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本院动态

2022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在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01 11:58:45    浏览次数:413 次   

2022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 2023.2.25--2.26

2023年2月25日,“2022湖北考古业务成果交流会”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0余家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湖北各市、州文博机构的考古工作者170余人参会。

本次汇报会邀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四位先生作为点评专家。

开幕式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陈飞处长主持,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张宏斌致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在讲话中指出,湖北考古工作者坚持初心使命,用考古揭示荆楚文化,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荆彩考古答卷”,寄望在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高质量、高标准发展,持续发出湖北考古最强音。

会上公布了2022“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和第二批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名单并授牌。

2022湖北考古成果展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和考古同仁参观了在我院临展厅展出的“探索未知 记忆荆楚——湖北省2022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并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作学术报告。

01

从科研课题谈长江流域的商文明研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

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这一时段,长江流域文化格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课题的研究从商代遗址地理环境与景观研究,商代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手工业品的生产技术与生产模式等任务入手,重新理解长江流域聚落之间及和中原的关系。

02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

以澧县鸡叫城遗址、沙洋城河遗址、石家河遗址等长江流域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研究成果和商周时期的盘龙城遗址、郭元咀遗址以及曾楚文化等研究收获串起长江中游文明发展的主线脉络,系统概述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进展。

项目汇报在25号下午正式开始,至26日中午结束,分为史前组、商周组及秦汉宋明及其它组等二十四个项目。


史前组项目汇报

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掘与收获  陆成秋

学堂梁子因于1989、1990年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在2022年5月18日又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保留了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证据,也实证了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


沙洋城河遗址发掘主要收获  彭小军

2022年发掘确认了城垣与水系结构,对聚落的营建过程有了认识,同时了解了重要遗迹的空间位置分布,并在泊阳湖和邓关台之间发现大型人工堆积;在王家塝墓地发现新的葬式和埋葬案列,为理解和探讨墓葬的营建系络及全面研究当时的葬仪、亲属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支持。城河遗址考古工作在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特征和社会结构,探索屈家岭文化水资源利用、管理方式和葬仪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石家河遗址2022年度考古工作收获  方勤

对石家河古城的调查、勘探和局部试掘,基本确认扁担山、朱家坟头、三星台、月亮坡等沿城壕外侧分布的这些高岗,与石家河古城是同时期文化遗存,属石家河古城的外郭城,并勘探明确三条从城外进入城壕和城内的水系。最新确认的古城面积算上内城、城壕和外郭,总共是348.5万平方米,与良渚古城面积相当,是长江中游同期最大城。


襄阳凤凰咀遗址2022年发掘收获  余西云

2022年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发现石家河文化晚期黄土围及由黄土围和其内的多组房址和若干灰坑等遗迹组成的大型院落基址,勘探显示院落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城内主要聚落形态由多处院落基址组成,代表若干家族,为研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凤凰咀城址地处江汉平原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

穆林头遗址2022年度发掘成果  笪浩波

2022年的发掘完整揭露了一处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核心聚落,基本弄清穆林头遗址核心聚落的布局。该遗址是一处高等级的聚落遗址,功能完备、分区明显,手工业和农业较为发达,也是目前发现最早采集铜矿石的聚落,它为屈家岭时期聚落形态和高等级墓葬葬俗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亦有益于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

松滋匡家岗遗址2022年度发掘成果  刘辉

匡家岗遗址时代跨度较大,最早始于城背溪文化,历经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星堆文化、楚文化,还发现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砖室墓和瓮棺葬。该遗址位于城背溪文化与湖南彭头山文化的中间,将长江中游最早的两个史前文化区连成一片,这两种文化类型在匡家岗遗址都有体现,为研究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统一体的形成和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张黄家湾墓地2022年度发掘成果  朱励博

该墓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道,东南距盘龙城遗址10公里,为配合横店还建房建设项目,发掘3000平方米,清理屈家岭时期墓葬107座,灰坑2座。张黄家湾墓地的发现丰富了湖北省汉水以东屈家岭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对研究汉水以东早期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里岗遗址群发掘收获  向其芳

2022年发掘出土石制品三百余件,类型有手镐、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打制技术以锤击和砸击为主,石料多采自附近河滩。遗址年代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至晚期,为构建沮漳河流域史前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深入了解长江中游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地关系、石器加工技术、生业模式等创造了条件。

天门唐马台遗址群发掘收获  史德勇

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西北距石家河城址约5公里,东南距龙嘴城址1.6公里。发掘出土了一批从油子岭至后石家河时期,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年代序列完整的考古学实物资料,其中油子岭文化时期遗存最为丰富,为探讨油子岭文化内涵、演变序列、源流,提供了大量资料,彩绘陶与太阳相关的图案表达了油子岭文化人群朴素的宇宙观。列罐制度及特殊的祭祀习俗,在江汉地区屈家岭文化中发现极少,为研究屈家岭文化的葬礼、祭礼及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较为特殊的新材料。


史前组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

湖北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近年逐渐捋清线索和脉络,从学堂梁子到九里岗的燧石石器,年代序列逐渐完整。湖北的旧石器时代露天遗址面积很大,应该做更多的工作,进行大面积发掘,组织旧石器研究室,做好系统的研究。

湖北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取得的进步很大,像城河、石家河遗址等都注意到了对城址内水管理系统的研究,要进一步探究引水入城、水源、水控制等方面,谋求与水利专家的合作。


商周组项目汇报

盘龙城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情况  张昌平

为进一步探索盘龙城遗址早期文化面貌,揭示城址外围区域聚落布局,2022年在王家嘴地点展开考古发掘。该地点发现一批年代属于夏商之际的遗存,为揭示盘龙城聚落的始建年代、认识早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黄陂郭元咀遗址2022年工作汇报  胡刚

郭元咀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大街二程书院以北,其西临滠水、南依鲁台山,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2022年度考古工作主要围绕解剖台地和第4层下的遗迹展开,进一步明确了台地的文化堆积状况,初步厘清了各类商代遗存的空间布局,为深入研究郭元咀聚落的变迁提供了新材料。

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年度考古收获  凡国栋

大湖咀遗址位于咸宁市赤壁市高新区赤马港办事处夏龙铺社区三组,地处长江南岸、幕阜山北麓的交通孔道。2022年对城址进行地形测绘和三维建模,初步确认城墙、护城河的结构,明确城址范围,城内面积17.2万平方米。

该遗址年代跨度较大,主体年代大致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是目前在长江以南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址。目前出土铜、锡、陶、石等各类文物标本200多件,其中锡扁壶的合金成分中锡含量约92.7%,纯度之高在同时期极为罕见。从出土器物观察,该遗址曾先后受到大路铺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述文化因素对大湖咀遗址呈现出强势辐射的特点。大湖咀遗址的发现填补该区域商周考古学文化面貌的空白,为研究鄂东南铜器器群的归属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研究长江以南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具有重要价值。


钟祥陈家畈遗址发掘汇报  程小锋

经勘探发掘,在遗址区南部发现灰坑、水井、灰沟等各类遗迹170个,出土铜工具、铜兵器、铜矿石等各类文物56件。在遗址北部墓葬区共揭露126座竖穴土坑墓,其中27座有长斜坡单墓道,出土等各类文物943件。大中型墓葬中有彩绘陶礼器,为战国晚期典型的楚文化陶器。遗址南部发现少量铜矿、坩埚壁等冶铸活动遗存,表明陈家畈遗址具备冶铸技术。

当阳北木岗墓地考古发掘汇报  余朝婷

本次发掘共发现23座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及3座车马坑,大部分墓葬受盗扰。北木岗墓地应属朱家湾东周时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车马坑、玉组件等的发掘出土,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对于探索楚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而认识及建立早期楚文化的辐射范围及发展序列具有重大意义。出土的铜叉形器,在岭南地区有类似器物,对于研究楚越文化交流提供了新材料。


荆州枣林铺楚墓竹书整理工作进展  赵晓斌

2022年整理的竹书《齐桓公自莒返于齐》是一篇记载齐桓公与管仲事迹的文献,可与传世古籍《国语》中的《齐语》篇及《管子》中的《小匡》篇对读,保存较好,用简99支,存有正文3737字,阙文仅十余个。竹书字迹清晰、字形端庄,既可与《国语》对读,又保留了不少异文,为探讨“语”类文献的早期面貌及《国语》的成书、流传过程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证据。


商周组 专家点评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长江中游文明化的进程并不晚,但仍缺少如高等级建筑这样的实物证明,还需要继续求索。在湖北,要解决中华文明夏商周时段的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课题,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长江中游当地文明进程何时开始转入以中原文化为引领,要关注如后石家河文化、盘龙城遗址王家嘴地点中具有二里头文化下层特点的遗存。

二是,商王朝对长江中游的经略和对长江中游资源的控制,要关注盘龙城、郭元咀的青铜冶炼与铸造,铜容器铸造遗存的发现尤其重要。

三是,西周时期长江中游文化形势的几个问题,寻找曾国之外其他封国的踪迹,揭示楚文化何以兴起,以及礼制在诸侯国以外区域的实施,等等问题都可能通过考古工作解答。


秦汉宋明及其他项目汇报

荆门沙洋林场遗址考古发掘  范晓佩

林场遗址位于荆门市沙洋县纪山镇金牛村十一组金牛林场内,于2019年上半年,在沙洋县纪山镇村村通公路扩建硬化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现。室内整理工作持续至今,据统计,代表性遗迹K1出土遗物共计216件(组)。其中,漆木车15辆,漆木马90匹,木俑35个,陶俑30个,小木板30个,大木板15个。另有少量竹简、木牍。


十堰西峰—上庄遗址考古发掘  高黄文

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主体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目前发现21个灰坑、2处房址、1座蓄水池、1座瓮棺和1座陶窑等,出土大量青铜箭镞、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筒瓦,汉代典型的环首刀、铁斧、双耳罐、盆、甑、豆,和一枚“鍚仓之印”封泥。遗址范围均见有数量众多的建筑构件,形制和体量与汉代官署建筑用瓦相当,该处可能为汉代鍚县治所。

襄阳黄家湾墓地考古发掘  周婷

本次共发掘共清理墓葬墓葬10座,其中明墓9座,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银器、玉器、石器、玛瑙等,并在清理M10的过程中,发现“宋昇明二年韦长史之墓”铭文砖。根据墓志铭可知M10为“大明襄府阳山恭和王夫人钱氏墓”,M7为“明诰封奉国将军华南之墓”,M7墓主人是M10墓主人的曾孙。

荆州城墙11号马面遗址考古发掘  田勇

荆州城墙是我国现存古代城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府级城墙,被誉为“南国完璧”。2019-2022年,为配合荆州北城墙东段11号马面的修缮工程,荆州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本次发掘,首次发现明代砖墙直接修建在五代~宋代城墙之上的“墙包墙”重要现象,解开了本段墙体的年代之谜、结构之谜以及沿革演变之谜。在宋代三期城墙内护坡上发现一条完整的砖砌排水沟,其中有2件“鄂”字铭文砖出土,为研究古代城墙附属建筑及城墙砖制作与来源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该段砖城墙最早建于五代时期,经后世不断增补修建,历经千年,使用至今而从未间断,是我国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砖城。该段城墙所反映不同时期的城墙结构、营建方式、营造技术以及城墙功能,为多视角阐释荆州城的历史信息提供考古学材料,为科学复原荆州城市的演变提供重要的考古实例,同时也为南方地区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武当山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  王昱峰

五龙宫位于十堰市武当山五龙村,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贞观年间敕建,宋元扩建,明永乐年间大兴,清代之后逐渐衰败,成为遗址。本次考古发掘,是历史上首次对该遗址进行的正规发掘,发掘面积近7000平方米,发现保存较好的院落、房屋、道路、水池、灶、石雕、水沟等不同类型的20多处生活、宗教及建筑类遗迹单位。其中,水池2内底部发现的五龙浮雕、龟蛇浮雕、火纹及玉兔捣药三组浮雕,年代上限可至北宋,是湖北省内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宗教祭祀场所。五龙宫遗址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化,是湖北省内迄今为止发掘等级最高、遗迹保存最丰富的道教宫观遗址。也是全国宗教考古与建筑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曾侯乙墓出土人骨的综合研究  周蜜

曾侯乙墓出土人骨共22例,分布于东西两室:东室出土墓主1具,陪葬者8具;西室出土陪葬者13具。对人骨标本进行性别、年龄鉴定和形态学观察和测量,对颅骨和肢骨进行测量学研究,对牙齿和骨骼上所反映出的病理现象进行鉴定,开展较深入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参考东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力求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来释读曾侯乙墓出土人骨的身份及其与墓主的关系。并采用三维技术,结合研究结果,对墓主人曾侯乙进行了三维容貌复原展示。


苏家垄青铜器腐蚀调查研究和保护效果评估  卫扬波

本次研究涉及苏家垄墓地55座墓葬的159件青铜器。其中锈蚀样品取样时尽量不影响器物的外观,土壤样品多取自青铜器附着的土样。铜器腐蚀调查研究可以厘清苏家垄墓地出士青铜文物粉状锈生成的原因,了解墓葬内部微环境存在的差异,对该区域出土青铜器腐蚀机理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后续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持。


秦汉宋明及其他组 专家点评

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振裕

陈振裕先生首先肯定了过去一年各位考古同仁的工作成果,有感于大家工作敬业,认真谨慎,湖北考古大有可为,并指出田野考古是基础,考古的目的不在于挖宝,而在于研究历史。尽管考古研究长期以来更偏重早段,但我们对历史晚段考古同样很重视。

陈先生指出历史时期的考古,要注意厘清考古和文献的关系,不要落入证史的窠臼,要坚持以考古工作为主,文献梳理为辅,边发掘,边思考,边保护,同时着手整理,及时发表简报,出版报告。做历史时期的考古工作时,也要兼顾宏观和微观,注意对比。更要精通外语,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专家会议总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

王建新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很欣喜地看到湖北考古工作主动性发掘数量上升,年轻的一代成长起来了,并提出基建考古同样要做学术研究,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继续发展。

王建新教授还提出了湖北考古未来可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长江中游的影响、楚文化的研究和大遗址考古。结合个人的工作经历,王建新勉励湖北考古人带有学术目标,参与到世界考古发掘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好的发展!

(图文转自: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