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
湖北省博物馆2015年度工作报告
2015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的重视和指导下,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馆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按照工作目标争先创优,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在陈列展览、社教活动、公共服务、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将2015年度工作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陈列展览
(一)精心举办原创特色展览
1.《中国战斗——抗日战争时期木刻展》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本展览,展出300余幅胡风先生捐赠的抗战版画。展览时间3月24日—5月24日。其中部分为1938年在武汉举办的“全国抗敌木刻画展览会”的版画作品,通过版画形式展示了当时鼓舞民族精神、揭露侵略者残暴、歌颂抗日军民伟大业绩的时代风貌。
2.《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考古成果汇报展》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高级贵族墓地,2002年、2014-2015年先后发掘墓葬58座,车坑、马坑、车马坑7座,出土大量陶、铜、玉、漆、骨、革器等随葬品,其中涉及曾、卫、弦、邓、黄等诸侯国铭文青铜器20余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为集中展示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湖北省博物馆联合襄阳市博物馆、枣阳市博物馆制作并于4月10日—6月18日举办了本展览,共展出各类文物100余件(套)。
3.《四万万人民——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展(湖北)》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主办,湖北省政协文史委支持,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昆明市博物馆、滇西抗战纪念馆、台湾鸿禧美术馆、香港翰墨轩(香江美术馆)、北京华协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承办了本展览,展览时间为5月30日-7月12日。共展出抗战图片200余幅,信函、徽章、标牌、宣传画、期刊、书籍、书法及生活用品和武器、弹药、军服、军用工具等实物700余件。开展后,观众参观踊跃,社会反响强烈,共接待参观20余万人次。
4.《中流砥柱——湖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展览》
本展览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湖北省博物馆承办。展览以时间为序,分“共赴国难”、“全面抗战”、“战略相持”、“伟大胜利”4个单元,通过100余件文物、300余幅图片、110余块展板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历史长卷。展览时间为9月2日—9月30日。9月6日,省领导李鸿忠、王国生、张昌尔、李春明、王晓东、傅德辉、梁惠玲、梁伟年等参观了展览。展览先后接待了省直机关、高校、驻汉部队及武汉市部分单位的参观团体116个,观众近8 万人次。
(二)积极引进境内优秀巡回展览
1.《红色金融历史展》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红色金融专委会、中国钱币博物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作了《红色金融历史展》,并在全国巡展。3月26日—4月16日,湖北省博物馆引进了该展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参与主办。展览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五个单元,展出113块展板、300余件实物和6个展示场景,全面展示了革命先辈艰苦创业的足迹,梳理了红色金融的历史脉络,讲述了我国红色金融的重要历史轨迹。
2.《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
为落实省政府与台湾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交流合作的精神,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4月10日—5月10日,湖北省博物馆引进了《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本展览展出了星云大师的100多件作品,书写内容多为“不忘初心”、“厚道”、“山水禅心”等智慧箴言。为配合此次展览,湖北省博物馆在展厅内辟出一块安静之地,摆放案台,邀请市民临摹《菜根谭》片语,享受“静心写字”的乐趣。
(三)主动合作境外交流展览
1.《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
本展览是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首个反映印度文化的特展,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引进美国主流博物馆的重量级展览。所有展品均来自美国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它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公立博物馆,所收藏的印度和南亚地区的艺术品在西方博物馆中享有盛誉。此次应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深圳博物馆的邀请,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以《印度的世界》为主题,精选了127件(组)印度艺术文物,时间从印度佛陀时代直到20世纪初,构成了一个精彩绝伦的印度艺术史展览,印度重要的历史阶段和重要的宗教艺术流派均在展览中得以展现。展览于2014年12月21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2015年3月22日结束。
2.《骑士·密码——苏比拉克回顾展》
苏比拉克是现代西班牙雕塑大师,其创作的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雕塑作品已成为世界经典,该项目尚未完成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展览由天津博物馆引进,由国内多家博物馆合办。9月22日—11月22日,湖北省博物馆作为中国巡回展的第三站举办了本展览,这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举办西班牙展览。展览通过“早期艺术生涯”、“成熟期的独特艺术语汇”、“苏比拉克在圣家族大教堂”三个部分回顾了苏比拉克在1949年至2006年间的艺术作品,向观众立体、形象地展示了苏比拉克的艺术生涯及其个人风格形成的过程,以及20世纪下半叶加泰罗尼亚在公共空间和建筑方面的演变发展。
3.《奥地利百年绘画展1860-1960》
为庆祝中奥建交44周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中国—奥地利艺术学会奥地利驻华使馆、大连现代博物馆联合主办了《奥地利百年绘画展1860-1960》,展览于9月25日—11月15日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共展出奥地利近现代百年间的90件美术作品,展示了以维也纳分离派为代表的奥地利现代艺术从挣扎,到脱离古典主义,再到创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展览汇集了奥地利19—20世纪的代表性画家,展品来自奥地利34家个人和公共机构的收藏,展品类型多种,有素描、速写、油画、蜡笔及水彩等;题材多样,包括人物,风景及静物等作品。
4.《胜利:1945-2015!——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美术作品展》
为庆祝和纪念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和俄罗斯的多家艺术机构精心策划组织了本次展览,9月29日—12月13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共展出俄罗斯12家重要艺术机构的反法西斯题材经典藏品76件,汇聚了几代优秀俄罗斯艺术家的著名作品,是俄罗斯反法西斯美术作品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展览通过“战争与抵抗”、“胜利的日子”、“峥嵘的岁月”、“传奇与功勋”、“缅怀与追忆”、“永恒的记忆”六个篇章,反映了俄罗斯人民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精神,展览的举办也折射出中俄两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憧憬,提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四)大力推出精品外展
1.《鼎立三十——看先民铸鼎镕金的科学智慧”文物特展》。
本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策划、制作,赴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展览以湖北省出土的青铜文化遗存为主轴,介绍了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科技成就,以反映先民铸鼎镕金的科学智慧。共展出湖北地区商周青铜器120余件,其中,“吴越相争”中吴王夫差所使用的兵器矛、战国时期盛酒器“错金银青铜樽”等,尤为珍贵,也是首次赴台展出。该展览是两岸以科技史角度开展的一次文物特展,对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具有特殊意义。展览期间,湖北省博物馆在台推出了“乐玩编钟”、“让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青铜工坊”等九个不同主题的教育推广活动,社会影响深远。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2015年弘扬核心价值观重点项目,并荣获第十三届(2015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出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展览时间为2015年5月24日—2016年2月22日。
2.《穆穆曾侯——郭家庙曾国墓地特展》
为配合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暨长江文明馆开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襄阳市博物馆、枣阳市博物馆协办的本展览于9月25日在长江文明馆开展,12月27日结束。展览分“郭家庙墓区”、“曹门湾墓区”、“穆穆曾侯”三个部分,展出各类文物300余件(套),全面展示了2002年、2014—2015年郭家庙墓地(含周台遗址)发掘的考古成果。
二、社教活动
2015年,湖北省博物馆社教活动丰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精心打造了“礼乐学堂”社会教育品牌
“礼乐学堂”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服务社会,全年举办各种教育活动600余场次,惠及公众12.6万余人次,获得社会广泛赞誉。
1. 研发课程形成鲜明特色
以湖北省博物馆大型特色临展、重要馆藏、多种主题节日、六个传统佳节为依托,研发出了《礼乐中国》、《寻找铜草花》、《古文字发展历史》、《文物与成语》、《瑰丽的漆器》、《瓷器艺术》、《我们从哪里来——100万年前的郧县人》、《传统节日文化》、《追随芈月看秦楚》等深受公众欢迎的课程。
2.对外推广引起较大反响
(1)走出去——中华大地遍留香。2015年,社教团队(包括讲解员及志愿者)带着“礼乐学堂”走出博物馆、走向社会,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服务,不仅几乎走遍了江城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军队,而且还走进了湖北的黄冈、随州、十堰、襄阳、荆州、宜昌等地县市;不仅走到了新疆伊犁、博州等边远地区,而且还走进了宝岛台湾。
(2)请进来——“礼乐学堂”常开讲。“礼乐学堂”还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双休日和寒暑假将公众“请进来”开展课程学习,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礼乐文化的魅力。例如,“礼乐学堂公众考古夏令营”、“礼乐学堂湖北省博暑假课程”、“礼乐学堂湖北省博寒假课程”、“礼乐学堂湖北省博传统节日课程”等,其中传统节日系列课程适时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为观众讲授该节日的由来、习俗、祭祀礼仪活动等知识,使他们更好地知晓历史,传承文化。
3.品牌效应受到媒体和领导关注
(1)“礼乐学堂”引起了国家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光明日报》以《礼乐学堂、礼乐中国》的大篇幅报道,详细介绍了我馆“礼乐学堂”课程;《中国文物报》以《湖北省博物馆启动关爱盲人朋友社教活动》、《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宝岛行纪实》为题重点介绍了“礼乐学堂”课程,开展情况;新华网也多次刊发了相关稿件。
(2)《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湖北卫视、武汉电视台等省内多家媒体更对“礼乐学堂”课程高度关注,致使不少学校打电话预约礼乐学堂课程。
(3)2015年5月底,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出席湖北省博物馆临展《鼎立三十——看先民铸鼎鎔金的科学智慧》开幕式后,听取了“礼乐学堂”的工作汇报,并给予了高度肯定。
4.成效显著取得了不少荣誉
(1)礼乐学堂两个项目获文化部优秀项目。
(2)2015年9月,礼乐学堂“湖北省博物馆首届公众考古夏令营”大学生教育项目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一等奖。
(3)2015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主任钱红荣获文化部“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优秀个人”称号;志愿者胡昇荣获“优秀文化志愿者”称号;6月,钱红被共青团武汉市委授予“武汉市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称号。
(4)志愿者薛红荣获2015年度“牵手历史——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荣誉称号。
(5)小小讲解员吴臻哲荣获第三届“优秀中华小导游”荣誉称号。
(二)创新方式开展社教活动
1.开展多种互动活动。在馆内建设了儿童互动展厅,改造升级了秦汉漆器、竹简展厅,通过自行设计的用具开展互动。
2. 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礼乐学堂”教育品牌。做到课程契点创新、授课方式创新、课堂内容创新、受众对象创新。
3.采取完善志愿者管理办法、加强志愿者团队建设、实行全年招募两季集中培训、扩大志愿者服务范围等方式,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
4.配合开展公益文化活动。9月20日—10月30日,湖北省博物馆举办了“世界清洁地球日”系列公益环保活动。本次公益活动由多媒体小组独立策划并完成原创设计,持续6周共8场公益讲座与配套展示,是中国博物馆对“Clean Up the World”的首次响应,在启动仪式上设置了宣传标识、知识普及展台以及环保宣言的展板。
三、公共服务
(一)年度参观人数稳步增长,重要接待任务完成出色
1.全年湖北省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已达164.2万余人次,讲解1.2万余批次。
2.重要接待包括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安徽省省长王学军,贵州、山东省副省长及匈牙利前总理、柬埔寨前总理、比利时王室代表团等省部级以上领导、代表团30余批次。
(二)多媒体开发、应用及服务成效显著
1.开发原创动画
依托馆藏精品资源,创作并公开出版发行《曾侯乙》动画,完成了梁庄王动画前期制作,推出了“战国车马出行彩绘漆奁”同名动画短片。这3个动画均享有湖北省博物馆自主知识产权,并作为免费资源提供给观众,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和娱乐性,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精神。
2.研发观众调查软件
完成了电子观众问卷调查软件研发与使用。本项目的意义是以生动有趣的图形代替严肃枯燥的问题,告别纸和笔,摆脱繁重的数据输入与分析,电子观众调查问卷有效提升了博物馆观众调查研究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让观众调查工作变得富有趣味。
3. 建设“谷歌艺术计划”数字博物馆
加入“谷歌艺术计划”,将湖北省博物馆的藏品通过谷歌平台向全球公开,并开通“谷歌开放画廊”(Google Open Gallery),成为谷歌文化学院在中国首家开通该功能的合作伙伴,拓展了我馆的数字化建设。
4.开设“小木屋公共文化空间”
该项目为武汉大学社会资助项目,在博物馆大厅搭建一个开放型公共文化空间,用以进行文化交流与推广活动。18平方米的空间内蕴含了很多趣味学习环节,包括通俗易懂的文物书籍和读书活动、趣味盎然的多媒体游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演示。该空间可进行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体验,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实践,也是社会资本参与博物馆发展的成功案例,开放后获得广泛好评。
5.创建“湖北省博物馆小木屋” 微平台
在湖北省博物馆网站的基础上,创建了“小木屋”多媒体公共平台,包括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电台、APP应用等,向互联网用户近距离地推广湖北省博物馆的多媒体作品,此项目仍在完善中。
(三)开展观众问卷调查,及时收集服务信息
先后完成了2013、2014年度观众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的撰写,收集到了观众的服务要求及建议、意见,并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完善博物馆服务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交流
(一)联合主办、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1.主持召开“第四届中意博联理事会议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12月,省委书记李鸿忠率团访问意大利,签署了湖北省与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威尼托大区的文化交流合作意向书。湖北省博物馆为落实这一合作意向,与国内和意大利多家博物馆发起成立了中意博联理事会。根据理事会安排,第四次理事会议于6月26日在意大利召开,由湖北省博物馆、罗马国家考古博物馆、乌菲齐博物馆等共同主办,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博物馆同仁和意大利翁不里亚大区考古办公室、佩鲁贾大学、雷焦艾米莉亚博物馆参加会议,双方就有关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文化交流及展览衍生品等多方面进行研讨。本次会议在与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中、意博物馆间的展览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为国内博物馆引进和推出优质展览提供了更多机遇与选择。
2.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ICOM-CIMCIM)2015年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27日至7月2日,该会议在俄罗斯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召开,湖北省博物馆派出2人参会,主要讨论2018年在中国召开年会的相关重要事宜。
(二)通过展演活动开展港澳文化交流
主要是承办了“楚腔汉调——汉剧展演”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活动。本展演为2015年文化部对港澳文化交流项目,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艺术中心、邵逸夫堂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本次演出是湖北省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行政主任办公室合作举办的“楚腔汉调——汉剧展演”系列活动之一。展演活动包括汉剧展览、“戏曲传承与保存研讨会”和经典汉剧演出三个部分。展览通过展板和服饰,介绍了汉剧历史、汉剧文化及汉剧艺术;演出汇聚了汉剧名家贾振南、熊国强、卢玉华、黄彦安等艺术家带来的《打花鼓》、《苏三起解》、《哭祖庙》、《蒯彻装疯》、《宇宙锋》等汉剧最有代表性的剧目。
五、文物鉴藏
(一)重点做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标本23万余件套,工作量巨大,保管部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和博物馆三期扩建的影响,克难攻坚,至12月底完成了近15万件套的登录任务,完成了既定目标。
(二)继续开展各项日常工作
1.征集文物430多件套文物,主要包括马口窑陶器、汉剧文物、抗战文物等。
2.修复、装裱书画60件,制作文物囊匣600多个。
3.配合十余项展览完成了所需文物的遴选、交接工作。
4.接待数十批国内外专家、领导参观库房文物。有国内多家博物馆、高校和美国芝加哥、瑞林博物馆的专家、同行,以及夏令营学生。
(三)根据安排组织开展了多项培训和文物定级工作
1.先后为全省民办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恩施州博物馆讲授《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漫谈》、《藏品保管与文物普查工作漫谈》、《文物普查与文物鉴选定级》等课程。
2.与《楚天都市报》联合举办文物鉴定公益活动两次,参加人员80余人次,鉴定文物200余件,社会反响较好。
3.为中国地质大学学生讲授玉器课程。
六、考古成果
(一)重大考古发掘项目成果显著
1.郭家庙曾国墓地荣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5年新发掘墓葬45座,出土青铜器300余件(套),其中大型编钟一套13件,进一步厘清了墓地的整体结构布局。
2.铜绿山四方塘遗址新发现一处保存较完整而以春秋时期为主的矿冶生产低层管理者、技师、矿工等人员的公共墓地,填补了中国矿冶考古的空白,并荣获“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石家河遗址发掘印信台遗址面积1175平方米,揭露出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史前最大的祭祀场所。谭家岭遗址新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代表了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同时,大范围的调查和勘探初步显示出石家河遗址聚落布局结构的新图景。
此外,长江中游17座史前城址的调查工作完成,纪南城城址和宜昌万福垴遗址考古勘探、发掘项目继续进行,云梦楚王城保护勘探项目再次启动,京山苏家垄墓地的调查勘探顺利完成。
(二)唐崖土司申遗成功
为配合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申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遗址的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为申遗文本的编制提供了第一手的考古资料。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配合基建工程的考古项目稳步推进
2015年共签订合同12项,总金额1000万元,到帐1199.8万元。完成了郑万铁路等19个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及前期协调工作,编制了《武襄十高铁襄阳改线段文物保护方案》等26份文物保护方案并通过文物局审批,开展了宜城市金锣厂址等6个项目的考古发掘工作。
(四)科技考古技术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全年完成了28项田野考古照相、器物拍摄、器物修复、田野测绘与成图、人骨标本鉴定等的考古技术服务。同时,完成了考古试验车的配备和改造。
(五)考古资料整理抓紧实施
在考古发掘任务紧的情况下,原完成考古发掘任务的部分遗址和墓葬的资料整理工作抢抓时间进行,全年共开展或完成天门龙嘴、郧县大寺、南漳川庙山等20余个考古工地的整理工作,修复各类文物、标本2000余件。
七、文物保护
(一)直接实施了多项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
1.承担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4个,包括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叶家山曾国青铜器、石首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文峰塔墓地出土脆弱青铜器项目等,保护与修复青铜文物300余件。
2.承担漆木器保护项目1个,为山东临沂博物馆馆藏出土饱水漆木器的脱水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护和修复漆木器100余件。
3.参与现场保护项目1个,为枣阳郭家庙考古发掘项目一期发掘出土文物的整理及第二期发掘现场保护工作。
4.实施预防性保护项目1个,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5.实施文物保存环境监测项目1个,为湖北省博物馆移动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监控系统项目。
(二)编制完成了多个保护方案
1.编制金属文物保护方案4个,包括《松滋市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方案》、《蕲春博物馆馆藏金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黄石市博物馆馆藏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公安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2.编制木漆器保护方案1个,为《湖北随州周家寨出土简牍保护方案》。
3.编制预防性保护方案1个,为《随州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三)配合组织了文物修复培训
配合省文物局在石首举办的湖北省第五届青铜器修复保护培训班,选派修复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培训。
(四)对部分文物修复项目进行指导
指导实施了随州、黄州等地的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和浠水古籍修复项目。
八、学术研究
(一)学术期刊特色鲜明
1.省考古所主办、重点刊登长江流域文物考古成果的《江汉考古》完成全年6期的出版,并且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荣获“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2.馆刊《江汉汤汤》完成筹办,即将出版。馆刊以荆楚文化和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主要对象,兼顾业界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馆刊主要立足馆内,力图成为馆内专业人员发表真知灼见和弘扬荆楚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又面向馆外,欢迎海内外学者和热心博物馆事业的社会人士发表相关领域的宏篇高论,以为馆刊增辉添色。
(二)科研项目稳步推进
1.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四)——石家河遗址聚落研究”顺利结项。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研究”、湖北省科技厅公益科研课题“保护青铜器文物的仿生智能纳米界面材料研究”稳步推进。
3.曾侯乙编钟遗产申报研究扎实推进。2015年8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了《曾侯乙编钟》新书首发式及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100余人。与会嘉宾对《曾侯乙编钟》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本次会议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三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编钟研究院。该研究院以曾侯乙编钟研究为基础,邀请世界各领域学者加入,从多角度对世界钟铃类乐器展开综合研究,为中国古代编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准备。
4.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顺利启动。为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开展文创工作,湖北省博物馆特邀请武汉大学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中心针对本馆现状,承担了“博物馆商业模式的建立”研究课题。
5.“基于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博物馆管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课题有序开展。以湖北省博物馆为基础、武汉大学为主体承担该项目的研究工作。2015年底已正式启动,组建了研究专班,成立了以傅才武教授为组长、肖波博士为副组长的课题组,成员为文化遗产、历史学、文化产业等专业的博士、硕士;拟定了研究方案,经过多轮讨论修改,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案和调研计划;着手搜集文献资料,查找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做了分类整理;开展案例研究;对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三)科研成果显著增加
1.为及时公布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展示考古研究水平,独立编辑并出版了《长江流域的青铜冶铸》、《长江流域的陵寝墓葬》、《湖北史前城址》、《天门龙嘴》等6部考古专著。
2.开展合作研究。为推广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增进中韩音乐理论的学术交流,与延边大学就中国曾侯乙编钟等古代乐器及音乐理论译介韩国读者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并共同创作出版了《金声振玉》一书。
3.为配合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编辑出版了《穆穆曾侯——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图录和《文物与成语》、《鹿角立鹤》、《车马出行填色书》等图书。
4.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并发表、交流学术论文,2015年共在各类学术会议上交流或各类专业期刊、《中国文物报》发表考古学简报、报告及论文80余篇。
(四)学术会议营造氛围
1. 发起成立了“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5月30日,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成立大会在湖北省大冶市召开,来自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省及相关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章程”,推选了联盟轮值理事长等人选,并为“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秘书处”、“长江流域矿冶考古联盟研究中心”举行了授牌仪式。
2. 承办了中国博协志愿者工作委员会二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6月23日—6月26日,来自全国各博物馆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的召开不仅为日后全国博物馆的志愿工作搭建了创新思想、交流成果的良好平台,也为《博物馆条例》颁布后中国博物馆志愿者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主办了中国博协文创专委会2015年度“非遗与文创”研讨会。8月7日,会议在恩施召开,来自全国18家省级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参会,参会代表就博物馆文化业态的创新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博物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新结合等方面做了交流。
4.参与承办了“考古资产保护利用盘龙城论坛”。10月10日—11日,“考古资产保护利用盘龙城论坛”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举行。来自全国各单位的与会代表和媒体记者6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田野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考古、考古遗址保护展示的理念与措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管理、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考古资产保护的宣教和奖励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和交流。全体参会人员提议设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金鼎奖”,与会专家共同提议长江流域青铜文化遗址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参与筹办了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月7日至9日,秘书处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信阳召开了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四次年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共1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就楚文化考古学研究、出土文献研究、楚文化综合研究方面进行了讨论。
6.主办了荆州纪南城考古发掘40周年学术研讨会。11月29日—30日,纪南城考古发掘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荆州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国际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介绍了近年来纪南城及其周边楚墓考古发现和研究新收获,参加过“1975年纪南城考古大会战”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回顾了当年的工作情景,部分专家学者围绕纪南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欧美楚文化考古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7.主办了天门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12月19日—20日,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天门举行。来自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的150余位文物考古专家、学者与会,探讨石家河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利用等问题。
此外,还先后安排专业人员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PCCMA)”第一届年会、文创专业委员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协同创新平台与NKI建设模式”研讨会等10余个学术会议。
(五)业务培训取得突破
1.7月9日—23日,湖北省博物馆承办了“中国博协第二届国际音乐考古培训班”,成果丰硕。本期培训学制15天,招收学员20名。师资为中、日、韩、美的著名乐器学、音乐考古学专家,培训对象为中、日、韩等东亚各国从事乐器学、音乐考古学研究的学者和博物馆从业人员,其中以中国学员为主。旨在培养一批了解和掌握音乐考古的专业人员,以带动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音乐考古事业的发展。
2.“礼乐学堂”与“国培计划”相结合,为河南、贵州、湖南等省的大、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老师授课,就教学目标、受众分析、教学效果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交流,取得良好效果,被授予“国培计划教育基地”。
九、安全保卫
博物馆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主要从两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一是抓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稳定”理念,全面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各部门安全保卫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落实展区和办公区的安全巡查。2015年“五一”、“十一”期间的单日游客流量均创历史新高,其中5月2日单日游客28000人次,10月3日单日游客32000人次。面对游客量剧增的情况,在安全预案的基础上加派安检及值班人员,采取了加强安检、游客分流等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了节日期间文物、财产、人身安全。二是抓设施建设,实施了安检门采购安装工程。随着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和人流量的增加,用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犯罪已迫在眉睫。使用安检门、X射线安全检查仪等科技手段进行出入口管理,人防和技防有效地结合起来,既可以及时发现各类危险物品,又可以不侵犯每位观众的人身权利,大大减少了纠纷,从而使安检门系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第一道守护神。目前在博物馆大门、东门的入口处共安装有三套安检设备,对出入湖北省博物馆的人员及所携带物品进行检测,可及时发现金属凶器、爆炸物等危险物品,据不完全统计,新安装了安检门系统后,已累计查处各类刀具、易燃易爆危险品等共计326件,确保了博物馆安全。
十、文创产业
(一)营业收入完成既定目标
1.编钟演奏厅
演奏厅完成演出场次1200余场,其中重要接待50余场,完成演奏收入142万余元,创历史新高。此外,还举办了2场新年音乐会及多个专场音乐会。
2.文创产品销售
分别与多家企业、公司合作,采取授权经营、设计、代销等模式,创造效益达165万元,完成了既定的任务指标。其它商品收入220万元,创历史新高。
(二)开展商品采购和新产品研发,增加商品种类
今年市场部共完成商品采购31个品种,采购金额34万余元。新研发了金属手镯、马克杯等文化产品品种15个,开发金额30万元。
(三)争取多参加展会,扩大知名度
全年参加文创领域多个展会,包括第十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二届山西(太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八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5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湖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等。
(四)获得了多项荣誉
1.荣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十佳“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的荣誉称号。
2.荣获中国博协文创专委会2015年度突出贡献奖。
3.荣获“第十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最佳参展企业(单位)银奖。
4.荣获“第二届山西(太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优秀展示奖”。
5.荣获“第八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创产品“最佳制作奖”和“博物馆展区优秀组织奖”。
6. 马业平荣获中国博协文创专委会2015年度先进个人。
(五)参加多次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先后安排人员参加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举办的“第六届文物交流学术培训---文化遗产创意产业暨版权授权”培训班、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博单位“文化产业知识产权高级研修班、中国博协文创专业委员会在吉林举办的“2015年科技与文创”培训班等。
十一、基建工作顺利推进
(一)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在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领导的亲自关心和直接督办下,三期扩建工程控制中心和设备楼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完成三期扩建工程全部规划报批工作并获取工程规划许可证;完成三期扩建工程设计施工图。省博三期扩建工程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共完成基建投资17420.53万元,其中2015年完成基建投资2317.12万元。
(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兰湖考古基地建设项目。完成了木兰湖基地建设项目监理、施工单位的招标工作。
(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纪南城工作站项目。在站区建设项目完成后,完成了光纤网络的布设,为宿舍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更换了老化的电缆,完成了安防监控设施一期工程。
十二、党风廉政建设
馆所党委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三严三实”、“三抓一促”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紧密联系单位实际,以党建工作为平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较大成绩,馆所荣获2015年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好“一岗双责”,贯彻落实“讲政治、管队伍、守纪律”要求,加强馆所党的建设工作,在管好队伍的同时努力带强队伍,坚持用业务工作的发展和成绩来衡量党的建设成效,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取得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的双丰收。
十三、财务管理工作
高质量完成了预、决算工作。根据湖北省财政厅要求,及时完成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年部门决算工作,被省文化厅评为决算先进单位。
湖北省博物馆2015年共收到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专项经费4028万元,其中2014年共建经费2089万元(2015年3月下达),2015年共建经费1939万元(2015年11月下达)。2015年全年共使用1700.77万元,其中:2014年共建经费1651.15万元,2015年共建经费49.62万元;剩余2327.23万元结转下年使用,其中2014年共建经费437.85万元,2015年共建经费1889.38万元。
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