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概况 大事记

2010年以前大事记

发布时间:2022-11-06 17:26:24    浏览次数:724 次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党派军代表韩克华、科学工作者李振凡等接收原省立科学实验馆,组建“湖北人民科学馆”,着手文物的调查、征集、文物保护及展览宣传等项工作。此即湖北省博物馆前身。

195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人民科学馆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领导人员为李振凡、陈国钊。

1954年,湖北省博物馆接收文物及文献共12213件。开展了荆门赵王墓调查、武当山紫霄殿修缮,发现了“京山屈家岭文化”,开展了红安麻城等老区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组织全省文化馆长学习文物政策法规,并参观了湖北的第一个文物展览。

1955年,湖北省博物馆在黄石、天门、京山、武昌等地举办“出土文物展览”和“革命文物展览”,观众超过10万人次,成为当年我省文博事业中的空前盛况。

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的指导下,湖北省博物馆对京山屈家岭毛家楼、天门石家河等古文化遗址以及武昌桂子山和周家大湾六朝墓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后来成为馆藏精品的彩陶纺轮、红陶袋足盉、红陶铃等多件珍贵文物,就是那时出土的。此外,还在黄石西塞山发现一处地下窖藏,出土宋代银锭292块。

1956年,中央文化部专项下拨10万元建馆基金,责成湖北省文化行政部门为湖北省博物馆择址新建馆舍。省政府将此投资与省农业部门的投资合用,在武昌水果湖新建湖北省工农业展览馆,以其三分之一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陈列场地。由于场地过于狭窄,无法全面开展工作。同时秋天,应东湖风景区管理处邀请,经省政府批准,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迁到东湖现址(武昌东湖路160号)。

1959年,省政府拨款22万元,为湖北省博物馆兴建陈列展览大楼。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馆视察。

1960年,陈列展览大楼落成,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第二次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湖北省博物馆”。

1961年10月,陈毅元帅来馆视察,参观《湖北历史文物展览》、《湖北革命文物陈列》后题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撤消,正式成立湖北省博物馆。下设田野考古、古建维修、文物保护、保管、美工陈列、通史、讲解等七个部门。

196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第三次来馆视察,听取汇报并作重要指示。

1973年6月9日至9月30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国家文物局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联合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等13件(组)文物参展。这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型文物外展活动。

1973年9月—1974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参加由国家文物局承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赴英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墨西哥、比利时、美国等国家展出。参展文物有:彩漆木雕小座屏(复制件)、铜敦等8件。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王富国同志为随展人员之一,并在英国期间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这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派员参与国家举办的文物外展的随展工作。展出期间,英国首相希思出席了在伦敦的开幕式并讲话;墨西哥总统洛易斯•埃切维里亚在墨西哥城主持了开幕式。

1976年9月至1977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大玉戈”等5件文物珍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展出。

1976年,湖北省博物馆物馆兽面纹铜鼎等3件文物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青铜器展览》,在日本展出。

1979年4月,党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同志来馆视察,并题词:“认真作好文博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而贡献力量。”

1979年5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同志视察湖北省博物馆,在参观了《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后题词:“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确是伟大的,我国四化的前途无限美好。”

同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同志来馆视察,并参观《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

1979年5月13日,李先念同志由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水利部长钱正英、省委副书记王群等陪同来馆视察并参观了《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

1980年4月至1981年9月,我国商代铜鼓、黄陂盘龙城青铜器等,参加国家文物局出国文物展览工作室(现中国对外文物展览公司)承办的《伟大的中国青铜时代》展览,前往美国芝加哥、沃恩堡、洛杉矶、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展出。

1984年12月至1985年5月,湖北省博物馆独立举办的《湖北随州擂鼓墩出土文物展览》、《江陵出土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展览,在香港中国文物展览馆举行,参展人员有谭维四等6人。

1989年11月至1990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独立举办《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展》,主要展品有彩漆木雕座屏等。这是湖北省博物馆经过脱水处理以后的漆木器首次赴海外展出。随展人员陈中行、唐刚卯。

1990年9月至10月,湖北省博物馆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独立举办《杨守敬及其交友书法作品展》。参展人员白绍芝、王倚平。

1992年3月至5月,为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独立举办《曾侯乙墓特别展》。日方承办单位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中友协、日本经济新闻社。参展人员有陈中行等6人;演奏人员有冯光生等10人。这是湖北省博物馆编钟等复制古乐器首次随展赴海外演出。此次展出及演奏活动,得到观众的极高评价,并在日本引起轰动。5月1日,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以及其他皇室成员亲临东京国立博物馆参观。我国驻日大使馆专此向国家外交部发回传真,汇报展出盛况。

1993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新加坡文物馆举办《荆楚雄风——楚文物展》(湖南湖北省博物馆有少量文物参展),展品有越王勾践剑等。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人员有陈中行等8人;演奏人员有冯光生等6人。

1994年9月至1995年8月,湖北省博物馆云梦秦简等9件(组)文物参加在日本东京、名古屋等6城市的《秦始皇时代展》。该展承办单位为:中国驻日大使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陕西对外文物展览公司、NHK广播协会、日本外务省及文化厅。

1995年,湖北省博物馆代表国家参加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维克多•雨果大厅”独立举办《中国周代艺术珍品展》。在该文化节的所有项目中,湖北省博物馆展览及随展编钟演奏成为最受人欢迎的节目。此次展览不仅成为欧洲人民了解今日中国的窗口,而且为改善中国和卢森堡之间的双边关系起到积极作用。参展人员有万全文、邓佳平等;演奏人员有冯光生等8人。

1995年,湖北省博物馆参与“人与神”展览。

1995年,湖北省博物馆文物28件(组),参加国家有关部门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展》。参展人员陈善钰。

199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在台湾鸿禧美术馆及高雄市立美术馆举办《湖北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精华展》。此展为湖北省博物馆首次赴台展出,在台湾引起较大反响,是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一件盛事。参展人员:唐刚卯等10人;演奏人员:冯光生等13人。

1998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先后在日本东京、名古屋举办《漆器描绘的神的世界—湖北出土漆器展》,该展由丰田财团承办。参展人员:陈中行等4人;演奏人员:冯光生等12人。

1998年底至1999年,长荆铁路门板湾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2000年初进行第二次发掘,门板湾遗址是一处以城址为中心聚落,城外分布有数个半从属聚落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门板湾遗址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属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

1999年,湖北省博物馆同荆州、宜昌博物馆共同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江汉地区先秦文明展》。参展人员王纪潮等。

1999年5月,湖北省博物馆在美国圣地亚哥艺术馆举办《龙凤共舞——湖北出土文物展》。这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独立在美举办文物展览。参展人员:陈中行等3人;演奏人员:张翔等8人。

1999年,湖北省博物馆参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在美国华盛顿、休斯顿、旧金山等三地举办的《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展》。两国高层对此次展览均极为关注,克林顿总统和江泽民主席都给该展览发了贺电。该展览由我国21家著名文博单位提供文物珍品234件(组),湖北省博物馆提供文物18件及编钟、编磬(复制件)。参展人员:冯光生;演奏人员:马业平等11人。

1999年7月至2001年12月底,京珠国道赤壁土城遗址共进行了4次发掘,总发掘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通过对内、外城墙的解剖,基本可以确定土城遗址为一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的城址,另外发掘清理了近120座战国时期的墓葬。

1999年9月,湖北省博物馆参加国家文物局在法国巴黎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中国古代文物展》。湖北省博物馆提供的展品有兽面纹铜鼓、虎钮錞于等5件(组)以及擂鼓墩2号墓的36件编钟。参展人员:许道胜。

2000年4月至9月,湖北省博物馆在美国华盛顿沙可乐美术馆独立举办《孔子时代的音乐》,承办单位为美国史密森协会。参展人员陈中行等7人。

2000年,湖北省博物馆还参加了在美国、日本等国举办的《中国古代国宝展》和《中国古代文明展》。

2000年8-9月,孝襄高速公路文物调查,同年11月,由于线路局部调整,再次调查。线路全长约243公里,调查确定文物点76处。以安陆黄金山墓地、随州金鸡岭遗址、枣阳周台遗址、九连墩墓地、赵家湾遗址等较为重要。

2000年10月,赤壁土城遗址全面勘探,勘探范围约1平方公里及城外墓地,确认了大、小两个城的城垣和护城河范围及城内建筑台基范围,确定了城外4处墓地及其大致年代。外城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35万平方米。

2000年10-12月,宁西铁路5处遗址和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01年5月,对其中佘家老湾遗址和前湾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佘家老湾遗址两次发掘总面积为1015平方米,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晚期的石家河文化,是目前随州以北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遗址,填补了该区文物考古的空白,对于认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布及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前湾遗址两次发掘总面积为625平方米,是随州市东北部首次发现并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研究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000年11月至2001年2月,湖北省博物馆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在法国巴黎音乐城举办《龙之声——中国钟铃艺术展》,承办单位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法国巴黎音乐城、欧洲钟铃艺术学会湖北省博物馆参展人员:李苓、胡伟庆;演奏人员张翔等9人。

2001年3月至6月对襄十高速公路沿线文物点在前一阶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勘探文物点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发掘遗址2个、墓地9个,共清理东汉至清代的墓葬41座。抢救出土了数百件(套)珍贵文物,其中有些文物和墓葬形制在鄂西北属首次发现,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鄂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2001年10月至11月,湖北省竹溪、竹山两县境内的古长城遗址专项考古调查。考古调查的古文化遗址共有24处,包括了以往有关“楚长城”报道所涉及的全部文化遗址。

2002年1月至2月,门板湾遗址测绘1/2000地形图,勘探城址、城门、水道、台基等。

2002年5月29日,签订孝襄高速公路文物保护协议书,经费600万元。

2002年6月至10月,随州金鸡岭遗址发掘,领队孟华平、项目负责人刘辉。

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发掘枣阳九连墩墓地,领队王红星、项目负责人刘国胜,揭露了2座大型战国墓及附属的2座车马坑,该墓地及车马坑保存较好,出土各种精美器物5000余件。此次发掘的过程,由湖北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获得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2002年9月至10月,恩施水布垭工程巴东桃符口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宋有志。

2002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合并。下设办公室、人事部、计财部、社教部、保管部、文保中心、市场部、保卫部、基建办、陈列部、后勤部、史前考古部、历史时期考古部、信息中心、考古协调部等15个部门。

2002年10月至12月,鄂州滨湖东路古墓群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黄义军。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黄冈中环路对面墩墓地发掘,一座较大的汉代砖室墓(墓室直径约25—28米、封土堆高约4米),领队冯少龙,项目负责人田桂萍。

2003年,在遭遇非典的情况下,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

2003年2月至4月,枣阳九连墩墓地车马坑翻模搬迁,领队王红星,项目负责人黄文新。

2003年4月底,楚文化馆主体结构封顶。

2003年4月至7月,武九铁路复线工程阳新大路铺遗址发掘,领队冯少龙,项目负责人付守平。

2003年6月至2004年2月,武九铁路复线工程大冶五里界古城发掘,领队张昌平,项目负责人朱俊英。通过这次有目的的解剖和发掘,使我们对这一城址的时代、性质及功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五里界古城应是两周时期大冶地区采矿、冶炼中心,运输、贸易及经济中心。

2003年11月至12月,恩施水布垭工程巴东南潭河遗址、肉不待墓地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宋有志。

2003年12月28日,扩建工程主体——综合陈列楼正式开工。

2004年,国家文物局“漆木器保护基地”落户省文保中心。

2004年,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证。

2004年2月至3月,黄冈江北一级公路浠水窑家湾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院文清。

2004年4-8月,11-12月,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郧西黄龙洞化石点两次发掘,领队孟华平,项目负责人武仙竹。

2004年7月,湖北省博物馆网站正式上网运行。

2004年8-11月,宜昌至万州铁路建始高坪化石群发掘,领队李文森,项目负责人陆成秋。

2005年,香港湖北周《荆楚辉煌——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在香港展览。《郑和时代的瑰宝》在广东省博物馆展览。荷兰中国音乐文化节展演,演奏人员程杰等12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2005年2月,随州至岳阳高速公路中段天门龙嘴遗址发掘,领队孟华平,项目负责人张成明。发现距今约59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城址1座,揭露出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墓葬在内的90多处重要遗迹。

2005年5-9月,武汉至安康铁路云梦大坟头、睡虎地、木匠坟墓群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熊北生。

2005年7-9月,武汉至荆门高速公路天门笑城遗址发掘,领队孟华平,项目负责人黄文新。

2005年9-10月,沪蓉西高速公路利川海螺口化石点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冯小波。

2005年9-11月,大广北高速公路麻城梅家墩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胡文春。

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襄阳陈坡遗址墓地发掘,领队冯少龙,项目负责人韩楚文。

2005年11月至2006年9月,武合铁路麻城金罗家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熊北生。发现了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西周时期的城址。揭露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82座、新石器时代及西周灰坑59个。出土陶器及玉、石器等小件器物500余件。

2005年12月,楚文化馆落成。楚文化展于2005年12月27日正式对观众开放。

2006年,湖北省博物馆获“华中地区三十佳景区”、“湖北省十佳旅游景区”、“湖北省文明景区”,武汉市国际旅游节花车巡游“最受观众欢迎奖”、“最佳色彩效果奖”,楚文化馆工程获“武汉市建筑优质工程”、“湖北省建筑优质工程楚天杯奖”。

2006年3-6月,10-12月,武广客运专线咸宁孙郭胡城址两次发掘,领队冯少龙,项目负责人付守平。

2006年11月至2007年元月,武汉至安康铁路云梦城郊墓群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熊北生。

2007年,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启动,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铺开。

2007年3-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学堂梁子遗址发掘,领队李文森、冯小波,项目负责人陆成秋。

2007年3-5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韩家洲墓地发掘,领队周国平,项目负责人付守平。

2007年3-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郧县李泰家族墓地发掘,领队胡雅丽,项目负责人田桂萍。

2007年3-7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辽瓦店子遗址发掘,领队孟华平,项目负责人周国平。

2007年3-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郧县乔家院墓地发掘,领队黄凤春,项目负责人黄旭初。

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青龙泉遗址(梅子园、王家堡)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朱俊英。

2007年4-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白鹤观遗址发掘,领队李文森,项目负责人陆成秋。

2007年4-6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郧县大寺遗址发掘,领队张昌平,项目负责人黄文新。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沈家坎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黄文新。

2007年10月18日,湖北省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试运行。11月6日,举行综合馆落成典礼。当天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在湖北开幕,湖北省政府领导在开幕式上宣布湖北省博物馆向全社会永久免费开放。综合馆的基本陈列主要有《楚文化展》、《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九连墩纪事》、《屈家岭》、《郧县人》、《盘龙城》、《秦汉漆器展》、《明清书画展》、《书写历史——秦汉简牍展》、《土与火的艺术——陶瓷展》,《荆楚百年英杰》、《梁庄王墓出土文物展》等12个展览。

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郧县乔家院墓群发掘,领队黄凤春,项目负责人黄旭初。

2008年,辽瓦店子遗址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8年,《梁庄王墓》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博类图书。

2008年,北泰山庙墓地、青龙泉遗址的发掘分别被评为2008年南水北调考古重要发现和优秀工地。

2008年,综合馆工程获“鲁班奖”、“全国装饰工程奖”、“楚天杯”等荣誉称号。

2008年,先后举办、协办了《七彩霓裳——云贵高原服饰展》、《保卫大武汉》等20个临时展览,结合临展出版图录8本。

2008年2月26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省、市、县联合考古队,对舒家坳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8年3月,为配合南郑长输油管道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孝感市西北郊的叶家庙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发现叶家庙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城址聚落。

2008年3-6月,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孝感叶家庙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刘辉。

2008年4-7月,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咸宁孙郭胡城址发掘,领队冯少龙,项目负责人付守平。

2008年5月10日至20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由省、市、县联合考古队对京山县坪坝镇苏家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2008年5月30日至6月8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鄂州市博物馆对新庙袁家店丁家山大型六朝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掘为研究六朝时期的文化思想、民俗风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9-12月,郑州至武汉高速铁路黄陂张西湾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刘辉。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京九铁路复线工程武穴鼓山遗址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黄文新。

2008年11月,为庆祝湖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一周年,出版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一书。《再现英华展》开幕。

2009年,引进《千古英雄——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南张北溥——台北历史博物馆藏张大千、溥心畬画展》、《齐白石画展》等10个有影响力的临时展览。

2009年,成立科技考古部和老干科。

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地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

2009年,曾侯乙墓陈列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终评会上,荣获“最佳服务奖”和“最佳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奖”。

2009年,曾侯乙编钟代表湖北省博物馆被评为荆楚辉煌60名片。

2009年,湖北省博物馆被评为武汉十大经典工程。

2009年7-9月,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湖北省南段大冶蟹子地遗址发掘,领队冯少龙,项目负责人罗运兵。

2009年9月,为配合武汉-麻城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麻城喻家楼城址进行勘探发掘工作,已于9月底顺利完成田野工作任务。

2009年10-11月,云梦西环路工程徐杨湾墓地发掘,领队及项目负责人熊北生。

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荆门严仓墓群发掘,领队宋有志,项目负责人韩楚文。

2010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启动。

2010年4月13日,东帝汶总理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

2010年5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建鼓座等4件一级文物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城市足迹馆展出。

2010年5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视察湖北省博物馆。

2010年6月,《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开幕。

2010年7月11日至12月28日,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郭家道子遗址的文化内涵,而且为研究古代文化遗存与环境的变迁提供了资料。

2010年8月,包东波同志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2010年8月,湖北省博物馆(含扩建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

2010年8月23日至28日,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CAZ)第11届世界大会在巴黎隆重召开,我所罗运兵博士受邀与会,并在大会作学术报告。此行经费得到法国驻华大使馆赞助。

2010年8月25日,利比里亚副总统博阿凯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2010年8月27日,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以及牡丹纹塔式盖瓶,从北京启程赴纽约,参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元代艺术展,这是青花四爱图梅瓶首度走出国门。

2010年8月28日,中央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组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并指导文明创建工作。

2010年8月31日,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童心趣画——2010年暑期儿童绘画成果汇报展》。

2010年9月9日,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在我省政协副主席宋育英的陪同下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2010年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调研组来湖北省博物馆调研。

2010年10月22-30日,为配合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西南部进行了全部勘探。该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主要有鼎、罐、红顶钵、敛口瓮、盆、杯、缸、器盖、器座等;石器主要有斧、锛、钺等。这些遗物中,如鼎、罐、红顶钵等陶器,与临近的青龙泉遗址文化面貌相似,反映出中原地区对汉水中游地区的影响。该处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汉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区域性文化提供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

2010年11月5日,由国家文物局、英国驻华大使馆教育处及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中英连线“博物馆馆藏的教育功能”研讨会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

2010年11月5日至2010年12月10日,为配合文物保护工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业人员对营盘墓地进行考古发掘,营盘墓地的发掘为研究鄂西北地区古代丧葬习俗,特别是墓葬形制、茔域布局提供了科学资料,为研究房县盆地汉代经济水平、人口状况也有重要意义。

2010年11月10日至2011年1月8日,为了配合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郧县韩家洲墓群进行了第二次发掘。通过本次对韩家洲墓群的发掘,我们发现有些随葬品器形具有秦的遗风,说明两汉时期秦对此地的影响依然存在并得以延续,这些对研究汉水流域、尤其是鄂西北的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15日,外交部长杨洁篪一行10余人在省外办主任马黎、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陪同下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2010年11月19日,由湖北省博物馆、台湾博物馆共同策划的《剑舞楚天――越王勾践剑暨楚国出土文物展》在台湾博物馆开幕。

2010年11月-2011年1月,为配合谷竹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房县向家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勘探发掘工作表明,向家湾遗址包含有石家河文化、东周、汉、宋等各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对研究鄂西北特别是房县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以及本地区文化的延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0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谷竹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孙家坪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此处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房县地区周代文化面貌的空白。我们的发掘和后续的研究工作,为研究鄂西北汉水中游地区周文化的源流及发展面貌,提供了宝贵的个案材料,对于早期楚文化的探索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0年11月至12月,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引江济江文物保护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沙洋县后港镇黄歇村东周墓群一号墓的抢救发掘项目。通过本次发掘,进一步了解黄歇村墓群的文化内涵,墓葬年代包涵有战国中晚期楚墓和宋墓。出土一批较精美的漆木器、车马器,宋代的雕花瓷碗也是难得的精品。双手合立俑与丝织鞋在楚墓中属首次发现。这批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古代丧葬制度补充了新的实物资料。丝织鞋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纺织技术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双手合立俑的发现,将对研究楚文化与汉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