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之根”——
盘龙城遗址东北方向约20公里处
有重大考古新发现!
1月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宣布,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发现商代晚期铸铜遗址,仅用于铸铜的人工台地面积就达千余平方米,系迄今所见长江流域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铸铜遗址,堪称3200年前的“重工业基地”。
商代遗存重点揭露了一处用于铸铜的人工台基以及台基上的各类铸铜相关遗迹,与精炼粗铜、熔炼合金、陶范浇铸相关,有灰烬沟、冶铸工作区、粗砂坑、炉基、陶范坑、垫土坑以及因冶铸活动而形成的黑灰面、烧土面、柱洞类等遗迹,基本上涵盖了铸铜生产主要环节。
出土的陶器
人工台基沿滠水东岸平行分布,其布局与郑州商城南关外、阜南台家寺铸铜遗址的布局十分类似,如其南部和北部分别被一条东西向灰沟所隔开,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铸铜生产作坊。台基呈西南、东北走向,从布局看,其东面和西北角应有进出作坊区的通道。台基南部长29.4米、东边南北长40.8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西部和南部边缘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柱洞,表明手工业作坊周围建有临时性工棚设施。
铸铜生产相关遗物
专家认为:
鲁台山郭元咀遗址是近年来湖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代考古发现之一,其年代上能与更早的盘龙城遗址相衔接,真实再现了公元前1226年前后商王朝统治和经略长江流域的真实图景,也为探讨长子国遗存以及周王朝对鄂东地区的分封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学术价值和意义重大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该考古项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具体体现为:
一、郭元咀遗址的商代遗存十分丰富,年代相当于殷墟一期前后,对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商文化发展演变、地方文化发展演变、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揭示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二、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铸铜遗址。发现的各类铜渣、陶范、坩埚壁碎块及炉基表明,该遗址中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几个手工业操作链,即就地制范、制沙淘选、筑造炉址、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等。
四、按窝鼎足等遗物的出土显示,郭元咀遗址与大路铺文化存在交流,暗示此地出土的铸铜原料或来源于鄂东等地的长江铜矿带,对揭示殷墟一期之后的青铜铸造活动的组织形态、原料的运输路线等青铜时代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五、在商代铸造活动核心区的东北部发现的烧土遗迹,可能是商代铸铜场所废弃或铸铜规模缩减后另一个与铸铜相关的遗迹,而且在商代铸造台基西部边缘上形成的周代墓葬也有可能是这个遗址上最后一批铸铜活动者的墓葬。这两个可能的疑点为讨论继商人之后周人是否曾继续在此进行铸铜活动提供了可遐想的研究空间。
六、遗址还发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灰坑、墓葬类遗存,为研究鲁台山西周“长子国”族属与源流提供重要线索,初步揭示了滠水中游地区这一阶段考古学文化面貌。
据介绍,1977年~1978年,黄陂县文化馆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鲁台山西南、滠水左岸的一段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的范围内清理西周墓葬5座、东周墓葬30座,并清理一座直径2米、深约4.7米的西周灰坑。其中M30出土青铜器47件,有铭铜器10件,铜礼器有圆鼎3、方鼎4、甗2、簋2、爵9、尊1、觯5、觚1,最为著名的是“公大史”方鼎和“长子狗”圆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