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湖北天门,一场与时光的低语悄然唤醒了沉睡的过往。因一项润泽大地的水利工程破土动工,石家河遗址,这位拥有七千余年沧桑岁月的守护者,终于挣脱了历史的尘封,于世人面前缓缓展露其神秘容颜。
石家河文化是时间的低吟
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姿态
讲述着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央博”复原石家河遗址
每一粒尘土,每一片陶片,都仿佛在低语,诉说着那些关于生活、信仰与创造的古老传说。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更能触摸到他们心灵的温度,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走进石家河,一尊尊细腻的陶塑动物,穿越了四千年的风尘,轻启一段古朴而温馨的故事。它们是微缩的自然奇观,身躯虽不过盈掌之间,最长不过十指相量,最短者仅三寸微光,却承载了古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无限想象。
石家河陶塑
这是出土于石家河遗址,收藏在荆州博物馆里的一组“抱鱼人偶”,器形小巧,无彩无衣,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与其他形态多样的陶人偶相比,“抱鱼人偶”的形制统一,均为跪坐式,直身,前视,全身较扁平,高鼻突耳,头戴冠,冠两侧出角,双手抱一“鱼”于腹部,左手托“鱼”尾,右手按“鱼”头。据说与祈祷、祭祀、宗教等相关。
而石家河土城遗址,这个位于石家河古城西北隅的秘境,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古人留下的一方乐园。在这里,有狗、鸡等家禽家畜的陶塑形象,还有活灵活现的猴子形象。它们绝大多数全长在7-10厘米左右,最小的动物全长仅为3厘米,或憨态可掬,或灵动活泼,生动再现了古人农耕生活的和谐画面,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多样性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这些陶塑动物,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那个遥远时代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与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这片被历史轻抚的土地上,每一件陶塑都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也引领着我们穿越时光的长廊,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美好。
据专家考证发现,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也开始出现陶塑等艺术作品。这些陶塑,每一件都是时间的低语,讲述着远古的故事。石家河遗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载体,经由匠人灵巧的双手,或捏或塑,幻化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生灵。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以上万件计,涵盖陶人和小动物。孩童的欢笑、动物的灵动,在这一刻跨越千年,与我们静静对视,传递着那份质朴而纯粹的美。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陶塑中不仅有家禽家畜的温顺身影,更有野生动物的野性呼唤,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幅幅生动的原始生态画卷。这不仅是驯化与捕猎智慧的结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见证。
石家河,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它已化作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精神的象征,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而石家河文化,则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潺潺流淌,滋养着后世子孙的心田,让我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与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