70年

行稳致远 守正创新——湖北省博物馆建馆七十周年基本陈列概论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1:53    浏览次数:65 次   

摘要:湖北省博物馆在70周年的历程中,大约经历了首个展馆开馆和三次重大馆舍扩建,终于有了当下总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的傲人规模。其基本陈列从建馆初期的3个,逐步发展到当下的10余个。而且,不仅仅是数量和规模的增加;更是展览品质的提升和飞跃。回顾、梳理和剖析这70年博物馆基本陈列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把握展陈工作的规律,进一步提高策划和创新展览的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公众、服务社会。

关键词:湖北省博物馆;70周年;基本陈列


如果把湖北省博物馆的“人生”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的话,迄今为止可以将其划分为 :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这三个阶段。

关于这三个阶段划分的依据 :其一是以博物馆基本建设的进展程度为考量 ;其二是以博物馆陈列规模和年观众量作为评判的依据。从以上两点看,这几个因素关联得非常紧密。非常有趣的是,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基本建设改扩建工程也恰好完成了三个建设周期——虽然这三个阶段并非与基建的三个扩建周期完全吻合。而每一次馆舍的扩建,就意味着博物馆陈列展览和公共服务要相应地扩展和提升,这些正是构成我们划分博物馆成长三个阶段的依据。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阶段来梳理一下湖北省博物馆建馆 70 周年基本陈列的发展脉络,并作简要评述。

一、初创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1953~1998年)

湖北省博物馆的诞生,从播种孕育到破茧成蝶,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八个春秋。1953 年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到 1961 年位于湖北省博物馆现址的首座展馆完成基本陈列工作,标志着湖北省博物馆开始有了一个可以对外开放展览的空间。直到 1999 年博物馆改扩建一期工程的编钟馆正式对外开放,在此时段内的基本陈列,我们都可以看成是初创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从这个时段看,1953 年至1961 年的这八年间,由于是博物馆机构和首座陈列楼的筹建期,故此期间湖北省博物馆应该是没有基本陈列的 ;目前有信息确认的数据也表明 :1954 年至 1983 年 30 年间,共计主办和合办的展览有 92 个,其中绝大多数为临展和交流展、巡回展等,例如与黄石博物馆在汉口中苏友好宫合办的“近百年革命斗争史实展览”等 ;这时期能够视为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展览大约只有四五个,时间也集中在 1961 年之后。因此,从实质上讲《湖北省博物馆建馆 70 周年基本陈列概论》,其实际涵盖的时间段也只有 1961 年至今的这 62 年。

事实上,在 1961 年至 1998 年湖北省博物馆初创期阶段,其基本陈列在1978年前主要有 “湖北地方革命文物陈列”“湖北革命文物陈列”“湖北出土文物展览”以及“湖北省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展览”。这四个基本陈列展出相继持续了约 17 个年头。1978年由于曾侯乙墓的意外发现出土,其精美的文物瞬间便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对象。故从 1980 年至1998 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便成为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最核心的基本陈列。曾侯乙编钟一夜之间也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代名词了。

初创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均位于1960 年落成的、楼顶有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馆名的陈列楼内。陈列楼为三层建筑,其主要展览空间分布在建筑的一、二两层,每层展厅面积 800 平方米,共计 1600 平方米。

早期的四个基本陈列,其陈列的基本形态是相同的 :即沿着展墙展线布置立柜或平柜,柜内通常是文物 + 手书的小说明牌 ;台座为实木制作,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了油漆、金丝绒衬布、裱贴壁纸等不同的方式作装饰。照明为自然窗光和柜内人工照明相结合,人工光源以日光灯为主。这种木质的展柜一直沿用到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步淘汰。

彼时的四个基本陈列,历史类陈列其内容在各自展览框架内并没有搭建多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简单分类的前提下,“叙事”主要是依据文物年代先后的顺序来延伸展线 ;自然标本陈列则依据动植物各自的分类体系加以分类展示。四个基本陈列均缺乏辅助展示手段,辅展的黑白照片都所用不多,陈列形态基本上是“展品 +手书说明牌 + 少许辅展照片”这一模式。博物馆当时设立的通史部、党史部以及美工部、摄影室等,就是这一时期博物馆陈列工作的真实写照。

随着曾侯乙文物的出土,湖北省博物馆在 1980 年主办了第一个版本的曾侯乙展——“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展览使用了陈列楼一楼的全部展厅,其展览形式设计依然沿袭了开馆以来四个基本陈列的风格和特征。在那个物资资源匮乏的年代,技术和材料都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者印象最深的是 :陈列编钟的背景墙面采用了金丝绒折叠做装饰,有一点点舞台背景的效果,这在当时应该是顶级的奢华配置了。尽管如此,展览依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来馆参观。同时,该展文物随后也出访到日本东京以及国内的北京、香港等城市交流展出,均获得巨大成功。

第二版的曾侯乙展,于 1985 年开始着手改版提升工作。展览体系及展标仍然沿用了以前的展览模式和展名,只是因为当时的随县改名随州,所以展标也相应调整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

第二版的曾侯乙展定位仍然是墓葬展。尽管内容设计变化不大,但形式设计显然是挣脱了之前博物馆四个基本陈列和 1980 版曾侯乙展的窠臼,体现出了明显进步。

首先,该展从总体设计上破除了以前基本陈列建筑空间中“天地墙”与陈列展线完全没有设计关联的情况,而是将展线墙体与展柜进行一体设计,强化了展示空间的整体感 ;同时,展柜空间的大小也能依据文物的组合关系量身定做,显得十分美观。

其次,重点文物如尊盘、鉴缶、鹿角立鹤、编钟等采用中心柜的陈列方式,强调了展线的节奏变化和亮点。

第三,展览整体色调选用了俗称“铁锈红”的纺织品进行饰面处理,首次将展览内容中“楚人尚赤”的习俗作为设计元素考量,体现了形式设计的思考和探索。

第四,展览开始使用模型和艺术品辅展 :如陈列的曾侯乙墓坑模型和文化层剖面 ;又如聘请当时著名画家刘柏荣创作《编钟乐舞图》等,这些均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同时也丰富了展览的形式。《编钟乐舞图》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或许是馆史上将辅助展品变藏品的第一例。

初创期阶段的展览除以上提到的基本陈列外,也有一些专题展和临时展 :如 1959 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开展的“湖北省十年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1985 年开展的“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斗争史展览”,1990年“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展”,1992年开展的“楚天风云白年”展,1994年在北京展览馆开展的“中国社会发展成就展”(湖北馆),1998 年开展的“周恩来同志诞辰 100 周年展”等。这些,包括许许多多的出国、出境展,极大地丰富了初创期博物馆的陈列类型。

二、成长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1999~2020年)

这个时期的博物馆正处于一个基建的高峰,完成了扩建工程的一、二期场馆 :一期的编钟馆、二期的楚文化馆和综合馆。这一时期内,由于场馆条件的改善和展览数量、品质的提高,观众年参观量由初始期的几万人次、十几万人次乃至几十万人次,一跃超过百万人次。至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对观众免费开放后,年观众量基本稳定在三百多万人次这一水平了。

成长期内博物馆一共推出基本陈 列 13 个 :一 期 编 钟 馆“ 曾 侯 乙墓”(第三版);二期楚文化馆“楚文化展”、综合馆一层“曾侯乙墓”(第四版)、“九连墩纪事”,二层“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展”“秦汉漆器艺术”“土与火的艺术——古代陶瓷专题展”、三层“荆楚百年英杰”“馆藏明清书画”。为了清晰表述,以下我们将以展馆建筑为单位对以上展览进行简要阐述。

首先是编钟馆,编钟馆是当时专为“曾侯乙墓”展览打造的建筑。展览开放于 1999 年 1 月,也是该展的第三个版本了。此次改版有几个不同于以往的特征 :其一,它是博物馆陈展开展招投标工作方式前由博物馆人自己设计的最后一个陈列展览 ;它也是1999 年至 2005 年间湖北省博物馆唯一的一个基本陈列。其二,虽然该展览的内容设计基本上延续了之前两个版本的设计方向,变化不大 ;但形式设计的理念与创新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其无论是设计理念、空间创意、形式语言,还是技术运用、环境控制等均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该展全面破防了初始期基本陈列的固有思维模式,这不能仅仅归咎于博物馆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专业人员整体素养的提升。第三版的“曾侯乙墓”展览不仅创造了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一个全新高度,它也为后来采用招标方式所做的展览树立了一个较高的等级标杆。

同样,楚文化馆也是为“楚文化展”量身定做的。2005 年开放的“楚文化展”是二期扩建工程的第一展,也是湖北省博物馆历史上采用招投标制度所做的首个展览。该展无论是内容设计还是形式设计,无疑都是在当时国内博物馆界处于领先位置的,该展也因此获得了第七届(2005 至 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从此,湖北一跃成为全国研究楚文化最核心、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楚文化展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场景和艺术品的创作上,还是在文物藏品的运用上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例如,为了生动展现古代战争和车马器,博物馆不惜巨资搬迁了一组九连墩出土车马坑遗存物用于展览,这组展品与车马器、巨型壁画、多媒体辅展相结合,创造了完美的陈展叙事空间,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指出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这,也为湖北省博物馆在日后的三期新馆中做好“楚文化展”的升级版“楚国八百年”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2007 年建成开放的综合馆共有11 个基本陈列。彼时的情势是 :凭借第三版“曾侯乙墓”和“楚文化展”这两个展览在艰难摆脱旧有理念束缚,很好地完成了陈展创新和提升的前提下进行的 ;因此这批展览在上述两个展览的影响和加持下,所展现的策展能力、陈列语言表达能力等尚能借用和维持上述两展所带来的惯性力,使之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陈展状态之下。其中,“九连墩纪事”“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展”“土与火的艺术——古代陶瓷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均为首创展出。而“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的框架结构模式、“荆楚百年英杰”内容设计的体例结构和标准制订等都有所创新,“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和“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以及“秦汉漆器艺术”的形式设计亦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第四版的“曾侯乙墓”(展出中期更名为“曾侯乙”),内容设计依然沿袭之前“曾侯乙墓”的基本范式,只是根据最新出土的文物资料而增加了“曾国之谜”这部分的内容。

三、成熟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2020至今)

2020 年的“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虽然不是一个基本陈列,但无论是展览的学术性还是探索性都有了一定深度的挖掘,也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一般受众,都能够从其中获得所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展完全是由博物馆一众青年担纲,在完成整个陈展和获得湖北省博物馆首个“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同时,也完成了专业人员的新老交替。该展介于二期综合馆基本陈列闭展与三期新馆基本陈列开放之间,且带动了三期新馆基本陈列又一波稳定和向上成长的态势,故我们将其定义为博物馆基本陈列成熟发展时期的开端。

相 较 于 综 合 馆 2007 年 开 放 的11 个基本陈列,这次三期新馆共推出了 6 个基本陈列 :第五版“曾侯乙”展、“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越王勾践剑特展”“楚国八百年”“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其中,除“越王勾践剑特展”和“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为新的原创展览外,余下 4 个均可看成是之前已有陈展的改版或提升版。如 :从第四版的“曾侯乙墓”到第五版的“曾侯乙”,从“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到“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从“楚文化展”到“楚国八百年”,从“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到“梁庄王珍藏——郑和时代的瑰宝”,这些不仅反映了作为馆藏特色文物基本陈列的属性 ;也见证了湖北省博物馆对本馆核心陈列题材的不断挖掘和深耕。

例如第五版的“曾侯乙”展,从一开始就试图调整和摆脱几十年来人们对“曾展”的熟悉记忆 ;从对墓葬的了解和对文物的欣赏导向公众去了解战国时期的礼乐文明、习俗和文化。策展是如何在第四版的基础上改版的?它们之间的视角有何不同?限于本文的篇幅不能在此展开,感兴趣者可参见《东南文化》2021 年 1 期笔者的拙文《从曾侯乙到曾侯乙——2021版曾侯乙展策划设计变化分析》。

从实际效果看,四个改版的展览在内容或结构上或多或少都有所变化,变化的大小和幅度各不相同 ;而从空间的转换和形式设计的角度看,展览的主题性、氛围感以及文保意识都有所加强。特别是展览设施、设备和智能管控系统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级和提高。同样,在辅助展项方面,特别是多媒体数字技术在陈列中的运用,也达到了博物馆迄今为止的最高水平。三期新馆的 6 个基本陈列,最终以整体的方式被评为第十九届(2021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回眸 2020 年的“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到三期新馆的建成开放,再到 2022 年 6 月 10 日湖北考古博物馆“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的揭幕,这个阶段的陈展工作已然呈现出一种稳健与成熟的趋势。这不仅仅体现在展览人的行动力上,也体现在展览日趋成熟的风格面貌之中。

四、小结

纵观湖北省博物馆 70 年来基本陈列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作以下观察 :

1. 从老陈列楼原址到在此建成三期新馆,陈列面积从不到 3000 平方米一跃达到 3.6 万平方米,让我们看到博物馆的成长轨迹和国家高速发展的良好状态。

2. 博物馆门票由建馆初期的每位几分、几元、几十元,到 2007 年综合馆建成时对全社会免费开放,无论是展馆容量的扩充还是门票的归零,都可以从年观众量曲线中看到博物馆的这种变化。建馆初期的年观众量为从数千人次计始,发展到成长期阶段的年 300 多万人次,直至三期新馆开放后的年 500 多万人次。这些,都见证了博物馆陈展的发展轨迹。

3. 随着博物馆藏品量的增加,也为新的陈展创作提供了强力支持,其基本陈列的数量在 2007 年后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4. 伴随着布展经费、展示空间和馆藏量的增加,博物馆策展人的视野拓展和践行能力也越来越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也越来越具有活力。

总之,从博物馆基本陈列发展的三个阶段看,我们认为第一阶段毕竟是博物馆的起步时期,简单、简朴、简陋是这一时期的基本形态 ;而成长期阶段的基本陈列,是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重要蜕变期和定型期,它坚守和传承了过去一些非常好的陈展方式时,也尝试着推陈出新 ;它变简单为丰富、由简陋至专业、将简朴变高级,使之成为整个 70 年来博物馆基本陈列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具价值的历史时期。靠着脑洞的打开和视野的开阔,博物馆基本陈列成熟期的到来则显然是顺风顺水一些。

当下,我们必须保持这一稳定趋势,但在该趋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节点时,则必须思考对陈展现状的更新与突破。这,也许是博物馆陈展工作当下的处境。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陈展的策划与研究,不断提高策展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承担新时代人们对博物馆陈展的要求与期许。或许这些,是我们展览人将面临的长期挑战。

文章来源:摘自《文物天地》总第387期/湖北省博物馆七十周年纪念专辑

作者:邓佳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