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汉黄陂木兰湖畔,湖北考古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室里,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陶豆正在经历重生。灯光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年修复师祝旖婧手持修复刀,正在为这件距今五千年的文物填补细小的裂隙。这里是祝旖婧每天与千年文明"约会"的场所。
是疗愈 是修复 更是让文物焕发千年光彩
日常生活中,人们或会将文物修复师称为“文物疗愈师”,是他们用自己的巧手和日复一日的耐心,扫除文物的尘土,治疗它们的病害,让埋藏于地下的文物恢复到之前的华丽模样。而在祝旖婧心中,她更愿意将文物修复师称为“文物医生”,“当我们作为文物修复师面对文物时,正如医生面对病患。但我们的‘病患’不能言语,就更需要作为‘医生’的我们更加耐心和仔细地进行检查分析,更加谨慎地进行修复处理。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让这些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物能够‘延年益寿’,重新焕发光彩。”
是惶恐 是忐忑 更是与时空对话的浪漫
如今熟练掌握修复技巧的祝旖婧,会时常回想起自己初进实验室修复文物时的紧张与忐忑。刚开始她以为自己经历了多年的保护修复专业教育和各类实习工作后,正式以文物保护修复师的身份面对文物时内心不会有过多的波澜。但真正在面对一件“新鲜”出土的文物时那份惶恐和犹豫,至今都让她刻骨铭心。“学到的东西再多,在真实的、历经千年的文物面前仍然觉得自己很渺小。”文物修复是一个浪漫的职业,在对文物进行修复时,又像是与千年前文物制作者进行对话。文物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件单纯的器物形象,它们更是祖先跨越了千年,与我们进行时空交流的媒介。
是满足 是成就 更是坚定前行的笃定信仰
谈起职业生涯修复的第一件文物,祝旖婧给我们讲述了她与一件新石器时代陶豆的故事。这件陶豆出土时十分破碎,在正式开始保护修复前,她与同事们趴在地上一片一片地寻找、比对这件器物的碎片,将它们收集起来做初步拼对。修复刚出土的文物,与之前接触的艺术品或者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修复截然不同,这也让祝旖婧认识到,作为考古出土的文物修复师,拥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不仅需要掌握充足的保护修复知识,更需要了解考古的相关理论。
“第一次真正看着一件文物在自己手中逐渐由残碎变得稳定、完整,除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多的是让我逐渐了解到我们的专业是真的能为文物的‘复苏’做点什么。”
作为女性考古工作者,祝旖婧对待文物有着更加感性的认识,她和众多考古“她”力量一道,以指尖感知器物残缺背后的文明密码,用情感共鸣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记忆。
如今,祝旖婧主要从事的是出土陶瓷器的保护修复工作。祝旖婧介绍,古陶瓷修复工作更多地是使用现代化学材料进行仿陶瓷质地而不进行高温复烧的方式。除却真正的保护修复工作的实施,还包含一系列在修复工作前对文物的价值评估、工艺研究及病害调查等相关工作,以及在保护修复工作后的资料及档案整理。从前期的评估到对文物的修复,再到后续的登记入册,文物修复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贯穿着有始有终的理念。
在祝旖婧看来,对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护文物本体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她强调,“只有在文物本体存在的条件下,才会有后续人与文物发生的相关联系,才能研究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因此,修复的首要目的一定是保证文物本体材料可以尽可能长久、稳定地存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结合制定的保护修复目标,对器物实施最低程度的必要干预,给未来的保护修复留下空间,也尽可能多地保留文物的原始风貌不受影响。”
是融合 是创新 更是跨越国界的技艺传承
随着文物保护修复行业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保护修复理论的国际化趋势非常明显。我国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即是参照了1964年《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并结合中国国情而制定的一份行业准则。但与此同时,也能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意趣对保护修复准则的解读和理解是存在着差异的。
这样的差异在祝旖婧的工作过程中也有着明显体现,而她将这样的差异进行了巧妙地融合。祝旖婧在欧洲进行过七年的学习,期间她面对的更多是艺术品和博物馆藏品,加之欧洲的审美倾向,通常对藏品整体的艺术表现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她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了各种丰富多样的作色方式。然而回国后,她在工作中面对的更多是考古出土文物,在传统的考古修复观念中,很多时候只追求恢复器物的形制,鲜少对补配处进行随色等艺术性的处理。祝旖婧尝试将之前在欧洲学习到的各种作色方式运用到国内的文物上,对用于展览的考古出土陶器进行一定的处理,使补配部位不过分显眼,让器物的整体效果更加和谐,也让观众的注意力能更多地集中于器物的整体,而非是补配的部位。祝旖婧将国外的修复理念巧妙运用到了国内的修复工作之中。
七年的海外学习经历让祝旖婧更加包容地看待各种不同文化,以及由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保护修复观念和理论的差异。祝旖婧认为它们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就像《巴拉宪章》里说的,“应当认识、尊重并鼓励多种文化价值的共存,尤其是在这些价值处于冲突的情况下。”也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不断去了解、理解不同的修复理念,开阔自己的思维。
现今,文物修复领域也有不少女性的力量,她们在毫厘间的精雕细琢中,将耐心化为修复刀尖的温柔力量,让残破重归完整,让时光的故事得以续写。她们也在用自己的双手,凭借自己的能力,延续祖先们的光辉,让更多女性的成就被世人看见。
文物修复师们赋予了文物新旧共生的生命力,如今或许无法再看到千年前人们的模样,但是经过修复的文物却是永恒的珍宝。文物上透露出来的信息,能够帮助千年后的人还原当时的社会样貌,通过对比,不同时空的人会有相似的观念和文化。文物修复师为世人揭开珍贵遗物的神秘面纱,因为他们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坚守和融汇创新,才让现代乃至后世得以看到更多无尽的可能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