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这波封神!神秘方舱直播狂揽800万+ 网友:比开盲盒刺激!!

发布时间:2025-04-20 11:08:37    浏览次数:33 次   

4月17日,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拾遗荆楚 询问长江”青年文物专家公益云课堂暨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公益行(第二季)正式启动,首站来到了被誉为“世界人类演化圣地”的湖北十堰郧阳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现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发掘领队陆成秋带领志愿者和网友走进考古方舱,零距离探寻百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印记,追问长江文明的起源。

活动于央视频、长江云、湖北日报、湖北发布、青春湖北、湖北文旅、湖北文物、今日头条、湖北教育发布等官方网站及重点网络平台实现同步直播。直播期间,在线观看浏览量超800万。

在“核心舱”内,面对志愿者接连抛来的疑问,陆成秋手持激光笔,让大家的目光穿梭于探方之间,揭秘了考古发掘现场的工作日常,并生动讲解了化石的形成原因、种类等信息。志愿者不时驻足,低头凝望,恍惚间,仿佛眼前,百万年前古人类正围坐在猎物前,准备敲骨吸髓、大快朵颐。

移步换景间,志愿者来到了“郧县人”3号头骨被提取出土的位置,如今,这里仅留下一处凹陷。陆成秋激动地回忆起,曾经亲手将它从方寸之间托举出来的心情,“因为头骨下面连着一个大的底座,比想象中的要重,生怕掉落。”当被问及“郧县人”3号头骨背后的科研价值时,他指出,“相较于‘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3号头骨化石出土时未发现明显变形,其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更丰富,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枚头骨化石变形的缺憾。”

行至“土层样品区”,陆成秋介绍道,封存文化遗址的地层宛如一本“地书”,忠实地记录下时间的痕迹,需要被妥善保管,留给今后的科研工作者仔细阅读。接下来,陆成秋如数家珍地举起不同石器,讲述着如何从打制痕迹里窥见古人类的生存智慧,并化身为“原始部落长老”,现场敲击砾石,邀请志愿者体验用“新鲜出炉”的石器划破纸张。

随着石器刃口利落地割开纸片,志愿者发出惊叹,原来看似笨拙的古老石器,实则实用而高效,浸润了古人类的血与汗。在不知冶炼锻造为何物的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正是凭着石器,才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一路进化至今。

走进修理室,一名白发苍苍的技术人员正在一点一点地把化石从岩石中分离出来,让化石“原形毕露”。谈话间,技术人员表示,化石修理工作是一场精细的雕琢,需要人手稳、心细,还得掌握解剖学、动物学、生物学等知识。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距离考古方舱100多米的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C区的发掘现场,两名志愿者手持铲子,小心翼翼地挖掘土层,甚至模仿陆成秋老师的“经典动作”——用舌头感受土壤中的砂砾,从而判断土层,与时隔百万年的土地来了个亲密接触,让现场氛围迅速活跃了起来。

课程的末尾,在巍巍秦巴山,悠悠汉江水前,陆成秋同志愿者一起,站在百万年前郧县人生活的土地上,凝望同一片山水,触摸历史的脉搏,理解长江文明的厚重,感慨沧海桑田的变迁。随后,志愿者围绕“郧县人是顶级掠食者还是边缘求生者”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将直播间氛围推向了高潮。听完陆成秋严谨的点评后,志愿者纷纷感慨,人类固然脆弱,但也饱含着克服困难的力量,正是如此,才创造了长江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壮丽图景。

此次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广播电视台指导,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办,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教育频道承办。后续,青年文物专家将轮番上阵,带领青年文物保护志愿者,聚焦长江流域文明标志性遗址及文化瑰宝,讲好荆楚文物故事,共同守护文明根脉,传承历史记忆!

(转自 湖北文物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