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求索创新,攻坚克难,保护国宝,薪火相传——陈中行先生访谈

发布时间:2019-12-31 22:39:17    浏览次数:155 次   

卷首语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们将连续邀请馆所部分老一辈文物考古专家回顾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70年文物考古工作历程和成就,畅谈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发展湖北文物考古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并以访谈形式在“江汉考古”微信公众号、湖北省博物馆官网持续推送,以此宣传老一辈文物考古工作者为湖北文物事业艰苦奋斗、奉献一生的精神,引导青年一代树立钻研学术、奋发向上的事业追求和理想。



2019年12月30日上午9点,我们前往陈中行先生在省博的工作室,陈老一早已经在工作室等待我们,当时正在和李澜老师检查曾侯乙内棺的保护情况。在陈老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后,我们陪同陈老移步至编钟馆会议室,开始今天的专访。陈老虽已年逾八旬,但依然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在采访的近两个小时里,陈老带我们回忆了他在湖北省博物馆47年来的文保生涯和漆器情缘,让我们一同感受了那求索创新、攻坚克难的峥嵘岁月,并一起重温了许多保护国宝、硕果累累的荣耀时刻。

陈中行先生接受采访


求索创新

 江旭东(以下简称“江”):陈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已有40多年了,想请您谈一谈您刚来的时候湖北的文物保护状况。

       陈中行(以下简称“陈”):我是1972年调入湖北省博物馆工作的,当时湖北的文保力量还非常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比如1965年发掘的望山一号楚墓的漆木器,已经出土了六七年,都只能一直浸泡在水里,业内人士对其束手无策。因为在当时,漆器脱水保护的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更何况我们国家当时的物质、科研条件都很差,远不如现在,因此更难在这方面进行文物保护。我开始做这方面研究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有发现哪个国家已经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国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研究,但是他们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漆木器的脱水保护问题。当时对这个漆木器脱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就是自然干燥法和真空干燥法,这些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容易变形、变色、开裂等。当时在漆木器脱水方面还没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因此必须需要我们研究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方法。       江:您是全国漆木器保护领域最著名的专家,您当时选择了漆木器保护作为毕生的事业,请您谈一谈当时选择这一领域的原因和思考历程。       陈: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国内就已经出土了一部分漆木器,比如我们湖北省非常有名的望山一号墓就有很多。漆木器刚出土的时候是泡在水里面的,如果让它自然干燥,就会发生剧烈的收缩和变形,更有甚者整个崩裂开来,漆皮脱落,直接就毁掉了。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在1972年,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找到我,让我集中精力去做出土饱水木漆器脱水保护的研究。因为当时我们国内对此是毫无办法,而我是6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那个时候又在文化部下面的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所以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们就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们那代人思想单纯质朴,尤其是当时的大学生很少会去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得失,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应该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就是以前经常说的“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任务,来到湖北省博物馆。应该说我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一方面有个人特长和所学专业的因素,更多的是出自这个领域的需要和组织上的安排。


攻坚克难

 江:您早期实施了我馆一大批出土饱水漆木器的保护工作,让广大观众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两千多年前精美的漆木器,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当时您在保护这批漆木器的时候,碰到了哪些技术难题,您是如何解决的?

 陈:难点有两个,一是“从无到有”。以前从来没有一种有效的保护技术,也很少有可以借鉴参考的资料,只有自然干燥和真空干燥两种不理想的方法,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二是整个实验过程好似“大海捞针”,我前前后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用漆木器残片做实验,几乎是把所有能溶于水的有机溶剂都试了个遍,最后终于发现了乙二醛这种物质。乙二醛在遇水渗透后可以完全保持漆木器的原貌,收缩率几乎为零,并且还能保持漆器的色彩。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那种普适性方法——乙二醛脱水加固法。前期的研究,为了保险起见,都是用小块的漆木器残片来做的试验,那乙二醛真的应用到国宝级文物上的实际效果如何呢?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出土于望山一号墓的彩绘透雕小座屏,上面刻了凤、鹿等很多动物,栩栩如生,天衣无缝,算得上是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杰作。由于小屏风一共五个构件,由榫卯结构组合构成,我只能将它每个部分先分开,再一个个构件进行处理,最担心脱水以后各部分发生变形,无法复原,而且乙二醛脱水法的周期较长,即使是处理一个小小的构件也需要一年,而且必须每天进行监测。就这样一个构件一年,最后用了五年完成了这件彩绘透雕小座屏的脱水保护及修复,而且效果不错。实践证明,用乙二醛处理小件的漆木器,效果非常理想,之后我又将其应用于大型的国宝——曾侯乙墓棺椁的保护。我于1992年开始着手保护曾侯乙墓棺椁的保护,首先处理内棺的棺盖,其实也是为了保险起见,因为它的体量最小,如果它处理得好了,可以继续处理整个内棺。历时近三年,棺盖达到了预期的保护效果。在此期间,我还特意定制了用工程塑料制作的大型水槽,可以将内棺完全浸泡在乙二醛溶液中进行脱水。接下来的时间内我就对内棺和外椁分别进行保护,由于外椁的尺寸更大,采用了灌注法进行脱水。我们总共耗时五年,完成了对曾侯乙墓棺椁的脱水保护,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陈中行先生在工作室检查曾侯乙内棺保护情况


江:除了漆木器,当时您还参加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工作,能谈谈在复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意义吗?

       陈: 1979年,也就是曾侯乙编钟出土的第二年,叶剑英元帅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叶帅对曾侯乙的青铜器,特别是编钟非常感兴趣,临走前,提出这些文物都是国宝,不但要认真地保护好,而且是否可以复制一套编钟,以便进行长期演奏,发扬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对叶帅提议,湖北省博物馆的领导都非常重视,于是立即向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上报。经上级部门批准以后,着手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当时,湖北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分析研究。我当时是复制研究组的技术负责人。首先复制前肯定是要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遇到的难点就是如何进行原件翻模的问题。我当时就想到了用硅橡胶进行原件翻模,一是因为硅橡胶是中性物质,容易揭取;二是因为硅橡胶的收缩率很低,翻出来的纹饰非常精细,并且选用了聚乙烯醇缩丁醛作为隔离剂,总体而言就是不会损害到文物本体。当时国内生产硅橡胶的厂家还寥寥无几,我几经调研,最后联系到了四川成都的一家化工厂,从他们那里采购了优质的硅橡胶进行翻模,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也取得了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尝试在大型青铜文物上采用了硅橡胶进行原件翻模并取得了成功,为以后相类似的大型青铜器原件翻模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江:除了漆木器藏品的保护工作,您对遗址中的大型饱水木构件的保护也有很多重要的贡献,比如: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等,这些工作与漆木器的保护有何关联和区别?

       陈:含有大型木构件的遗址保护,其实主要也是南方含有大型木构件的遗址保护,因为南方多水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比如绍兴印山越国王陵保护,当时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编制了保护方案,其他还有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共同参与。我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了绍兴印山越国王陵的保护研究,越王陵是一座位于山包上以大型的“人字形”木构件为主的墓,像对这种遗址的保护与一般漆木器保护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关键点——疏干排水, 这里提到的“疏干排水”就是在遗址的周围挖掘排水渠,并且在墓室的表面铺上土工布,以此保证墓室的干燥,整个木构件墓室则采用PEG喷淋加固。出土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条古船,据考证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这个遗存也是由我总负责实施原地保护,保护过程中我总结了西方国家失败的教训,对独木舟先采用纸浆包裹法脱盐,再采用PEG复合液喷淋的方法进行保护,尤其是从单一的PEG保护过渡到了PEG复合液保护。在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中,我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共同合作,特别采用了“电渗法”对遗址的木构件进行了加固。

保护国宝

 江:您主持的《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古代饱水漆木器》科研项目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能具体谈谈这个项目的意义和作用吗?

       陈: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勤劳智慧的先民们曾经制作了许许多多的漆木器,不过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干燥,不利于漆木器的保存,因此漆木器主要是发现于南方地区,尤其是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广东一带。这些地区都出土了大量漆木器。这一类文物在我国考古文物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古代工艺美术史和漆化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比如说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漆器是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件漆弓,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年代跨度很大,这就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漆器源远流长。漆木器是文物中的一大类,和青铜器、陶器、瓷器一样,为当时的历史、文化、工艺技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首先出土的漆器种类非常多,比如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以及音乐文物等,它涉及到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次漆器上还有很多彩绘纹饰,能够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因此,研究漆器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漆器保护问题不解决,就给历史研究带来很多困难;如果对漆器不进行保护,木胎就会腐烂,那么文物就会损毁。所以我进行的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和作用就是对我们馆乃至全国的漆木器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经我们脱水加固定型的出土竹木漆器文物,在我们馆“曾候乙”、“楚文化展”、“九连墩记事”及“秦汉漆器艺术”等展览中长年展出,得到了观众的赞誉。从1989年至今,经脱水保护的漆木器分别赴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展出,受到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另外我还要补充一点,乙二醛脱水保护技术是国家保密的,之所以要保密是因为设置一个高门槛让技术不外流,就可以抑制盗墓贼盗掘漆木器及其后期走私境外。因为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欧美、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获取了我们很多漆木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研究出有效的脱水保护技术,因此盗墓、走私分子都只对青铜器、陶瓷器、玉器这些容易保存的文物感兴趣。因为盗墓贼即使挖到了漆木器也保护不了,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买卖”和“市场”,因此对于漆木器的盗掘、走私现象几乎没有。       江:我馆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是首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这应与您在漆木器领域作出的贡献密不可分,能请您具体谈谈吗?       陈:我记得当时第一批基地一共就只有三家,而湖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首先就是国家对我们湖北省博这么多年文物保护工作的肯定。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就这样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傲,沾沾自喜。漆木器重点科研基地就应该发挥在漆木器保护领域的带头作用:第一是积极承担科研任务。文物保护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护方法应当不断创新,比如从单一的乙二醛脱水到乙二醛复合液脱水,再比如在大遗址木构件原址保护方面,从单一的PEG保护到PEG复合液保护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二是面向全国承担漆木器保护和修复任务,而不单单是局限于本馆。在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漆木器保护修复任务的过程之中,对我们基地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提高,比如对于漆木器的工艺研究可以做得更加细致,漆木器的修复技术也会日臻完善。目前,我们已经承担了香港、江宁、临沂、广州等多地的漆木器保护项目。

薪火相传

 江:您对我馆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的长远发展、以及年轻文物保护工作者人生规划有何期望?

       陈:湖北省博物馆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除了漆木器外,还有大量的青铜器、书画、古籍、陶瓷器、金银器等,几乎涵盖了所有门类的藏品,所以文物保护工作涉及的门类一定要齐全,要能满足日常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我馆藏有大量有机质文物,比如漆木器、竹简、书画、古籍、丝织品等,这类文物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要保存好首先要控制好环境,特别是温湿度。       文物保护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有全面的理工科基础,另外还要在历史、文物、考古等方面有深刻理解。简单说就是要文理兼顾、“才艺双全”。而初入文保领域的年轻人因为专业的限制,往往仅在某一方面有基础,比如我当时就是化学系毕业,工作后就需要在历史文化领域深入学习。就是说,年轻的文保工作者,首先要有一个漫长的学习期打基础。其次,因为文物保护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就比如我当时就是以解决漆木器脱水保护为目标。目前,在博物馆藏品保护领域也有很多世界难题,比如:青铜器的有害锈、纸制品的老化、彩绘的褪色等,年轻的工作者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领域,致力于毕生精力攻克,只要能坚持不懈,最后一定能取得成功。       最后也祝愿我们馆所文物保护和其它各项事业,如我们的国家一样,硕果累累,蒸蒸日上!

陈中行简介:

陈中行,1939年11月生,江苏武进人,中共党员,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1963年9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并分配到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工作。1972年5月调入湖北省博物馆,1990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2002年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曾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独立完成的《乙二醛脱水加固定型古代饱水漆木器》科研项目于1988年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古代饱水漆器的脱水加固定型》、《古代饱水竹简的脱水处理》获省与全国科学大会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曾侯乙编钟的复制研究》获文化部科研成果一等奖,编制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合理采矿及原地保护方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出土饱水竹木漆器脱水保护技术》等专著。

                                                                                                               撰稿:李澜  江旭东  陈亦奇                                                                                                               审核:方勤  陈丽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