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重大发现!荆门一地发现史前水坝,距今5100年…

发布时间:2023-12-08 13:09:38    浏览次数:172 次   

此次专家现场会由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委会、屈家岭管理区管委会主办,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承办。会上公布了发现的史前水利系统为熊家岭、郑畈两处呈东北至西南向对角线分布的水利系统。

12月4日拍摄的熊家岭水坝遗址现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熊家岭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溢洪道等构成要素,位于屈家岭遗址群的东北部,其西北部、南部紧邻殷家岭和钟家岭遗址。熊家岭水坝坐落于青木垱河东—西向支流的河道上,土筑而成,连接南北两端山体,以拦蓄水资源。现存坝顶高约2米、宽约13米,坝底宽约27米,南北长约180米。水坝东侧为蓄水区,与自然岗地合拢面积约19万平方米;西侧为灌溉区,约8.5万平方米,植物考古的研究工作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溢洪道位于蓄水区的北部缺口处,入口宽约26米,出口北抵青木垱河中上游,呈南高北低的走势,展示出“因地制宜”的科学建设理念。解剖性发掘显示,熊家岭水坝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坝的宽度为10.2米,晚期坝的宽度为26.6米,晚期坝在早期坝的基础上加高加宽扩建而成。出土遗物、测年数据显示,早期坝的年代不早于油子岭文化晚期,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早期晚段,范围为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且明确的水利设施。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

郑畈水利系统位于屈家岭遗址群的西南角,其北部、东北部为杨湾和冢子坝遗址。目前已确认水坝、蓄水区和溢洪道。郑畈水坝亦属土坝,为连接南北两端山体而营建的人工设施,现存坝顶高约2.3米、宽约5.2米,坝底宽约10米,长约580米。水坝以东,南北山体间的低洼区域为蓄水区,面积约54万平方米。溢洪道入口宽约58米,位于蓄水区的西北部缺口处,出口西抵青木垱河下游。

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距今5100年史前水利系统

12月4日,考古人员在熊家岭水坝遗址现场进行考古工作。来源:新华社。

解剖性发掘表明,郑畈水坝体堆积仅一期,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坝高度一致,年代与熊家岭早期坝相当。专家表示,屈家岭遗址发现最早的水利系统,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最初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地控水用水,部分实现了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跨越。该遗址治水模式的探索,为史前单体聚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细节支撑。会上还公布了其他考古新发现。其中,范围约105万平方米的油子岭文化聚落,为长江中游地区同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已确认水利系统、墓葬区、居住区和陶器生产区等。揭露一处面积约510平方米的屈家岭文化大型建筑,发现有黄土台基和众多规模庞大、建造工艺考究的“磉墩”,是迄今发现“磉墩”的最早形态,为中国古代土木建筑技术奠定了史前基础。依据建筑形制及特征,推测为一处公共礼制性建筑,结合附近考古发现的其他建筑,证明该区域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高等级建筑区。


(图文来源  荆门晚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