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河流纵横交错
湖泊星罗棋布
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
湖北文物品“味”味荆楚栏目
邀请考古学家、楚文化专家
文化遗产专家
结合文献记载、出土文物
带大家一起
“尝一尝”一馔千年的荆楚味道
2000多年前的楚人都吃些什么?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社教部主任钱红编著的《楚人饮食》,依托馆藏文物,通俗易懂地向读者展示了独树一帜的楚人饮食文化。
书中介绍,屈原《楚辞·招魂》再现了楚国宫廷宴会艺术,里面提及了主食、肉类菜肴、精制的点心及酒水饮料等,涉及楚人饮食的“饭”“膳”“馐”“饮”四大类,可谓一应俱全。
钱红称,楚人的“饭”是以谷物为主的主食。《楚辞·招魂》中提及大米、小米,还有新麦以及香美的黄粱。春秋战国时期,通常将制作饭食的谷物称为五谷,说明主食种类之多,透过出土文物可窥一斑。荆门屈家岭遗址、江陵毛家山遗址等出土的大量碳化稻谷,表明楚地先民有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湖北江陵凤凰山楚墓出土了一批珍贵简牍,内容涉及多类谷物名称。
春秋 “楚屈子赤目”青铜簠
湖北省博物馆藏
“‘膳’是用肉、鱼等制成的菜肴、汤羹类食品。”钱红介绍,楚人的肉食资源非常丰富。1986年发掘的荆门包山2号楚墓,墓主为“左尹邵陀”,属于“大夫”级的楚国贵族。经鉴定,该墓出土的动物遗骸有鲫鱼、家鸡、家猪等,同墓出土的竹简记载了“牛鑐鼎”,表明当时楚人食用牛肉。2000年发掘的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也出土了动物骨骼,通过鉴定可以确认的动物骨骼有水牛、黄牛、猪、鸡。
此外,楚地盛产鱼类。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铜鼎内残存鱼骨,经鉴定,发现有乌鳢、鲤鱼、鲫鱼和红鲌四个种类。荆州夏家台发现了13条保存相对完好的干鳊鱼。
“战国楚墓出土的干鳊鱼,大部分鱼肉尚未腐化。”钱红称,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一条2000多年前的战国干鳊鱼,被网友戏称为“咸鱼翻身”,登上热搜榜成为网红。透过这些出土文物可知,楚地先民酷爱食鱼。时至今日,大凡楚乡筵席,必少不了一条全鱼,逢年过节,鱼菜更是必不可少。
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讲述《楚人舌尖上的干鳊鱼》
“馐”又称“百馐”,是用粮食等做成的点心的总称。《楚辞·招魂》中有“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应是今天湖北糕点类小吃的缩影。可见2000多年前,楚人已掌握了丰富的糕点制作工艺。楚墓中出土有栗、菱、枣、柿、莲等,这类食材可为楚人制作馐类美食提供材料。
考古发现的两千多年前的楚地板栗遗存
湖北省博物馆藏
“饮”是各类酒及浆汁类饮品的总称,包括清澄的甜酒、带糟的醪酒、酸梅汤及冰冻冷饮等。《楚辞·招魂》提到的“挫糟冻饮”,应是楚人制作的夏季饮品。钱红介绍称,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的可冰镇酒水的青铜鉴壶等,透露了楚人“冻饮”的细节。
著名楚学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称,《楚辞·招魂》虽是文学创作,但其表现的楚国饮食文化源自现实生活,楚人饮食的“饭”“膳”“馐”“饮”均有涉及,因而有专家认为是最早且完整的楚国宫廷“食谱”。
刘玉堂称,从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可知,楚人的主食除了稻米,还有杂粮;除了鱼肉等丰富的肉类食物,还特别重视蔬菜的种植;饮品中,既有高度酒也有低度酒,既有热饮也有冷饮。可见,楚人饮食除了追求色、香、味、形的完美融合,饮食结构特别注重搭配,蕴含着一定的养生理念。
楚人饮食还特别有仪式感,注重饮食器具之美。楚墓中出土了碗、盘、豆、杯、樽、壶、勺等器型丰富的青铜食器、漆食器,其形制之精巧,纹饰之优美,令人惊叹不已。楚食与楚器相得益彰,从侧面反映出楚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
战国 漆木彩绘猪形酒具盒
荆州博物馆藏
此外,楚国贵族在宴飨等重要场合,会边品尝美食,边欣赏歌舞。楚地出土的大量编钟、编磬等精美乐器,是楚人重视钟鸣鼎食的礼乐文化的体现。
战国 铜镬鼎
湖北省博物馆藏