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深耕一片岗地 探寻万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3-12-25 13:15:59    浏览次数:39 次   

专家组考察九里岗夹口山遗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遗存十分丰富,几十万年的历史,层层叠叠,异彩纷呈。”12月13日,湖北当阳九里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专家论证会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发出感慨。

当日,国内研究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期考古的专家学者及一线考古工作者济济一堂,在九里岗遗址群平面山遗址“三叠层”大剖面前,留下一张珍贵合影。

“三叠层”前,各时段专家大聚首

由于考古学科按时段细分研究领域,平时研究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期的专家学者很少共同参与一个项目。此次论证会吸引研究领域跨越百万年的学界“大咖”们聚首,是因九里岗遗址群有一个鲜明的特征——“连续性”。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向其芳介绍,遗址群所在的九里岗为自然岗地,由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5公里的主岗及其延展的众多支岗组成,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在这片岗地上,从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层堆积几乎未曾中断,表明人类连续在此繁衍生息。这在早期遗存中实属罕见。其中,旧石器时代、旧——新石器过渡阶段、新石器时代、东周遗存最为丰富。在平面山遗址东北部发掘区,形成一个被称为“三叠层”的大剖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介绍,就考古学地层序列而言,越往下年代越早,越往上年代越晚。“三叠层”是一个形象说法,指在这个大剖面,可以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旧——新石器过渡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存在地层叠压,形成序列。“当然,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无缝衔接。空档期可能是没有人类在此活动,也可能有人类生存,但文化层受水流冲刷等因素影响被破坏,还可能暂时还没被考古队发掘到。考古就像拼拼图,新材料越多,就越有可能把缺环拼出来。”

        

        夹口山遗址发现成片小石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遗存丰富,填补区域研究空白

九里岗遗址考古发掘是配合沿江高铁项目建设进行的,考古队组建多学科团队,带着学术课题,深耕这条岗地近3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23年取得重要收获。

向其芳介绍,在九里岗遗址群,已调查发现旧石器遗址点22处,采集到石制品300多件,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手镐、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等。“已摸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分布范围及规律,一般这类遗存所处海拔较高,且相对分散,这可能与旧石器时代年代跨度大,而人类活动地点不稳定有关。”

在新石器考古方面,考古队勘探发现,平面山遗址所处台地外围存在一圈“大环壕 ”,台地内西部区域另有一圈“小环壕 ”。布设探沟试掘显示,“小环壕”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为探讨史前聚落结构演变提供新线索。

在九里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专家论证会上,专家们认为,九里岗遗址群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山前地带,地理位置特殊,遗存分布范围广,地层堆积基本连续,旧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丰富,填补了区域空白,对华夏大地百万年人类史提供了更多的实证。

专家们建议,下一步扩大调查范围和揭露面积,继续运用多学科交叉手段,建立精确的年代框架,分析古人类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厘清该地区的考古学特点、文化传承过程和遗址性质、功能等问题,力争将其打造成南方地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考古发掘、研究的样板。


     专家组参观九里岗出土文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平面山遗址“三叠层”大剖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专家组考察平面山遗址“三叠层”大剖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2023年九里岗遗址群发掘区相对位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专家组考察平面山“小环壕”解剖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专家组考察九里岗平面山东北发掘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