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破译文化基因,再现历史变迁 长江中游商代“锅碗盆罐”集中在汉展出

发布时间:2024-01-31 14:28:33    浏览次数:23 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易子煦 通讯员 翟扶文

1月29日,“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在武汉黄陂木兰湖畔的湖北考古博物馆开展,展览借助出土陶器对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12处重要商代遗址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集中展示。长江中游商代文明国际研讨会同日在汉举行。

不起眼的陶器代表文化基因

此次“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不同于博物馆常见的展览。步入展厅,只见各个遗址出土的陶器摆放在标本架上,并未用玻璃柜封装,展出的鬲、鼎、釜、甗等食器、炊器,大都进行了修复,用大量白色补配提示着缺损部分。

为何选择将陶器作为此次长江中游商代文明国际研讨会配套展览的主角?

“相较于青铜重器、精美玉器等,陶器虽不起眼,却代表着文化的基因。”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举例介绍说,例如今天,陕西盛油泼面用的碗,放在湖北会当汤盆使用;北方人吃饭一般不会用南方人用的小碗。在古代,陶器一般作为日用器皿使用,“锅碗瓢盆”这类器物破损率高,变化快,最能够用来区分人群。同时,陶器也是考古类型学划分年代的重要依据。此次把四省商代重要遗址出土陶器集中展出,有助于在交流、碰撞中把一些问题探讨得更清楚。

在展出的荆州荆南寺遗址出土陶器中,有一件平底、耸肩罐,这种器型在四川十分常见,三星堆也出现过。常怀颖说,“在湖北荆州出现这类器物,说明长江上游人群与长江中游存在交流。从陶器来看,‘长江早期经济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商代早期到中期就存在。”

安徽台家寺遗址出土陶范等铸铜遗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湖北郭元咀遗址出土坩埚(熔铜器具)壁残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盘龙城遗址具有考古学标尺意义

武汉盘龙城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商代早期城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商朝南土中心城邑”“长江中游早期青铜文明中心”。除了出土精美青铜器、玉器外,还出土大量陶器,传递着大量的商代文化信息。

展览将盘龙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陶器予以集中展示。专家称,盘龙城遗址在长江流域商代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最成体系,研究最深入,早年建立了商代考古学文化标尺。随着考古学发展,各个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标尺,但该遗址的标尺意义仍然存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展览还展出了安徽台家寺遗址出土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具)、湖北郭元咀遗址出土坩埚(熔铜器具)壁残块等。

专家称,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在商代,承担着为中原王朝生产、输送青铜资源的重任。安徽铜岭、江西荞麦岭等遗址揭示了幕阜山东北侧的采矿、冶铜等活动。盘龙城遗址发现的铸铜遗存,反映了商人对长江中游铜矿的控制与开发。盘龙城衰落、废弃之后,在江汉和江淮地区,以郭元咀遗址和台家寺遗址为代表,出现多处中心性遗址,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不断提升青铜铸造能力,维持了较为发达的区域社会面貌。

湖北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易子煦 摄)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关键阶段核心聚落综合研究”子课题“长江流域商代都邑综合研究”项目的支持下,近年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对商代遗址展开了系统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效填补了长江中游商代文化面貌认识的空白,揭示出这一阶段中原文明与南方地区互动历程,促进认识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方勤称,透过出土陶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陶器较新石器时代发生了系统性变化,意味着长江中游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王朝为主导的文明进程。以陶器为基础,出现城垣、青铜器、祭祀遗存等,长江中游在保留极具自身特质的地域文化的同时逐步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最终成为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经历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过程。

当日召开的“长江中游商代文明国际研讨会”,展示了近年来商代考古新发现,国内外专家还围绕前沿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

“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展出陶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易子煦 摄)

(图文转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