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屈家岭遗址入选!

发布时间:2024-01-31 14:30:25    浏览次数:93 次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实习生易子煦)1月30日,在京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传来喜讯,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顺利入选,成为2023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陶洋介绍,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实证长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大遗址。自20世纪50年代起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之后,2015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此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获:

发现多组因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其中,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构成要素。熊家岭水坝可分为早晚两期,出土遗物、测年数据显示,晚期坝的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绝对年代约距今4900-4800年。早期坝的年代不早于油子岭文化晚期,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范围为距今5100-4900年,是迄今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

专家考察屈家岭遗址水坝遗存(梁刚 摄)

揭露一座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型建筑F38,主体面积约340平方米,外围设施(或为廊道)现存面积约170平方米。发现有黄土台基和数量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迄今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

F38显露“磉墩”遗存(梁刚 摄)

此外,屈家岭遗址在油子岭文化中晚期,遗址分布范围约105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

专家认为,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水利系统,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屈家岭遗址的治水范式,不仅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而且也是研究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等问题的重要考古依据。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高等级建筑、大型中心聚落和水利工程设施,年代明确,结构清晰,工艺高超,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化进程的珍贵物证,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样本。

屈家岭遗址航拍照局部(考古队供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揭晓了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入围项目和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

(图文转自 湖北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