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纪南故城是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因在纪山之南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南距荆州城5公里,北距纪山约25公里,东北距雨台山1公里,东南距鸡公山遗址2.5公里,城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24′11″,东经112°10′34.3″。楚纪南故城规模宏大,平面略呈长方形,南面有一段向外凸出,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周长 15506米,面积近16平方公里。城址四周有夯土城垣,除东垣北半部被207国道压盖外,大部分高出地面3.9~7.6米,底宽30~40米,顶宽10~14米。城垣四周环绕有护城壕,一般宽 40~50米,最宽处达 100米,最窄处也有10米。城内有古河道 4条,与现在河道走向基本一致(图一)。
图一 楚纪南故城卫星影像
2018~2020年度为配合“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和“楚纪南故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我所对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及其北城垣(含护城河)展开发掘工作。通过本次发掘,揭示出规模宏大的城门一座,基本搞清了城垣堆积状况及其始建年代,并对该区域的城防结构、城址形制变迁提供了新线索。
一、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遗址发掘
发掘面积1090平方米,共布10×10米探方9个,5×10米探方3个,4×10米探方1个。由于该处为整个纪南城的地势最低处,破坏较为严重。发掘堆积层次分为6层:第①层为耕土层,第②层为扰乱层,第③、④层为明清文化层,第⑤、⑥层为唐宋文化层,未见东周文化层。
整个城门复原宽度约为52.5米,有三个门道。中门道基部宽约16.5米,与南门道的隔墙门垛基部宽约6.2米,与北门道的隔墙基部宽度约6.8米。北门道基部宽约4.7米,北门垛基部宽度为6.8米。南门道及南门垛被现有水泥路占压,复原宽度当与北门道及北门垛相当。几个门垛现存长度接近,约15米,西部基本到头,东部被破坏。门道与门垛基本与城垣垂直。门垛内发现柱洞、板槽之类的建筑痕迹。暂未发现门楼、门房遗迹(图二)。
图二 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发掘航拍全景
二、楚纪南故城东城垣及护城河解剖发掘
发掘面积750平方米。东城垣及护城河解剖发掘布10×10m探方7个,5×10m探方1个。目前城内及护城河区域探方(JTN13E59、JTN13E65、JTN13E66)已基本发掘至生土。其余城垣探方(JTN13E60~JTN13E64)尚在解剖发掘过程中。初步发现如下。
1、初步发现
(1)确认该段城垣的底宽约为47.7米(内坡脚~外坡脚),主墙体呈台阶状逐级夯筑而成。现发现两级台阶墙体,其中主墙体(城I)距地表深约50厘米,顶宽8米,目前可见高约2米,基本呈直立90°。二级墙体(城II)顶面距城I顶面约80厘米,宽4.7米,目前可见高约1米,也呈直立90°。两级墙体均由黄褐花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10~20厘米,夯层表面可见密集圆形夯窝,直径约5~6厘米,深约2~3厘米,推测为木棍集束夯筑而成。城II底部发现墙体基础,灰黄黏土,未经夯筑,表面平坦,包含大量碎陶、瓦片,厚约50厘米。城I内侧发现宽约70~100厘米的挡土墙,深度与主墙体高度相当。城I外侧距顶面约1米处有一条向外凸出约5厘米的二层台,上倒扣板瓦呈条带状。两侧护坡尚在发掘,内护坡长18米,外护坡长16米,未发现夯筑迹象,应堆筑形成。具体堆积状况及坡度尚不明,目测外坡坡度较内坡略缓,推测因近水考虑防洪所致。
(2)城垣及外护坡下发现灰坑及疑似早期壕沟,内护坡下发现与疑似早期壕沟同时期房址、水井等遗迹,均正在判断发掘中。
灰坑开口于城II下,打破墙体基础和生土,坑内出土大量陶、瓦片,初步判断其时代约为战国中期,C14样本测年正在进行。
疑似早期壕沟被外护坡叠压,西距墙体约12米,宽度约10米,深约2.5米。沟内堆积分层,上部为废弃堆积,出土陶片时代基本也为战国中期。下部为使用时期青灰淤土层,尚在发掘,其时代应较上部偏早。同时,此壕沟南北延伸情况亦在勘探过程中(图三)。
(3)确认该段城垣外侧未见护城河,在原定护城河区域发现大量与城址同时期的灰坑、水井及文化层堆积。据此线索,推测纪南城东垣靠近庙湖,可以借助天然屏障,城内龙桥河直接汇入大湖,东门区域形成较大规模的陆路通道或居住区(图四)。
图三 楚纪南故城东城垣解剖发掘外坡全景(东—西)
图四 楚纪南故城东城垣外侧全景(北—南)
2、相关认识
经发掘可以判定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形制规整、体量巨大,应是出城的主要通道,有着发达的水路交通。通过对东城垣外鱼塘的清淤,发现该段城垣外侧没有护城河,但有水井、灰坑等居住遗迹。推测东垣靠近庙湖,城内龙会桥河及南垣外古河道直通庙湖,整个城址东南部借用了自然湖泊的防御功能。同时,东垣外靠近湖边可能设置码头,便于水路交通。东垣外发现的相关居住遗迹应当是守卫人员驻所。
城垣下叠压灰坑的发现是楚纪南故城城垣始建年代的直接证据。疑似早期壕沟如若成立,则对城址形制变迁提供了新的线索,即有可能在战国中期之前,楚纪南故城有壕无城(图五)。
图五 高崇文、张万高先生指导现场发掘工作
既有的发现一方面提供了新材料、新线索,另一方面也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引导发掘和研究者对相关迹象进行深入思考以求得准确把握。随着楚纪南故城主动考古工作的推进,势必有更多发现充实对这座楚都的研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闻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