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2016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在湖北荆门召开

发布时间:2017-01-23 15:29:15    浏览次数:539 次   

2017年1月14~15日,“2016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在荆门避暑山庄国宾酒店召开。本次会议由湖北省文物局指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荆门市博物馆承办。来自北京、江苏、福建、四川、重庆、河南、湖北等七个省市47家单位的150余名考古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交流会,省内各地市博物馆考古机构都派出专业人员参与。本次交流会参与范围、参与人数、交流汇报主题数目都创下历史新高。

会议开幕式上,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所长方勤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特别要求考古所内的年轻人虚心向高校、兄弟单位以及本单位的老同志学习,快速成长。随后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胡继锋代表会议承办方致辞。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本次交流会不同于考古所历年举办的内部交流,此次把湖北省内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所有单位都邀请过来参与交流,分享考古成果、交流经验、提升科研水平,特别是邀请到著名高校的教授参与其中,并专门邀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霍巍教授作为点评嘉宾,这无疑提升了会议的档次和水平。随后王风竹在讲话中回顾了201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2017年的工作提出了展望。开幕式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馆所长孟华平主持。

2016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开幕式现场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在开幕式上讲话

会议共有来自15家考古单位的 35个考古项目进行交流汇报。涉及到大遗址保护项目、主动发掘项目,以及配合鄂北水资源、蒙华铁路工程开展的抢救性发掘项目。大会汇报按照史前考古、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六朝隋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等专题展开交流汇报。各场次发言分别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馆所长孟华平、罗运兵、王先福,以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余西云主持。

史前考古部分共有天门石家河、荆门屈家岭、石首走马岭、郧县吴家沟、松滋关洲、沙洋城河、沙洋叶家湾等七个项目进行汇报。

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近年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新发现的谭家岭古城将石家河古城的城建历史向前推进到距今5200年甚至更早。印信台大型祭祀遗迹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祭祀场所。出土一批工艺精美、极具研究价值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三房湾遗址发现了专业烧制红陶杯的制陶作坊等等。凭借上述重要考古发现,天门石家河在今年1月10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为“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

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在大量勘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房址、瓮棺、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确认了屈家岭遗址环壕聚落(外壕与内壕)的存在并解决了其年代问题,首次在屈家岭遗址点发现东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走马岭遗址从屈家岭下层延续到煤山文化,发现了三重城垣的结构。关洲遗址为距今约8000年的城背溪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出土遗物丰富,为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城河遗址考古科学复原了其城垣设施和水系结构,在遗址中发现了奠基活动留下的遗迹遗物。叶家湾遗址考古发掘显示该地属于一处内涵极丰富的史前环壕聚落,其年代大体从大溪文化延续至屈家岭文化时期。

商周考古部分共有黄陂盘龙城、大冶铜绿山、阳新和尚垴、随州庙台子、京山苏家垄、枣阳周台、忠义寨、潜江龙湾、宜昌万福垴、老河口小王堰等九个项目进行汇报。

盘龙城遗址考古对杨家湾北坡“外城垣”进行解剖、对小嘴铸铜作坊进行发掘,突出亮点是开展水下考古探索,对盘龙湖水下地形进行测绘和钻探,了解到一批水下的遗迹分布情况。随州庙台子遗址在南台子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夯土基址,为大型排房建筑,推测与西周早期宫殿基址相关。枣阳周台发现一口规模巨大的深井、忠义寨城址内发现一组大型高台建筑,与此前发掘的郭家庙曹门湾曾国墓地形成一组对应关系明确的居葬遗址。京山苏家垄再次出土大量曾国青铜器,进一步丰富了曾国考古的内涵。宜昌万福垴遗址在编钟出土地外围发现灰沟、祭祀坑、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遗物,对早期楚文化探索具有重要价值。潜江龙湾发掘清理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战国楚墓和放鹰台一、二号宫殿基址之间的排水管等建筑遗迹。老河口小王堰遗址地层丰富,出土了大量东周、汉代至唐宋时期的遗物。

大冶铜绿山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揭示出春秋时期较为完整的采冶生业链,并在四方塘地点首次发现我国矿冶生产者墓地,填补了中国矿冶考古的多项空白。四方塘墓地也因此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新发现。和尚垴遗址也是以冶炼为主的矿冶遗址。文化内涵上以西周时期为主,延续至东周时期,属于鄂东南和赣西北地区典型的扬越文化。2016年新发现一批采矿遗迹、冶炼遗迹、工棚废弃遗迹,出土大量遗物。

战国秦汉考古部分共有荆州凤凰地遗址、襄阳王坡墓地、荆门冢子坡、丁冢、襄阳祖师殿与老虎山墓地、张家岗墓地、老河口吴家桥西墓地、南漳申家咀墓地、枣阳白毛庄遗址、新洲江山湾墓地等九个项目进行汇报。

荆州凤凰地一座汉墓出土各类遗物130件(套),包括1枚木牍《告地书》和41枚木简。据告地书记载,墓主人为“大庶长寡”,下葬于即汉文帝十二年。襄阳王坡、荆门丁冢均为战国楚墓,出土一批遗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襄阳祖师殿、老虎山、张家岗、荆门冢子坡、南漳申家咀均为汉代墓葬,出土一批类型丰富、数量可观的汉代典型器物。老河口吴家桥西墓地发现有较大规模的地上建筑并有围墓沟遗迹,可能为一处等级较高的汉墓。

六朝隋唐考古共有鄂州瓦窑咀、广水大汪家湾、鄂州牛头山、郭家细湾墓群、荆门大冢墓群、随州杨家河墓群等五个项目进行汇报。

鄂州瓦窑咀遗址为孙吴时期一处大型手工业作坊遗址,具有规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广水大汪家湾、鄂州牛头山、郭家细湾墓群、荆门大冢墓群、随州杨家河墓群等均为六朝墓葬,发掘出土的随葬器物各具特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宋元明清考古共有丹江口库区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鹤峰容美土司、老河口杨庄遗址、宜城王家坪遗址等四个项目。

丹江口库区的水下考古调查对湖北库区的水下文物现状有了初步认识,获取了淹没区内均州府治、武当山古官道(水下部分)沿线古迹的最新资料;提升了湖北水下考古工作能力,总结编写出了《多波束探测操作手册》。老河口杨庄遗址年代属于元代中晚期至明代早期,明代中期前后一度衰颓,明代晚期复兴,清代咸丰年间被彻底废弃,是目前鄂北一带发现为数不多的晚期遗址之一,考古发掘所获瓷器较为精美,所属窑口较丰富,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鄂北地区元明清时期考古的空白。宜城王家坪遗址包含了从战国时期、汉代、宋代以及明清时期不同阶段的遗存,内涵较为丰富,有待进一步发掘揭露。容美土司遗址2016年开展了大量调查勘探、清理工作,收集了大量碑刻文献,对于研究土司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李玲研究员作了关于文物整体提取技术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文物整体提取技术、类型不同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大量实例说明文物整体提取的文物处理研究的方法,对田野考古出土文物的提取、保护及后期复原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闭幕式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作为特邀专家作了精彩点评。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馆所长方勤作大会总结。闭幕式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馆所长孟华平主持。

霍巍院长指出演讲者PPT讲述体现出的考古发掘现场非常规范、记录非常详细、流程非常科学。而且大量运用航拍、建模、三维成像等新技术,动植物考古、矿冶考古等多学科手段体现非常充分。然后对30多位发言者的演讲内容进行了点评。

方勤馆所长在总结中对各位汇报者发言中体现出的问题意识、科研意识非常赞赏。他指出今年的汇报会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就是由湖北省考古所牵头联合江西、安徽、湖南等省考古单位申报的跨地域、跨学科课题“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纳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规划立项。这两天汇报的题目都可以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这一大的背景下展开。具体到某一个遗址或墓葬的工作,大家都会站在区域系统、聚落的角度来看问题,有了高屋建瓴的意识,并逐步认识到环境变化等因素对遗址考古发掘的影响,这种科研意识要进一步发扬和加强。

霍巍教授在闭幕式上作学术点评

方勤馆所长在闭幕式上作总结

与会代表合影

学术研究中心供稿

摄影:余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