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参访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8-07-22 00:00:00    浏览次数:199 次   

为让台湾考古专业师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实地感受中华文明,促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增进两岸一家认知。今年4月8日,国台办、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湖北设立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7月15日,“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揭牌仪式在湖北省博物馆举行。国台办交流局副局长王振宇、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巡视员朱晔,湖北省台办主任李建红、湖北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以及来自两岸的200余名师生和考古界专家学者出席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现场

 湖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前文化、楚文化、曾文化以及矿冶文化等占有重要地位,是考古研究的重地。湖北与台湾文物界交流合作频繁。早在1993年,由海协会、台湾海基会、国家文物局、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组织两岸文物考古专家,组成“长江三峡文化遗产保护考察团”对沿线各地的文化遗产进行考察,成为两岸文物界隔绝40余年后双方首次共同完成的田野调查。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1998年湖北省博物馆为台湾复制了一套曾侯乙编钟,开启了湖北与台湾文博考古界合作之门。此后,双方交流更加频繁深入。2008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先后与台湾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馆、台科博等合作举办了《剑舞楚天——越王勾践剑暨九连墩出土文物展》《金玉良缘——梁庄王文物展》《神游武当——湖北道教文物展》《城壕的故事——屈家岭文化特展》《鼎立三十——先民铸鼎熔金的科学智慧特展》等大型展览,通过不同角度展示了湖北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珍贵文物,增进了台湾民众对荆楚文化的了解。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副巡视员朱晔表示,“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不仅为台湾师生提供教学实习机会,为两岸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将促进两岸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两岸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文脉传承的共性问题,交流经验、交换信息,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方勤馆长(所长)在揭牌仪式致辞

 揭牌仪式后,在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台办、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的安排下,来自中研院史语所、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兴大学等12所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3名师生开始在荆楚大地的参访活动。

第一站:黄陂盘龙城

 参访团第一站来到位于武汉市东北郊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师生参观了盘龙城遗址核心区和文物陈列室,详细了解了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的盘龙城的发现、发掘、保护和研究的历史,认识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灿烂,了解了盘龙城大遗址保护理念及建设成果。虽然天气酷暑难耐,但是同学们的求知热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在参观中认真聆听讲解,积极交流,记录笔记。围绕参观内容,师生们问到盘龙城遗址的青铜器铸造情况,也有同学咨询遗址公园如何更好的提升市民参与度,还有学生对盘龙城遗址“外城垣”相关问题兴趣浓厚。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万琳院长、湖北省考古所罗运兵副所长和大家进行了交流。 

参访团师生在盘龙城

第二站:天门石家河

 参访团第二站抵达湖北天门市,参观了天门市博物馆展陈的石家河遗址出土遗物及近年出土文物,并与当地考古发掘工作者展开座谈交流。

 在天门博物馆,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石家河文化的脉络和特征,对石家河遗址出土文物的介绍令师生印象深刻。其中玉璇玑、连体双人头像、虎座双头鹰等玉器,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是史前长江中游地区玉器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

 随后,参访团来到石家河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先后参观了三房湾遗址、石家河古城遗址西城墙、印信台等遗迹。工地发掘队员向其芳指出,石家河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城址在当时为最大、祭祀风俗独特、玉器工艺水平高超,对于探讨中国史前文化,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访团师生在石家河

 午饭后,参访团师生来到石家河考古工作站,向其芳、彭小军、陶洋、陆成秋等考古项目负责人为参访团师生做了关于石家河遗址、沙洋城河遗址、屈家岭、寨子山等多处遗址考古新发现的详细介绍,并与师生们就石家河遗址的年代问题、城壕的兴建与废弃及屈家岭文化与石家河文化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第三站:荆门屈家岭

 参访团一行第三站抵达屈家岭。16日下午参观了屈家岭遗址发掘现场。17日上午,在湖北省台办、屈家岭管理区、湖北省考古所有关领导和参访团师生的共同见证下,在屈家岭工作站揭开了“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第一个教学点的序幕。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首次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它是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发展的重要界标。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命名地,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栽培稻首次发现于此。省考古所罗运兵副所长、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项目负责人陶洋带领师生们认识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详细了解了屈家岭大遗址保护以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念和进展。并围绕师生提出的有关屈家岭文化的内涵、屈家岭遗址出土史前陶器的制作工艺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解答。

参访团师生在屈家岭

第四站:随州

参访团一行第四站抵达随州市。先后参观了随州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整理库房、擂鼓墩墓地、安居古城址及羊子山墓地。

       7月17日中午,参访团一行到达随州博物馆,首先在讲解员的导览下参观了随州博物馆展览陈列,欣赏了美轮美奂的编钟乐舞表演。接下来深入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整理库房,近距离接触近年来随州出土的重要曾国遗物。黄凤春、郭长江就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及汉东东路墓地出土的文物,向参访团师生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文物库房,台湾师生久久盘桓、细细揣摩,不愿离开。

参访团师生在随州

 7月18日上午,参访团师生一行到重要遗址点进行现场观摩。在擂鼓墩墓地曾侯乙墓坑,参访团一行见识了曾侯乙墓的恢宏气势及独特葬俗,为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深深震撼。随后,参访团一行人实地考察了安居古城址及羊子山墓地。省考古所凡国栋博士就安居古城遗址及羊子山墓地的情况对参访团师生进行介绍,在羊子山墓地的监控用房,参访团师生一行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为打击盗墓、保护文化遗产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手段,最大化地存续了文化根脉。

实地参访之后,参访团师生回到随州博物馆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黄凤春、郭长江、凡国栋先后就近年曾国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报告,内容涉及叶家山墓地、庙台子遗址、郭家庙墓地、苏家垄墓地、文峰塔墓地以及汉东东路墓地的考古工作情况,并就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同学们非常关心叶家山出土铜锭与“金道锡行”问题、漆器的制作工艺等问题,考古所带队老师就上述问题与台湾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

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参访活动是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揭牌后安排的第一项活动。整个活动为期六天,内容以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和曾国考古学文化为主线,通过参访工地、观摩文物、遗迹,互动交流等方式,迈出了台湾师生参与大陆考古的第一步。通过这一阶段的参访活动,台湾师生大致构建起对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特别是对于以屈家岭—石家河为代表史前文明和曾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师生对考古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增进了师生对湖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理解。

学术研究中心  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