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从秦简到汉简,聆听云梦睡虎地的历史回响

发布时间:2025-04-22 15:54:31    浏览次数:311 次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云梦,不仅拥有着千年传诵的自然风光,更埋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1975年,云梦地区出土了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代简牍——云梦睡虎地秦简。31年后的2006年,在距离秦简出土地点仅70余米的地方,又出土了2000余枚汉简。近期播出的《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正是聚焦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云梦睡虎地汉简。节目通过生动的影像语言和权威的专家解读,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寻简牍背后鲜活的西汉社会图景。

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的墓主人名为“喜”,是一位秦代基层法律工作者。同墓出土的秦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典,为研究秦代法律体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而云梦睡虎地77号汉墓的墓主人“越人”,同样是一名基层官吏。他所记录的简牍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日常公务、徭役劳作以及各地出差等事务,为研究西汉早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史料。

云梦睡虎地汉简的《质日》简册尤为珍贵。这部跨越汉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至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的14年“历史史诗”,以其独特的纪实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汉早期社会的窗口。简牍的主人“越人”作为安陆县“官佐”(爵位公乘),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公务往来、日常琐事,乃至各地出差经历。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却生动再现了一位基层官吏的真实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到两千多年前的社会脉搏。

与《质日》简册一同出土的《算术》简册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记载的“周田术”和“圆田术”等数学计算方法,与《质日》中越人负责丈量田地的记载形成呼应,生动展现了古代数学在实际政务中的应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算术》中明确记载:“欲求其周,以十六乘径,五而一,周也。”这表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周长与直径16:5的比例关系,即圆周率取值为3.2,这与如今我们所熟知的3.1415926极为接近。该发现表明,在秦汉之际,已有人敏锐地认识到比3更精确的圆周率,体现了古代数学家的非凡智慧与卓越贡献。

地处南北交通枢纽的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先后出土了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法典、家书以及“中华第一长文觚”等重要文献。这些内容丰富的简牍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图景——从秦统一前秦楚争霸的烽火硝烟,到普通百姓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从秦朝建立的法律体系,到秦始皇巡游云梦的珍贵实录。尤为可贵的是,西汉初期对秦律的继承与发展在简牍中得到清晰呈现,如《田律》等法律条文的延续,以及秦汉律令的相互印证,为“汉承秦制”这一重要历史命题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

简牍作为当时的原始记录和直接遗存,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时指出:“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简牍探中华》节目聚焦简牍这一特殊载体,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和密码,深入阐发简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此次《简牍探中华》节目对云梦睡虎地汉简的深入解读,与此前播出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相互呼应,展现了这一历史转型期的生动图景。节目以创新的视听表达,成功激发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仅让沉睡千年的简牍焕发新生,更在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转自 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