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简牍的世界:湖北先秦与秦汉简牍考察”考察团一行来到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考察文物脱水实验室,实地观看了简牍的修复过程。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北松介绍了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的整体概况,楚简研究专家赵晓斌、蒋鲁敬分别介绍了王家咀楚简(《诗经》《孔子曰》《乐》)、胡家草场汉简,并对部分简牍进行释读。
随后,大家来到荆州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介绍了馆藏简牍,并考察天星观楚简、张家山西汉简、凤凰山西汉简,参观纪南城遗址和郭店楚简出土地。
下午考察团又前往荆门沙洋县郭店村考察郭店楚简出土地,并赴荆门市博物馆考察馆藏简牍。
在考察中,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对博物馆的复刻毛笔十分感兴趣,在实际查看体验后,对复刻毛笔的制作细节、书写方法进行了讲解,还提出了改进意见。
郑州大学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谈到此行考察活动则激动表示,湖北来过很多次,只有这次见到了楚简的真容,可以说是前世有缘,今生有幸。以前一直看着印刷品临摹,这次看到了原生态的楚简,是鲜活的、有气场的,好似跟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促膝而谈。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创作思考,以前只关注到了楚简的天真浪漫趣味,看到实物后却能感受到古人的精致与宁静,是自然书写的纯真浪漫精神。把古代作品原封不动克隆在书法创作中是行不通的,古代作品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样式、一个启发,我们需要守正创新,用当代人的歌喉,唱响这首古曲。写任何一种书体,都需要系统、全面的知识积累与支撑,才能达到高峰。书法家不能成为一个工匠,而需要成为一个文化人。
中国书协副主席张建会同样表示,此次简牍考察,与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字近距离接触时,像是霎那间穿越了悠悠岁月,感触颇深,让书法家们在书法艺术传承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从事隶书创作,过去对简牍有所涉猎,但本次活动仍对我是个很大的触动。简牍上的文字虽小,但它给人带来的内心冲击力和视觉感受力,是我在几十年书法创作中所没有的,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积淀,本次简牍活动也必将对未来书法创作研究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考察团书家杨勇、吴永斌均被“郭店楚简”或劲疾,或舒缓,或妖娆的仪态深深吸引和打动。郭店楚简的线条意味和浪漫色彩可不可以遥接和运用于大草?杨勇认为这是一个颇有探索余地的新境。吴永斌则表示,通过这一次的深入了解与学习,对湖北本地的楚简、汉简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步将投入精力研究与学习湖北本地的书法资源。
简牍探秘
治愈!让沉睡的竹简“复活”
“会说话”的出土简牍是文物考古和研究人员最钟爱的“历史讲解员”。如何将刚刚出土时腐烂严重、惨不忍睹的稀软一滩竹条木片修复,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手里的两瓶魔法药水来“化腐朽为神奇”。
在将竹简极其小心地剥离出来之后,需先把竹简放在蒸馏水里浸泡,保持饱水状态。清洗时,用软毛笔轻轻除去上面的淤泥等污物,然后通过红外扫描,还原墨痕。这时候就需要用上第一瓶神奇药水“连二亚硫酸钠”。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北松于20世纪90年代初找到一种叫连二亚硫酸钠的新型脱色材料。方北松介绍,古代书写主要用的是碳粉,碳粉成分稳定,通过自身的吸附力附着在竹简上。“连二亚硫酸钠可以还原竹简的颜色,但不会破坏墨迹。”
脱色之后还要脱水,第二瓶神奇药水上场。方北松又“独创”了一套饱水简牍脱水法。他说:“如果直接去掉竹简里的水分,那么竹简很可能坍缩甚至断裂,我们用乙醇-高级醇置换填充,代替原来水在竹简内部的位置,起到了支撑作用,还防止简牍因为失去水分而变形。”
经过清洗、脱色、脱水,简牍恢复了本貌,上面的字迹也“魔术”般清晰地再现世人面前。让众多文化典籍,遗失名篇,就在这样的魔法中,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填补了历史空缺。
(图文转自 湖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