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人类起源与迁徙的壮阔历史长河中每一处考古遗址的发现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之路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考古事业更是承载着揭示历史真相、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年度考古界的盛事,不仅汇聚了学术界的智慧结晶,也激发了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无限遐想。2023年,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以其卓越的考古成果,荣获“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更是问鼎中国考古界的最高荣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引领我们深入探索约5900至42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远景 图/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屈家岭遗址,这片位于大洪山南麓的古老土地,不仅承载着屈家岭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见证。在这片广袤无垠的284万平方米区域内,从屈家岭到殷家岭、钟家岭及冢子坝,每一处遗址都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讲述着古代社会从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跌宕历程。这里,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山川河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成长与变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屈家岭遗址场景复原 图/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供图
在屈家岭遗址的众多考古发现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我国最早的磉墩遗迹。这一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建筑智慧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5000年前古人的建筑技艺与生活风貌。磉墩,这一在现代建筑术语中略显陌生的词汇,实则蕴含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髓与智慧。作为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磉墩承担着支撑柱子、墙体,确保整个建筑结构稳固与安全的关键任务。它们如同古建筑的“守护者”,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洗礼,守护着上方的建筑免受风雨侵蚀,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
F38磉墩平、剖面图 图/国家文物局官网
在屈家岭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数量众多、体型庞大的磉墩遗迹,这些磉墩不仅制作工艺极为精细,而且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对建筑材料与技术的深刻理解与不断创新。经过考古研究发现,在磉墩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首先会挖去预置磉墩区域的原有软基层,以确保基础的稳固性。随后,他们会在挖好的坑内堆筑纯净的黄土台基,作为磉墩的基础。在黄土台基之上,工匠们会挖出深坑,并通过对坑壁的烧烤处理,形成一层坚硬的结面,以增强磉墩的耐久性。最后,他们使用红烧土混合黏土及少量焚烧过的猪骨,精心填充深坑,经过层层夯实,最终形成了坚固耐用的磉墩。这种复杂的制作工艺,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们对建筑结构的深刻理解及其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古人对建筑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屈家岭遗址中磉墩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古代建筑技艺的奥秘,更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形态以及文化特征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从磉墩的制作工艺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古人对建筑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同时,磉墩中使用的红烧土与焚烧猪骨等材料,也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农业、畜牧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水平。
屈家岭文化城址
此外,磉墩的发现还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是物质生活的载体,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磉墩作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与风格无疑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磉墩的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建筑美学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些磉墩,如同一部部无声的历史史书,记录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勤劳,也让我们对古人的建筑技艺和创造力充满了敬畏与赞叹。揭开古代建筑技艺的神秘面纱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丰富古代中国文明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未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屈家岭遗址还会为我们带来更多令人惊叹的发现,让我们在探索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感受古人智慧的光芒,传承中华文明的辉煌。
考古成果
💬
屈家岭遗址是屈家岭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地,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以屈家岭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和冢子坝等十余处地点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遗址,面积约284万平方米,距今约5900-4200年。屈家岭遗址历经油子岭、屈家岭和石家河等史前时期,社会及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