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 | 考古方舱——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展示

发布时间:2023-12-19 16:04:18    浏览次数:248 次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遗址因于1989、1990年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人类化石的地层时代在以往的工作中被测定为距今110-80万年。2001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5月18日,保存更加完好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面世,其半露半埋的出土状态在世界古人类发现史上极为少见和难得,为后续开展高质量的发掘和研究提供绝佳的机会。现场伴随出土的其他动物化石和文化遗存也极为丰富,对于后续开展现场修理、现场视角的科学研究和现场保护展示极为重要。鉴于当地的高温多雨气候条件,尽快为出土文物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湿和光照环境,成为考古队的当务之急。为此,考古队根据出土文物特点和后续发掘保护研究以及活化利用的需求,联合工程部门,在7天时间内完成200平方米核心舱的改造升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建造完成1035平方米、温湿可控、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考古方舱。

考古方舱外景

考古方舱远观

考古方舱之核心舱

考古方舱之发掘预置区

考古方舱的设计搭建为开展“郧县人”3号头骨的精细化多学科发掘与研究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实验室级环境。在考古方舱中,多学科团队采用目前最先进的考古理念、方法和信息技术,精准提取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的出露形态和分布、埋藏、地层信息,系统提取遗址地层沉积、古环境变化和年代序列分析测试样品。在历时半年的头骨发掘提取工作中,在考古方舱中4平米的头骨发掘区,考古队系统提取了1400多份沉积样品,进行了20多次的高分辨率的发掘过程三维建模,拍摄了20多万张高清照片,留取了海量的全视角高清影像。2022年12月3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成功提取出舱,进入修复环节。考古团队还在考古方舱中成功举办了培训班,开展面向国内中小学多场科普研学活动。

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本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考古方舱内成功提取郧县人3号头骨

考古方舱内精细发掘

考古方舱的建设,确保了“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高质量的发掘与研究,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考古的风范,获得了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社科院“六大考古发现”、湖北省“六大考古发现”、中央电视台“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文博行业年度十大热点事件等。

考古方舱成为了国家文物局面向全国文保行业重点推广的案例。2022年至2023年,共来接待参观200余次,成功开展了30多场研学活动。

“郧县人”3号头骨的发现、考古方舱的建设以及精细化的多学科联合发掘在推动考古学发展、增强公众对人类起源演化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科学认识、促进跨学科交流和合作、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周边环境的改善。

考古方舱内的数字化记录和装备

在考古方舱上课学习

在考古方舱内研学

       关于考古方舱的使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东方卫视、湖北卫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2023年,社会媒体共报道及转载达3000余次。

考古方舱是文物保护的一次重要创新,它不仅提高了考古发掘的效率和保护水平,同时也推动了田野考古发掘的精细化和科学化。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考古方舱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图文来源 文博中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