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翟扶文 李栖梧)2025年1月15日至17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门市博物馆主办,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襄阳市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宜城市博物馆、黄陂区文物管理所、赤壁市博物馆、麻城博物馆、当阳博物馆、枝江市博物馆、钟祥博物馆协办的2024年度湖北考古工作汇报会在荆门举行。来自湖北省各文博单位及社科院考古所专家学者参加了汇报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荆门市副市长唐承凤、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官信、省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飞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省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飞主持,荆门市副市长唐承凤同志致开幕辞,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官信公布“2024 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并颁奖,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同志讲话,全体同仁参观2024年度湖北考古成果展。开幕式上,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做《中国特色丝绸之路考古研究范式的探讨》主题报告,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主持。
按照会议议程,本次汇报会共计27项汇报项目:
1月16日下午
上半场:史前考古 主持人:孟华平、罗运兵
(1)十堰学堂梁子遗址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陆成秋介绍了2024年度学堂梁子遗址发掘情况。2024年度考古工作围绕B发掘区和C发掘区展开。B发掘区发现两处化石带和两处化石富集块。其中一处化石块的化石相对其它区域的化石明显破碎,且该区域共出相对较多石制品,可能与人类行为有关。南坡和北坡都发现早年土地平整被推掉的化石,南坡相对较多。C发掘区揭露了8个地层,除了第7层,都有石制品。第8层开始出土本区的第一件化石,是一件巨大的剑齿象臼齿残块。
(2)当阳九里岗遗址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向其芳介绍了2024年当阳九里岗遗址勘探发掘的新收获。主要有:其一在夹口山遗址中部基于2023年旧—新过渡阶段的小石器堆积区域的基础之上新发掘200平方米,根据石制品种类、岩性及空间分布,显示石制品存在功能分区,且出现临时定居的行为。其二在夹口山南部和平面山西部,通过勘探试掘确认了一套以蓄水池、水坝、水渠等为组合要素的早期水利设施,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水利设施的功能应与稻作灌溉或手工业相关。
(3)钟祥边畈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大学的孟华平教授介绍了2024年度边畈遗址的主要发掘工作和收获情况。发掘集中在边畈遗址中南部,发现遗迹较为丰富,包括有房基、烧土堆积、灰烬层堆积、灰坑、灰沟、瓮棺、墓葬、灶、陶片堆积、柱洞等。遗址出土器物较多,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孔雀石、动物骨骼等。遗址以新石器时代边畈文化的遗存最为丰富。本次发掘揭露的边畈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提供了研究该文化特征、谱系及文明探源的关键资料。
(4)荆门屈家岭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陶洋介绍了2024年度屈家岭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在屈家岭南部台地北部整体揭露一座以黄土台基和“磉墩”为基础的土木结构建筑F43,初步厘清了屈家岭文化高等级建筑区的布局情况。F43主体呈西南至东北向,已确认黄土台基面积约200平方米,磉墩围合面积约160平方米,发现其外围存在附属设施(或为廊道)的线索。此外,通过对郑畈水坝进行解剖性发掘可知,坝体堆积仅一期,坝宽30.2、高6.04米,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和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早期坝一致,测年数据为距今约5000-4900年。上述发现,为考察长江中游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样本。
(5)沙洋城河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彭小军介绍了沙洋城河遗址2024年度田野考古成果。本年度,城河遗址联合考古队分别在遗址中部台地南部、遗址西部的屋场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出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房址、陶窑、灰坑、灰沟、烧土坑、烧土堆、灰烬层、瓮棺等遗迹两百余处。发掘显示,城河遗址中部南侧分布有建造考究的多间排房,其中的一间建筑内部放置多件夹砂陶缸,建筑西侧则修建有窑炉设施。屋场地点经过长时间频繁使用,房屋建造程序复杂,红烧土、灰烬层遗迹丰富。两处地点的发掘,为了解城河遗址聚落特征、深化屈家岭文化城址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6)襄阳凤凰咀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余西云教授介绍了本年度对凤凰咀遗址城址开展的考古工作和相关收获。2024年度主要围绕遗址西北部进行了重点勘探与探方发掘。收获有:一是在城内南北向内河道中段发现一处蓄水坝,蓄水坝上还分布有若干条溢洪沟,深化了对城内水利体系的认识。二是结合2023年解剖沟及勘探,基本确定西北部存在一处人工土台,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布在两条内河道交接处,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早期。三是在人工土台上揭露出不同规格的房址共11座,均为屈家岭文化时期,又可分为两期,早期是单体面积较小的圆形房址群,晚期是大型的长方形分间房址群,且土台上极少发现有其它生活类遗迹,暗示此类房址的性质可能较为特殊,具体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项目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的视角进行聚落考古研究,是突出的特色。
(7)枝江施家坡遗址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阮胜胜介绍了枝江施家坡遗址的考古工作。枝江施家坡遗址为配合“当枝松”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开展的考古发掘。通过调查勘探、试掘探沟、探方发掘等,基本上厘清了遗址文化层的分布情况,确认遗址有一圈环壕,发掘了一批房址、烧土坑、灰坑、灶、柱洞、瓮棺、土坑墓等遗迹,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等,初步认识这些遗存的年代为主体为大溪文化早中期。在发掘的同时,对土样、炭样、骨样进行了采集,为后续进行炭化植物遗存、残留物、植硅体、古环境分析等提取了样本。通过本年度的考古发掘,基本上厘清了该遗址的聚落结构、遗存分期和文化性质等,对深入认识和探讨大溪文化的出现及其形成背景有所裨益,同时也为为寻找城背溪文化、旧—新石器过渡遗存、早期稻作农业起源的提供了一些线索。
下半场:历史时期考古 主持人:郭长江、杨开勇
(1)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工作汇报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的孙卓介绍了盘龙城遗址近两年的考古工作和近十年的考古收获。2023年的工作揭露出杨家湾北坡的一个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202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队进一步确认杨家湾北坡存在着大面积石头垒砌的人工遗迹,年代属于盘龙城城市聚落的最晚阶段。经过勘探石头堆积范围东西长约350米、南北最宽处约80米,展现为核心区北部边缘大型的石构工程建筑。
2024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也是2013年至今持续考古工作的第10个年头。十年间,盘龙城联合考古队在王家嘴、小嘴、杨家湾、小王家嘴等地点持续开展了考古发掘,并在遗址保护区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工作。考古工作不仅发现了大量高等级的、制作工艺精湛的珍贵遗物,还进一步复原出盘龙城城市聚落在商时期的空间分布情况及景观特征;首次证实了盘龙城存在较大规模的青铜器专业化生产作坊;揭示出盘龙城城市聚落的布局特征及变迁。
(2)荆州纪南城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闻磊介绍了楚纪南故城遗址2024年度的考古工作情况。2024年度考古人员对城内东北部纪城片区内广宗寺北台基群进行考古发掘,所发现的纪7号台基为东周时期夯土台基,平面形状近东西向长方形,面积约2400平方米。台基南侧居中位置勘探发现疑似台基残存台阶结构。台基主体建筑F1为一处东西向排房形大型建筑,面积约为700平方米。主建筑东部可能存在附属设施区域,其东南部有一座偏房F2,平面形状近南北向长方形,面积约32平方米。纪7号台基西北部、北部分别发现纪2号台基、纪3号台基相关线索。纪3号台基南部似有廊亭遗迹,平面形状略呈东西向长方形,面积约为35平方米。台基之间存在低洼间隔带及大量瓦片倒塌堆积。纪7号台基是新时代纪南故城首次发掘到具有较为完好垮塌堆积和建筑结构的大型建筑地点,为研究纪南故城内宫殿格局提供宝贵线索。
(3)赤壁大湖咀遗址2022-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凡国栋介绍了2024年度开展的大湖咀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情况。2024年在东城中部居址区继续向下发掘。清理出⑧层下的房址、灰沟等遗迹。其中F13为柱梁式房屋,至少存在两个分间。F13西侧有一条人工挖掘的排水沟(G21),从南侧山坡随着地势向北延伸,结合勘探情况,该排水沟北侧存在一条更大规模的东西向沟渠。G21东西两侧发现排列规律的多排柱洞,部分柱洞内木柱尚存,整体布局疑似为跨越G21的木构桥梁。G21堆积分为三层,底层堆积以淤泥为主,包含较多陶片、动物骨骼,在饱水环境下部分木构件遗存保存较好。
2022-2024年的考古工作,初步了解到东城北城墙内侧发现的铸铜作坊的分布范围约4000平方米,规模巨大。作坊内冶铸相关的遗迹丰富、分布有序。特别是清理出作坊内的水井,开口3.2×1.6米,深达12米。作坊内清理出大量铜渣、挂渣炉壁、炼渣、石范等冶铜遗物,出土铜鼎足、铜削刀、铜镞等较多铜器,指示作坊内存在集中的熔炼或合金化生产活动,进一步确认冶金手工业在城址中的突出的地位。
(4)大冶铜绿山柯锡太遗址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程小锋介绍了大冶铜绿山柯锡太遗址2024年度的考古工作情况。遗址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金湖街道办事处铜山村(原名柯锡太村),处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西部的茅草山东坡山脚下。本年度发掘并清理了1座战汉时期的炼炉(编号L1)和1座残长12.92米的唐代焙烧炉(编号L2),1处大面积炉壁炉渣堆积(编号H1),1座小型灰坑,2条灰沟,出土大量炉渣、炉壁,少量绳纹灰陶片和2枚铜钱。
(5)襄阳东津前岗墓地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周青介绍了襄阳东津前岗墓地2024年的考古工作情况。墓地于2023年底襄荆高铁工程方施工时发现。202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土坑墓41座,分属春秋和战国晚期至汉代两段,出土铜、陶、瓷、玉等质地遗物200余件。春秋墓1座(M3),出土青铜器80余件(套),随葬铜礼器组合形式为鼎、簠、尊缶、浴缶、盘、匜,属典型的春秋末期或春战之际楚系墓葬,根据墓室规模及随葬5鼎一套的列鼎推测墓主身份为大夫级中等贵族。M3的发现弥补了春战之际楚系贵族墓葬资料的不足,完善了春秋时期楚系青铜器的年代序列,墓中随葬的完整青铜礼器群为进一步认识东周阶段楚国礼制的形成发展、探索东周时期汉水流域与淮泗流域文化交流融合、楚文化形成乃至中华文明统一进程提供新思路与启发。战国晚期至汉代墓葬共40座,多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南北向,排列分布有序,鲜有打破关系,应是经过一定规划的族墓地。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器物组合与当地常见的战末汉代墓葬组合相同,为完善这一时期襄阳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新材料。
(6)襄阳宜城王家岗北墓地2024年考古工作汇报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龙龙介绍了襄阳宜城王家岗北墓地2024年的考古工作情况。此次发掘的墓葬时间范围为战国至东汉,墓葬有明显分区,且葬俗迥异,随葬器物丰富多样,即包含楚、秦、汉典型风格,又可见中原、吴越、岭南等地区文化因素。其中东区M2出土一件漆耳杯,杯底近座处刻“永始二年考工.…..田右……皋令者省”,即耳杯制造于公元前15年,由行审查之职的‘者’监造完成。这不仅明确了墓葬年代上限,填补了本地区纪年漆器的空白,也为西汉末期的墓葬断代提供了年代依据。另外,从已知考古资料来看,国内仅有20余座墓出土有汉代纪年漆器,此次纪年漆耳杯的发现,不仅充实了汉代纪年漆器实例,且与我国江苏、甘肃、湖南及国外朝鲜、蒙古等地出土的纪年漆耳杯相似,体现了这一时期八方文化融为一体,并对周边产生影响。
本年度对襄阳宜城王家岗北墓地的发掘,证实了襄阳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纳百川的历史进程。
(7)荆州皇甲古刹墓地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荆州博物馆的于红鹂介绍了荆州皇甲古刹墓地2024年度考古发掘与收获。本次发掘遗迹包括墓葬34座、瓮棺3个。发掘的墓葬时代跨度较大,包括战国墓3座,西汉墓5座,唐代墓1座,宋代墓5座,明代墓16座,清代墓4座。出土随葬品38件(套),按质地主要可分为陶器、瓷器、金器、铜器等。陶器主要有墓志铭、瓦枕、陶楼、陶壶、陶罐、陶缸等。瓷器为瓷碗,铜器有铜钱(锈蚀)、铜镜等,金银器主要为耳坠、发簪、头(发)饰。这批墓葬分布于纪南城东南部、郢城东北,墓葬分布以台地为中心,埋藏较集中。宋代、明代墓葬多为家族墓葬,部分成组合关系,如M8及M21,M27及M32。该家族墓葬在原有战国至西汉墓地废弃后的台地上形成,这对研究郢城周边宋代、明代砖室墓葬及明代家族墓葬的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价值,为该区域葬俗研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8)通城团包山墓群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咸宁市博物馆的马灵素介绍了2024年通城团包山墓群的考古成果。团包山墓群位于咸宁市通城县沙堆镇港背村,是一处东汉墓群。本次发掘东汉时期墓葬6座、瓦堆1处、灰坑1处、灰堆1处、灰沟1条。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琉璃器等各类器物61件(套)。然后选择M1、M3、M5、M6这四座有代表性的墓葬简要介绍它们的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得出的初步认识是:推测M5墓侧的遗迹WD1与东汉时期流行的“墓祭”有关;并通过几座墓葬的形制特点和随葬器物的型式比对,初步推断M1、M5为东汉早中期,M3、M4、M6为东汉中晚期。最后指出团包山墓群的发掘为研究鄂东南地区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对于探寻下隽县治所和通城建县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9)襄阳菜越墓地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顺利介绍了襄阳菜越墓地2024年度考古工作。继2008年襄阳菜越三国墓(M1)发掘之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4年在襄阳菜越墓地又发掘三座三国时期大型砖室墓葬。本次发掘出土了鎏金铜鏂、羊纹铜洗、四神铜灯等一大批重要文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件具有古印度风格的象鼻流提梁铜壶,这在湖北地区属首次发现。以往发现的同类器物多见于广西南部、越南北部地区(汉末三国时属交州),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古印度经马来半岛传入。本次发掘的这件象鼻流提梁铜壶既保留了原始风格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圈足上刻有青龙、朱雀图案),可能是由交州地区仿造,然后传入荆州地区,为该时期中外文化交融和不同地区物资流通等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10)松滋罐子窑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荆州博物馆的赵晓斌介绍了松滋罐子窑遗址2024年考古工作情况。本年度考古发掘面积为317平方米,揭露陶窑1座,出土遗物近2000件,均为陶器(釉陶及红陶),器类主要有罐、盆、钵、盘、碗、灯盏、支座和匣钵。碗、钵、灯盏与鄂州南窑咀窑址采集的同类器形制相似,在荆州古城公安门内遗址中也发掘出土有同类器形,胎质、釉色与武昌隋唐墓早期晚段的同类器相似,故此推测陶窑年代为唐代前期(安史之乱前)。此次考古发掘的收获,不仅丰富了本地区唐代的历史文化研究资料,也为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11)赤壁李家林墓群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刘东洪介绍了赤壁李家林墓群2024年的考古工作情况。墓群为配合咸宁南外环施工开展的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清理了五座墓葬,两座为晚期墓葬,其余M2、M4、M5为三座唐代土坑竖穴砖室墓,方向一致,呈"凸"字形,应为经统一规划的家族墓。共计出土器物70余件,有银器、铜器、铁器、瓷器、漆器、陶器等,不乏盘龙纹铜镜、银盏、小口双系酱釉瓶、镇墓生肖俑等精美文物。其中在M2中小口双系酱釉瓶提取的透明无色液体,经科学检测发现其中含有酶、醇类物质,可能为酒,这一发现对赤壁市制酒历史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出土的一串铜钱穿孔中发现了一段用纸揉成绳的遗存,保存较好,对研究唐代造纸技术有重要价值。墓葬中出土瓷器多数为岳州窑一类产品,根据出土器物特征与类比,三墓大致年代为唐代前期,不晚于“安史之乱”。已经公布的两湖地区的隋唐墓葬非常有限,且主要集中于武昌和湖南长沙地区,三座墓葬的发现为两湖地区隋唐墓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新视角。
(12)荆州古城龙凤庄遗址2024年度考古工作汇报
荆州博物馆的罗廷介绍了荆州古城龙凤庄遗址2024年的考古工作情况。遗址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遗迹145处,出土3000余件遗物,其中尤以唐宋时期陶瓷器为多。揭露的宋代道路表明宋代荆州城东公安门西侧存在城市主干道,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城防等作用。龙凤庄遗址考古较全面揭示了荆州古城内唐宋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彰显了荆州长期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历史地位。
1月17日上午
多学科研究 主持人:龙永芳 余西云
(1)文物保护单位标识标牌系统设计研究——以明楚王墓为例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的李美玒介绍了以明楚王墓为例的文物保护单位标识标牌系统设计研究。明楚王墓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龙泉山,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汇报从整体研究背景出发,通过对明楚王墓的现场勘查,对进行标识展示规划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概述其整体格局、资源构成要素后对现状标识展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了标识系统设计方案。标识标牌系统设计作为探索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系统建立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将更好助力明楚王墓考古遗址公园更好更优地建设。
(2)基于保护展示的乡村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实践——以走马岭遗址为例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的别丽君介绍了以走马岭遗址为例的基于保护展示的乡村大遗址可持续发展实践。汇报以乡村型大遗址保护和展示为核心,以走马岭遗址为研究对象,在明确遗址文物价值基础下,对遗址的空间布局、文物本体情况进行了说明,明晰走马岭遗址的核心价值,梳理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情况,分析遗址在保护展示方面遇到的困境,提出后续遗址保护策略和遗址展示设计路径,最后总结如何通过乡村振兴促进遗址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期为乡村大遗址保护和展示提供参考。
(3)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在考古现场的应用——以纪南城遗址东城垣发掘为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周皪介绍了以纪南城遗址东城垣发掘为例,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在考古现场的应用。多视角影像拍摄与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快捷提取考古现场信息,利用多视角影像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获取不同轴线的正射影像,对影像处理绘制遗迹平、剖面图已成为田野考古绘图的新方法。本次汇报以纪南城遗址东城垣发掘为例,使用无人机和相机获取的数字影像共同进行三维建模,为后续成果展示、遗迹复原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4)荆州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工作汇报
荆州博物馆的孔令镜介绍了荆州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整理工作。单行本报告《荆州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殉葬墓)》计划2025年上半年完成初稿,目前已基本完成初稿以及绘图、制卡、摄影工作。单行本报告《荆州熊家冢墓地考古发掘报告(车马坑)》计划2025年底完成初稿。目前已完成原始资料收集与部分遗迹线图数字化工作以及出土遗物的标本挑选工作和绘图制卡工作。熊家冢墓地为探讨楚故都纪南城与其周边大型东周墓地的关系、研究东周楚国高等级墓葬的葬制以及楚国殉葬制度和溯源早期楚国都城以及研究楚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5)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剑的元素分析研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石义秋介绍了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剑的元素分析研究工作。本研究选取湖北考古博物馆馆藏的两件青铜剑为研究对象,以X射线荧光光谱为研究手段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4年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青铜剑(M5:13)主体为铜锡二元合金(Cu 20.18%,Sn 44.48%),其剑脊含Sn高含Cu低,剑脊韧性低强度高,而剑刃区域则强度低韧性高;1986年江陵雨台山战国墓出土青铜剑(M6:100)主体为铜锡二元合金(Cu 54.86%,Sn 23.41%),其剑身菱格纹格内与纹带上的元素含量区别非常大,且剑格处装饰有含Zn的绿松石。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剑的元素分析研究工作将对青铜剑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提高对战国青铜剑制作工艺和腐蚀机理的研究水平。
(6)熊家冢殉葬墓出土水晶玛瑙制品初探
荆州博物馆的于红鹂介绍了熊家冢殉葬墓出土水晶玛瑙制品研究工作。熊家冢墓地南殉葬墓出土水晶制品559件,玛瑙制品45件,北殉葬墓出土水晶制品20件、玛瑙制品9件,是迄今为止楚墓中发现水晶玛瑙制品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分布最集中的。这些水晶玛瑙制品在种类、组合方式上与齐国临淄地区的基本相似,熊家冢殉葬墓和齐国殉人墓中都出土了大量的水晶玛瑙制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殉人群体是战国时期水晶玛瑙串饰的主要使用者。熊家冢殉葬墓中的水晶玛瑙制品可能来自齐国,但玛瑙环有本地制作的可能。
(7)文物勘察视角下的钟祥小皇陵形制探索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的陈柏伦介绍了文物勘察视角下的钟祥小皇陵形制探索研究工作。钟祥小皇陵,又名“范氏一品夫人墓”,地处钟祥市郢中街道办镜月湖社区,是湖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明代品官墓葬之一。2019年至2023年间,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对小皇陵进行十余次现场勘察基本理清现场形制,对小皇陵的保护展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对小皇陵进行了详细的形制分析以及文献算法对比,基本还原了包括石像生、御祭碑、华表、牌楼等遗存的形制。此外,根据现场分析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基本确定钟祥小皇陵存在越制现象,并对越制的原因进行分析。
(8)潜江代滩李氏家族墓地出土纺织品修复项目及相关问题研究
潜江市博物馆的李宝龙介绍了潜江代滩李氏家族墓地出土纺织品修复项目。本项目经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立项和实施,84件纺织品修复严格按照调查记录、清洗消毒、整理、修复、防虫防霉的技术路线,对出现次数最多病害最为严重的污染(有机质污染物、含钙污染物)和褶皱进行了详细了分析和记录,绘制病害分析图。修复过程中遵守“先水后药,先弱后强”的原则,进行了清洗、平整、修复,确保文物安全。在修复过程中运用Nicolet iN1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SEM) 、X射线能谱仪(EDS)对部分纺织品的进行了取样检测。通过红外光谱图对丝织品老化程度的检测,丝织制品来源为桑蚕丝,且墓主生前所穿,为进一步研究明中晚期左衽“随葬”服与右衽日常服区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闭幕式由荆门博物馆汤学锋主持,四川大学白彬教授汇报点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学术总结,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官信闭幕式致辞。
2024年,湖北全省考古新发现硕果累累,这些考古成果不仅展示了湖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进一步探索长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