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湖北当阳九里岗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时间:2022-12-20 15:18:45    浏览次数:197 次   

九里岗遗址群位于江汉平原西部边缘与荆山南部余脉结合的山前地带,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湖北省当阳市庙前镇井岗村、烟集村与旭光村。遗址群所在的九里岗为自然岗地,北至庙前镇、南至胡家咀,由一条大致呈西北-东南向、长约4.5公里的主岗及其延展的众支岗组成,东部以漳河为界,西、南部紧邻漳河支流瓦家河,范围达15平方公里,整体地形为西部偏高(丘陵岗地,漳河二级阶地),东部偏低(河漫滩冲积平原),岗地与河漫滩之间还有呈过渡性特征的低岗地带(漳河一级阶地),海拔高程40~85米。遗址及墓地均处在一级与二级岗地之上。九里岗遗址群概指目前已发现的九里岗遗址、夹口山遗址、平面山遗址、西面山遗址、杨木岗遗址、北木岗墓地、马林岗墓地等。

九里岗遗址群各遗址位置示意图

2022年7月至11月,为配合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基本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昌博物馆、当阳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高铁沿线进行了调查,并对涉建范围内的九里岗遗址、北木岗墓地进行了重点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一、考古调查

重点调查了九里岗遗址片区和朱家湾遗址片区。

九里岗遗址片区位于九里岗主岗及东侧,属漳河二级阶地。通过地表踏查及断面观察,确定九里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范围约25万平方米,三处较密集的区域分别命名为第一、二、三地点。其中,第一地点为1996年发掘处,在其东部断坎上采集石制品10余件,器形以小型刮削器为主,另有石核、石片等,石料多为石英岩、变砂岩等;第二地点为2022年发掘处,在发掘区外围的施工破坏断面处采集有以砾石原料打制而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刮削器、石核等石制品50余件;第三地点位于九里岗主岗偏北,在地表采集有砍砸器、石核等石制品数件,其中1件柱状石核上具有清晰的台面预制修理及连续剥离长石片的片疤痕迹。

朱家湾遗址片区位于漳河西侧,属于漳河一级阶地。除过去并称为朱家湾遗址的平面山、西面山、杨木岗三处外,还包括新发现的夹口山遗址。四处遗址连接成片(大致以冲沟为界),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其中,平面山3万平方米,堆积普遍在2米左右,遗存早至城背溪文化,尤以大溪文化居多,另有屈家岭文化。西面山面积1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0.7~1.5米,遗存以大溪文化为主,另见大量春秋中期遗存,在其周围有一圈环壕。杨木岗以东周时期遗存为主,东周遗存可早至春秋中期,另见大溪文化和汉代遗存。夹口山遗址属于本次调查的重要收获之一。该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地表采集以细石器为主。采集的10余件细石器中7件具有明显的加工或使用痕迹,石料以黑色燧石为主,加工方法为间接打击法及压制法,器形多石核、石片刮削器。细石核为棱柱状,长径3.6~4.3cm,厚2.5~3.1厘米,重10.98~35.31克,其中1件存在清晰的预制修理台面及多处连续剥片留下的片疤,剥片宽4.37~5.72厘米,长径9.24~17.82克,两侧边近平行,具有细石叶雏形。石片刮削器多扇形,长径1.9~2.7厘米,厚0.4~0.6厘米,重1.22~3.18克,部分刮削器刃部具有两面交互修理的特征,见明显的鱼鳞状或不规则状使用痕迹。另在遗址东部还采集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多属后石家河文化。东部堰塘的剖面显示,该处地层堆积从上至下分别为表土层(①层)、黑色层(②层)、深褐色层(③层)、浅褐色层(④层),②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③、④两层为更新世晚期,细石器出土于第④层。

夹口山与其它遗址位置关系图

夹口山细石器的打制特征及使用痕迹

A.细石核预制修理台面;B.细石核剥片面;C.具细石叶雏形的剥片;

D.采用间接打击法生产石片作为毛坯的边刃刮削器,打击泡清晰可见;

E.刮削器具有两面交互修理形成的刃部;F.边刃刮削器刃缘的鱼鳞状使用痕迹

西面山大溪文化陶器

除上述两大片区外,岗地上多见历史时期的墓地及封土冢。墓地除已知的九里岗、马林岗墓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外,还有本次于线路北侧勘探发现的北木岗墓地(东周时期,当属于杨木岗东周聚落的一部分)。另外,高出地面的封土冢散布于岗地之上,直径多在20米左右,较为集中分布的有洪家冢群。限于勘探范围有限,实际上墓地数量还应更多、墓群面积还应更广。

二、考古发掘

本次仅发掘了九里岗遗址与北木岗墓地。

九里岗遗址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掘区域内晚更新世地层之上有厚达1~3米的近现代堆积,已发掘的晚更新世地层由上至下可分七层(第②至⑧层),除第⑧层以外,第②至⑦层均出土有石器,其中又以第⑥层出土的石器最为丰富(可能为小型石器加工场)。共出土石制品300余件,类型有手镐、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片、断块、石渣等,打制技术以锤击和砸击为主,石料多为采自河滩的块状砾石,岩性主要为黄褐色、白色石英岩,占总数的75%以上,次为黑色硅质岩,另有少量黄色砂岩、白色脉石英等。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至晚期。九里岗处于山前岗地,是早期人类从洞穴走向平原的过渡性遗存。

九里岗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遗物

北木岗墓地位于朱家湾遗址西南1.5公里处。布方2000余平方米,发掘了23座竖穴土坑墓和3座车马坑。土坑墓可分为大、中、小型三类。除小型墓葬以外,大、中型墓葬均带有东向墓道。三座大型墓位于东侧,在其西侧均陪葬有两马一车的车马坑,其中一个车马坑(K3)还有殉狗现象。根据出土器物,可大致推测墓地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际。根据墓葬数量及规律性分布特征,推测应为一小型家族墓地,且与杨木岗遗址关系密切,属于东周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价值与意义

九里岗遗址群自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其中尤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周代的堆积最为丰厚,学术价值最为显著。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广阔的遗存分布范围和连续的文化堆积层次,表明九里岗区域一直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也是探索沮漳河流域乃至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及早期楚文化的前沿重地。

此次调查与发掘只是九里岗遗址群的冰山一角,但学术价值重大,对将来的考古工作,也有指导意义。

(一)填补了江汉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缺环。这里主要指大约在距今1.8万年更新世末次冰期盛冰期前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或称“中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属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遗存极为稀少,目前除澧阳平原在极少数遗址发现有稀薄的地层堆积及少量遗物外,江汉平原尚未发现这一阶段的遗址。夹口山遗址位于漳河西侧的一级阶地,与位于漳河二级阶地的九里岗遗址相距仅两公里,二者在年代、地层堆积和文化内涵上极大可能相互衔接,亦或有所重叠。目前,夹口山遗址通过地表采集及清理断坎剖面发现了具有原生地层的细石器,其以结构致密的黑色燧石为主要原料,器形较九里岗遗址更为细小,且留有清晰的间接打击法及压制法的片疤痕迹,反映了当时的人类为适应生态环境变化,而在生产生活上对劳动工具有了新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石器加工技术上的重大进步,这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崭露头角的复合工具在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得以长足发展的有力证据。夹口山遗址为构建沮漳河流域史前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深入了解长江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地关系、石器加工技术、生业模式等方面的发展层次及演变脉络等创造了条件和可能。

(二)夯实长江中游早期文明探源的实证基础。进入一万年以来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的文化重心经历了由澧阳平原到汉西平原再到汉东平原,并最终汇入到以中原为主导的华夏文明进程之中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大溪文化及其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复杂化程度,表明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个时段是长江中游迈入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奏与关键。从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影响区域及发展态势来看,该文化的中心区域既非峡江地区,也非澧阳平原,而在江汉平原西部一片,具体说来,当在沮漳河及其附近地区。位于漳河旁的九里岗遗址群有平面山、西面山、杨木岗等遗址连接成片,分布较广,以大溪文化遗存为主,且出现了环壕,是目前已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中面积最大、堆积最厚、等级最高的一处,当属大溪文化中心。对史前文明形成之初的大溪文化中心所在的九里岗遗址群开展后续的发掘、研究,确认遗址的规模、等级,进而认识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进一步夯实区域文明探源的实证基础。

(三)揭示人类社会从文化向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九里岗遗址群的基本特征首推“延续性”,在同一条岗地之上,从距今十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间几乎未曾中断,且分布很广,这在早期遗址中实属罕见。其中尤以旧石器时代,旧、新石器过渡时期,新石器时代,周代遗存最为丰厚。四个阶段的遗存在空间分布上也有规律可循,简单说来,自西向东,处于二级阶地的九里岗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处于一级阶地的夹口山遗址以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为主,平面山和西面山遗址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另西面山有大量的春秋中期堆积,战国及汉代遗存主要见于最东部的杨木岗遗址。由此可见,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汉代,九里岗地区人类活动的重心有从西向东、从高到低,不断接近漳河水域的趋势,见证了人类社会不断利用、改造及适应自然环境的一般规律。(向其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