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发现研究 学术动态

“2018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纪要(一)

发布时间:2019-02-15 00:00:00    浏览次数:592 次   

史前考古部分

史前考古共有9个项目,其中中国长江中游考古项目8个,巴基斯坦考古项目1个。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彭小军汇报了今年的六大发现项目、“2018年十大考古发现”申报项目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的发掘情况,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笪浩波汇报了"2018年十大考古发现"申报项目穆林头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彭小军做了《湖北沙洋城河遗址的王家塝墓地发掘汇报》。该墓地共发现200多座屈家岭时期的墓葬。墓葬形制有偏洞类墓葬及同穴双室合葬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葬具使用率达70%以上,多为筒状独木棺、斜壁弧底棺及板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其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城河遗址内城垣、人工水系、大型院落遗址等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并为我们了解汉水西部的区域社会的特征及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格局的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自身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区域间互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社科院考古所彭小军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笪浩波汇报了《保康穆林头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穆林头遗址位于襄阳市保康县重阳坪内的沮河北岸的紫阳台地上,处于沮河及其支流重溪河两河交汇处。遗址平面呈长方形,2017年底~2018年初作为“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项目进行主动性发掘。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遗迹主要发掘有房址3座、灰坑11个、灰沟1条、墓葬22座等。墓葬每期排列有序,形制多为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器物多呈三排分置于人体头部及两侧。其中比较重要的墓葬为M23、M26、M33三座大型墓。从墓葬第一期墓地布局来看,三座墓葬是墓地的核心墓葬。西北-东南向墓葬基本以M23为核心呈东西一排分布。M23随葬有鼎、盂形器、壶形器、高足杯等,在人骨左手臂下随葬有玉钺、玉牙壁,颈部葬玉管。M26、M33两座墓为并穴合葬墓,东北-西南向墓葬基本以M26、M33为核心呈南北一排分布。两者都发现有玉器随葬,随葬陶器不一样,M26随葬较多陶器,而M33基本少见陶器。M26右肱骨下随葬玉钺,右手掌上随葬玉牙壁,右小腿侧随葬玉斧,而M33头部随葬玉钺。两座墓葬的玉钺形制不同。从M26与M23来看,屈家岭文化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固定的玉器组合形式,这在屈家岭文化是首次发现。穆林头遗址屈家岭文化时期墓葬应为一处氏族墓地,南北向的墓略早于东西向的墓,二者应属不同的家族。从每座墓葬随葬陶器数量不均看,社会阶层已经有了复杂化的分层。穆林头遗址应为一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高等级聚落。

湖北省考古所笪浩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辉做了《天门石家河遗址2018年发掘汇报》。2018年考古队主要对蓄树岭遗址、罗家柏岭北部进行了发掘;其中蓄树岭遗址应为石家河古城内一处重要的居住区,年代为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后石家河文化,是目前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点,其揭露的丰富的后石家河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后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玉器有玉蝉、玉簪、玉锛等,多出自灰坑、灰沟,且均有较多陶器伴出,这为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断代提供了依据。罗家柏岭北部发掘确认该遗址的后石家河时期亦为居住址,并发现了一座后石家河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基。此外,还发现石家河晚期的长方形人工黄土台基,其时代与印信台的台基遗存相同,但与印信台的祭祀台基有很大区别,其周边没有套缸、立岗、瓮棺、土坑墓等遗迹,其性质与用途尚需进一步探讨。

湖北省考古所刘辉

刘辉还汇报了《松滋关洲遗址的整理与研究》。该遗址位于湖北省松滋市陈店镇全心村四组关洲东北部。遗址沿江分布,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50米,是同时期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遗址。2016年6月~2018年底,共整理石器标本8229件、陶器标本982件、动物标本356件,其中修复陶器86件。陶器器类多为釜、双耳罐、盆、支座等,制陶工艺主要有泥片贴塑、泥条盘筑、慢轮技术及附件的贴筑与榫卯套接;陶质主要有夹碳陶、夹砂陶和泥质陶三类,其中部分陶片还含蚌或草茎和稻谷壳;纹饰多为绳纹、刻划纹、几何纹等。通过整理,将关洲遗址分为五期,年代从彭头山文化三期到大溪文化二期。此次发掘表明,以关洲遗址为代表的城背溪文化,来源于彭头山文化,与彭头山文化三、四期和皂市下层文化大体同时。鄂西地区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历经城背溪文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完成了湖南北部和湖北西部区域性的文化整合,对于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转移和更大范围的统一文化区的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省考古所刘辉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陶洋做了《荆门屈家岭遗址2018年考古工作情况汇报》。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屈家岭遗址中、南部岗地进行发掘,揭露了一批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存,对进一步认识遗址的聚落布局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2018年7月~9月,对屈家岭遗址群北部的殷家岭遗址进行勘探,准确把握了遗存的分布范围及保存状况;2018年9月~2019年1月,对殷家岭遗址进行发掘,丰富了对该遗址点文化内涵和性质的认识。2018年考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配合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探索聚落基本布局,推进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研究。本年度的工作,初步达到了既定目的,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但仍需继续探索聚落基本布局。

湖北省考古所陶洋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单思伟汇报了《走马岭遗址2018年考古新收获》。走马岭遗址位于石首走马岭,2018年的工作围绕确认墓地与居址的聚落关系来展开。重点在于研究走马岭城是否存在专门的公共墓地、墓地的布局、结构及反映的社会状况、内城居址分布区及其分布区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本年度发掘了屯子岗墓地,并推测城址东部、北部还有大量墓葬。

武汉大学单思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陆成秋汇报了《钟祥寨子山遗址的发掘》。寨子山遗址位于钟祥市北部,汉江东岸,2017年10月~2018年9月进行了发掘,共揭示新石器时代房址9座、墓葬49座(含瓮棺葬)、灰坑80个、灶1个等。时间涵盖油子岭文化早期、油子岭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早期、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早期五个时段。这次考古发现,表明寨子山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其聚落布局有一个由小变大,再缩小的演变过程。其保存较好,内涵丰富,涵盖油子岭文化早晚期、屈家岭文化早晚期和石家河文化早期,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湖北省考古所陆成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向其芳介绍了《襄阳凤凰咀城址勘探确认与意义》。凤凰咀城址地处汉江中游、南阳盆地南缘。2018年9月~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等单位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进一步确认了城垣与城壕的走势、城址面积及堆积状况。该城址是迄今南阳盆地首次发现的屈家岭文化城址,也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城址中位置最北的一座。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址发现的独特意义。概括说来,确立了屈家岭文化时期南阳盆地的区域文化中心,丰富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内涵。随着将来工作的开展,还将加深对南北文化交流及中华早期文明进程的理解。

湖北省考古所向其芳

向其芳还介绍了巴基斯坦巴哈塔尔遗址联合发掘的了收获与认识。该项目是湖北省首次对外考古项目。巴哈塔尔遗址位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近郊的阿托克(Attok)市,属于塔克西拉河谷地带,是古代东西南北四方文化交汇的地方。此次在东西向40米长、南北宽2米的探沟范围内,普遍发现了丰富的哈拉帕文化与西尔卡普文化的遗迹与遗物。其中,最为重要的遗迹收获是清理了30多个深袋状坑、深桶状坑,这些遗迹多为哈拉帕文化时期的地穴式与洞穴式房屋,是了解塔克西拉河谷早期居住形式的珍贵材料。且通过此次试掘与调查,了解该遗址土丘范围内,均为哈拉帕文化时期的遗存分布区,并且有可能延伸分布到土丘以外的更大区域内,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哈拉帕文化早期聚落。结合在遗址外围即将进行的区域调查工作,我们最终可能搞清楚哈拉帕文化在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基本分布状况和规律,这也为解决哈拉帕文化的来源及与中亚、中国的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湖北省考古所向其芳

撰文:段姝杉

摄影:彭   巍

修改:刘   辉

向其芳

凡国栋

编辑:段姝杉

审核:方   勤

孟华平

王先福

陈丽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