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石家河遗址:长江中游的考古奇迹

发布时间:2018-09-30 17:12:24    浏览次数:1234 次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熊文婷 吴述明


初进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考古研究中心,常常会觉得“寂寥”,因为看不到什么人走动,也很少有说话的声音。但推开一间间办公室的门,才发现,工作人员还真不少。


画图、整理陶片、修复文物、撰写简报……考古人员的日常,琐碎而忙碌。“对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延续和扩展,是遗产保护的重要支撑。”石家河考古项目负责人向其芳说,他们现在主要忙于对已有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以便及时组织编写出版阶段性成果的专题考古发掘报告。


1954年冬,一个水利工程的掘进,意外掀起石家河遗址神秘面纱的一角。在石家河遗址被发现前,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知之甚少。石家河遗址的发现和其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考古学泰斗苏秉琦的史前文明“满天星斗”说。

/

谭家岭东区发掘现场。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供图


石家河古城是长江中游已知的最大史前古城,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在石家河古城周边已发现17处城址,大体呈半月形分布在江汉平原西北部向低丘过渡地带。


攀上一处高地,如果不是在考古人员的指引下,很难想象,这一道横亘于稻田与树林之间的长埂,竟是历经5000年风雨沧桑的古垣。城垣经黄土夯筑而成,一旁还有一条几十米宽的壕沟,如同护城河紧贴着长埂延伸。


2014年,考古工作者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发掘出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表明古城在距今约5000年时开始筑造,将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500年。

/


团凤。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供图


考古人员分析,陶缸可能是长江中游原始先民一种独特的祭祀用具,陶缸首尾套接样式在长江中游地区极为罕见,表达了先民的某种心灵寄托。


在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三房湾遗址,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密集堆放在土层之中,厚达数米,蔚为壮观。而在谭家岭之北邓家湾遗址,考古人员曾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陶塑品。


红陶杯是实用酒器还是祭祀礼器?陶塑品是玩具还是艺术作品?套缸之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但考古专家却形成共识:如此大批量的手工制品集中出土,反映了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存在,也反映出已经出现聚落等级与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社会分工正在细化。


240余件史前玉器的发现


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伴随着珍贵艺术品的出土,对石家河遗址来说,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当属数百件精美玉器的面世,它们沉睡数千年,却依然古朴优美,令人震撼。


2015年年底,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用“巅峰”这两个字形容石家河出土的玉器。他说:“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震撼,这批玉器的发现,击碎了学者们构建的古玉体系,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后的时空坐标。”

/

玉虎。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供图


1996年,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国家文物局将石家河遗址作为全国30处大遗址之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08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其后,天门市政府按照湖北省文物局的部署,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保护管理总体规划》,计划将石家河遗址建设成为考古遗址公园。2015年11月,石家河遗址总体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自此,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驶上快车道。2017年4月,天门市成立石家河遗址管理处。2017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导小组。湖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天门市委市政府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和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面建成的战略目标,制订了《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

/


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效果图。


考古遗址地的观赏性较差,公园计划运用声、光、电、LED等多种技术,生动呈现遗址内涵,并提供游人参与体验古人生活、生产的互动活动,增强展示的趣味性,以引导民众走进遗址,共享遗址保护成果。


《光明日报》( 2018年09月30日 10版)


作者:2018年09月30日 10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