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清明过后,气温渐暖,谷雨到来。谷雨,源自“雨生百谷”,细雨绵绵,滋润着大地,“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漫天柳絮被雨点扫平,抚慰着人们心中的烦躁,迎接着春作物的播种生长。
出土于谷城擂鼓台2号墓的带铭文铜簋,与鼎组合出现,在殷周时期象征着重要的地位和身份。虽然是邓国的器物,但鼎与簋还是彰显着与姬周文化的一致性。半环形的龙耳,三个浮雕兽足,上下腹装饰了精美的纹饰,“S”形窃曲纹、兽面纹、三角云纹、重环纹,每一处精致细密的纹样都在向我们展示对于这件青铜器的重视和其中蕴含的地方特色。
簋,“黍稷方器也”,古代盛装食物的容器,“播厥百谷,实函斯活。”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赋生机。颗颗稻谷丰收之时,就是簋的满溢之日,粮食满仓,古人也在吉时向上天敬奉一年所得,表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恩与虔诚。
“谷雨收寒,茶烟飏晓,又是牡丹时候。”三月盛春,樱花、石楠相继谢幕,牡丹体会着温暖气息而绽,也告知着人们春季最后一个节气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